小心!「明天过后」不再是末日电影,而是实境秀

德国莱茵河上的罗雷莱,原是圆舞曲所描绘的主角之一,一场洪灾,竟让这片至美之地沦为被上天咀咒的挽歌,原本德国人钟爱一生的莱因河,瞬间变脸为恐怖情人。(示意图/shutterstock)

末日电影都有个亘古不变的经典桥段。接二连三,且更胜以往的重大灾难袭来,各国当局在无力招架下,找来最顶尖的科学家解围。此时,科学家不仅再次重申了先前被轻忽的预言,残酷的是,这次更将自己先前推测的终结之日挪前至当下,而唯一的解方只剩——末日大逃亡!

如今,此番场景,竟不再只是灾难预告片,而是真实上演的记录片。

7月底、8月初,笼罩在希腊山头的火焰,十多天了还不肯停歇,原本调节气候的林地,瞬间成了呛死地球的渊薮,让这个曾为蓝天代名词的国度,沦为痛彻心扉的火狱。

罪魁祸首则为连日来的高温,一起无人机上的温度计,甚至记录到雅典市中心地表温度达到摄氏55度。伴随而来的是数百起的野火,迫使雅典最后的绿肺──帕尼萨山国家公园,都被焦黑的灰烬覆盖土地,连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都瞠目结舌,直说:「这是一场梦魇之夏!」

然而当海岛变火岛之后,再美的乌托邦,映入眼帘的,也只剩集体的忧郁和无能为力。拿希腊第二大岛尤比亚岛来说,肆虐的恶火,穿过崎岖的林地,将该岛一分为二,一名官员将其描述为圣经中的末日情节。

而镜头转离希腊,「明天过后」的实镜秀,更在世界各地上映。七月下旬,整个中国郑州成了老天爷的畜水池,三天的降水,居然可以装满238万个奥运标准泳池,等于将100个西湖狠狠灌进这个城市。

至于德国莱茵河上的罗雷莱,原是圆舞曲所描绘的主角之一,一场洪灾,竟让这片至美之地沦为被上天咀咒的挽歌,原本德国人钟爱一生的莱因河,瞬间变脸为恐怖情人。

就连全年至凉的北极,也变成赤道。七月初,芬兰在北极测到33.5度的高温,挪威也测到34度的高温,只双创下史上次高纪录。

而来到冰岛东部的杰古沙龙冰河湖,这个在1930年代才出现的美景,潋滟高冷的冰块,堆叠在深邃的黑沙滩上,仿如一颗颗缀篏在河床上钻石。但任谁也没想到,这看似大自然带来的礼物,却是气候变迁下,冰河消融的血泪。

惊悚的是,这并非冰岛第一起消失的冰川,2019年,700岁的OK冰川成为第一条消失的冰川,当地人还为之立碑缅怀,顺而敲起冰川的末日警钟,而预计2200前,所有的冰川将全数神隐,冰岛这个名字沦为讽刺。

「高温长」企图与天灾对决,也难以抵抗环境危机

正由于不同样貌的气候灾难逆袭着世界各国,这使得自2019年以来,全球大城都争相聘请气候专家来与天抗衡。更讽刺的是,7月23日雅典市长巴科扬尼斯聘来的「高温长」(chief heat officer)米里维利才一上任就与天灾直球对决。但即便他再怎么专业、厉害,面对超乎想像的情节,竟也只能呼喊:「这太疯狂了,像是世界末日,余烬像雨点一样落在我们身上。」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气象纪录,以每年,甚每月的频率在打破纪录时,警世的丧钟已响了好几次,现在,已不是讨论危机会不会来,而该讨论,人类还能争取多少生存的机会?

8月9日,由联合国所组成的气候变迁问题小组(IPCC),经过1.4万份同行审议的研究报告,发表了3949页的第六次报告。

而这次一改过去循循善诱的劝世语气,像是宣读人类罪行判决书似的,告诉人们,如今无论是水深还是火热,我们已跨越了临界点,也让美国口中的2050零碳排,以及中国2060碳中和,都显得荒谬。

因为,世纪末时,二氧化碳浓度,将达200万年最高;海平面上升速度,为3000年以来最快,而北极的海冰比例,则是1000年以来最少。《不愿面对的真相》已摆在眼前。

在一记记的当头棒喝下,刚从日本人手上接棒的巴黎奥运,就主张要办个「清醒而朴素的奥运会」。

法国人要赶上《巴黎气候协议》的进度,比伦敦奥运减少55%碳排放量,其中95%为现有场馆和临时场馆,像是于战神广场设置沙滩排球场地,观看比赛一边眺望着艾菲尔铁塔,抑或在最豪华的宫廷庄园凡尔赛宫花园举行马术比赛……

而本期《远见》封面故事则以国土面积、人口都与台湾相去不远的「荷兰」为例,作为台湾人在履历地球公民义务时,如何能将循环经济变成绿金,利他又利己。

尤其,当7月1日的西欧洪灾来袭时,德国、比利时、卢森堡……无一幸俛,但地理条件更差,有1/4位于海平面以下,城镇却无一被完全淹没、没人丧生的荷兰,更已应证了与大自然和平共处的成功方程式。

总之,极端气候下没人拥有豁免权,下一次的大自然反扑,只会比这次更剧烈,让人类自食恶果,当地球变成地狱时,每个人都将深陷修罗场。现阶段的每一次节能减碳,每一桩环保策略,都不再是曲高和寡的「爱地球」,而是命悬一线的「救自己」。

本文作者:李建兴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9月号423期》)

《远见杂志9月号4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