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泰/抄袭的艺术
▲李眉蓁的论文抄袭风波,意外扯出许多政治人物也涉嫌抄袭。(图/记者洪正达摄)
在艺术界,不论是书法或绘画,传抄仿作往往作为训练的过程,既可累积经验也可自娱娱人。何以抄袭在学术界会成为禁忌?主要在于论文数位化,只需「剪下」然后「贴上」即可完成,在艺术界没有个十年功,怎上得了厅堂?
最近因为高雄市长补选,论文抄袭的潘朵拉盒子被打开了,网路上即展开对政治人物的文搜。这要怪,大学招生因少子化而趋于困难,只好设立各式各样的专班来增加收入。民意代表与官员们恭逢其盛,在职期间前往进修拿学位,这原本是件好事,曾几何时已变成你情我愿的骗局!政治人物可以漂学位,大学也得以生存,指导教授说不定有机会平步青云。
何谓「抄袭」?是抄他人整篇文章?段落?字句?抄整篇文章,很少人会如此愚蠢,因为太容易被发现。如果是抄段落,须多找几篇文章,每一篇抄一两个段落,这样被对比出来的机会就较低。如果每篇文章只摘取几句,并且找更多文章来重组改写,就算是有大数据比对软体,也无法被认定为抄袭,并且还可以增加一些「参考文献」,让读者敬畏。换个角度来看,这不就是论文中的「文献回顾」吗?
「文献回顾」在一篇论文当中具有重要性,目的是要告诉读者,该论文相关理论(或概念)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立该论文和相关研究的关系。在实际撰写过程中,程度好一点的,将外文文献的精随翻译过来,程度差一点的,就只能把人家已经翻译成中文的部分搬过来。抄袭在学术界其实是花样百出,最后文章产出的品质,差别就在于改写他人与论述自己的功力了!
老实说,只要刊出一篇文章,就有人去「文搜」、「句搜」或「字搜」,那有多可怕!过于吹毛求疵还会阻碍学术发展的动力。重点应放在整篇文章的立论与脉络;简言之,作者应有自身的想法,并和过去的文献建立一些学术对话,才是论文的主要贡献。
笔者在大学当老师三十年,学生的报告确实有过抄袭,更多是我没发现的,只好当作是学生的创见。尤其当网路普及化,抄袭现象更为普遍,老师也更难为。学生可以在一个小时内,找到数篇相关文章并加以重组,就算是老师曾读过其中几篇也未必会记得内容;即便发现文章前后不连贯,心里虽会质疑,可是哪来时间来揭发阴谋?若冤枉了学生,那才是大事!
笔者曾经借调到公部门并参与国家政策拟定,在过程中,通常是由政府主管单位先提出一些新措施或政策的草案,其依据不少是基于委托研究。由于政府各层级人员公务繁忙,要读完报告且了解整个研究实属不易,即便经过审查,许多也因人情而过关。因此,只要和政策有关的委托研究,再厚我都会去看。
几年下来,发现委托研究最常有的争议,例如,制作不必要的表格与文献来灌水、资料品质不良、甚至有政策建议是「电脑检的」!若有高阶官员愿意花时间阅读并和研究者与委托单位进行讨论,或许可避免误导政策。然而,令人扼腕的,委托对象若具有特殊关系,研究金额往往偏高,报告内容则多空泛。
西方国家用copycat来形容抄袭,可能是因传统西方将猫和暗黑界连结,且猫的动作轻巧不容易被发现。我们除了要正视学术界抄袭现象,也应该去解构政教间那些出神入化的利益输送!
热门点阅》
►薛承泰/你今天「三倍倦」了吗?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