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资深记者视角 解读台湾人政治认同转变
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新闻组副主任李气虹7日晚间于台北出席《从「中国人」到「台湾人」:台湾人政治认同的转变(1995-2008)》书籍座谈会。(陈冠宇摄)
台湾人的政治认同与身分认同,一直是政治学界研究不辍的议题,也被认为是分析两岸关系必不可少的一环。近期出版的《从「中国人」到「台湾人」:台湾人政治认同的转变(1995-2008)》,作者李气虹曾在台北留学和工作生活,因此擅长研究与台湾相关的各种议题,并透过新加坡的第三视角,剖析台湾人政治认同从「中国人」到「台湾人」的转变和缘由。
作者李气虹是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新闻组副主任,曾担任该报驻台北、香港、广州特派员长达八年;学涯曾赴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钻研「后冷战时期中共的民族认同」。这本最新著作由其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完成之博士论文改写而成。
不同于大陆学者所分析的三种「台独」类型,李气虹针对李登辉、陈水扁两位前总统的两岸政策,提出有别于中共官方所定义的「台独」认知,包括「台独基本教义派」(建构「台湾民族」对抗中华民族,以史明、施正锋为代表)、「法理台独派」(建立「台湾共和国」、文化上不否定中华民族,如彭明敏、林浊水)、「实质台独派」(确立「中华民国」第二共和、特殊两国论、两岸统合论)。
前总统李登辉被外界冠上「台独教父」之名,该书从丰富的史料与访谈中,提出新的思考。李气虹7日于书籍座谈会上表示,李登辉于张炎宪主编的口述历史书籍中曾说,「日本刚战败时,我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因为祖先是从中国那边来的,我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身分可能更大一些。」这显示李登辉也有「中国意识」,颠覆过去大家的认知。
谈及前总统陈水扁,李气虹举例,1991年林浊水在民进党五全大会提出「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党纲修正草案,陈水扁给草案加上「应交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等于给台独党纲加上公投的「安全阀」。李气虹还指出,陈水扁首任总统初期强调「全民政府」,意在与民进党保持适当距离、争取与江泽民坐下来谈。
至于认同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同场出席座谈的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贤,先是引述大陆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汪毅夫2021年之言论,后者称不放弃反共立场的「国民党顽固派」,以及不放弃台独主张的「民进党反动派」,都是阻碍统一的「主要敌对力量」。
王信贤接着表示,无论从台湾或大陆的角度而言,「中华民国是唯一解方」,国民党支持中华民国,民进党则不反对中华民国,这是蓝绿的「公约数」,接下来就在于北京如何看待「中华民国」四字。李气虹也认为,台湾可以做的是重新定位,中华民国确实可以给北京一种「中国」的想像、而非台独的想像。
谈及台湾内部陷入「疑美论」和「倚美论」之争,王信贤认为,回到本质而言,台湾不能没有美国,例如参选总统者需要美国支持,安全方面亦同,但他也强调,台湾还是要有避险的空间。王信贤举例,近日美国盟友、尤其是澳洲正在美中之间移动,尽管「站队没有改变,但队形发生改变」,而台湾应从中去思考自主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