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辩半月谈第16期:商业秘密案件刑民交叉问题研讨会
2024年11月1日,由京都律师事务所刑事二部主办的《刑辩半月谈》第16期“商业秘密案件刑民交叉问题研讨会”活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秘书长、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例指导研究(北京)基地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洪燕主讲,北京国创鼎诚知识产权应用技术研究院副主任、知识产权鉴定人刘光裕,中联律师事务所全国执行委员、北京办公室执行主任兼知识产权主任柴琳琳,上海锦天城(北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汪妍瑜,京都所反垄断部合伙人崔慧莲,反垄断部律师金凤华,刑事二部主管合伙人刘立杰、刑事二部律师钱浩作为与谈嘉宾进行主题分享。本次活动由京都所业务管理部张帝主持。
洪燕秘书长从学界对商业秘密的争议出发,借由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深入浅出地为听众分析了商业秘密的秘密性、价值性与保密性等法律要件背后的实践形态。洪燕秘书长还分析讲解了“商业秘密能够受到怎样的法律保护,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保护水准”,企业没有对外披露的信息都可能被作为商业秘密保护,泛化保护走向精确保护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企业对自身商业秘密的前置管理,是法律有效介入、维护权益的重要前提。
金凤华律师主要分享了专利与商业秘密间的交叉问题,二者保护范围有重叠,对技术秘密的保护亦各有侧重。金凤华律师认为,在商业秘密案件先刑后民的顺序限制不再存在后,管辖机关和提起诉讼类型要根据当事人核心目的进行选择,从而达到最好的诉讼效果。目前,已有两批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名单公布,设置商业秘密保护服务站点八千多个,行政机关、市场监督部门、公检法之间形成协同保护机制值得期待。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知识产权侵权形式增多,刘光裕副主任以其丰富知识产权鉴定及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经验,从机械、化工、软件等领域,将知识产权鉴定的工作要点及其复杂逻辑清晰地展现在听众面前。对于知识产权鉴定案件量最高的商业秘密鉴定,刘光裕副主任详细地说明了鉴定委托程序,提出了密点主张注意要点,并结合典型的技术领域提示密点方向,为权利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指明了工作重点。
“以刑事手段解决商业秘密维权,以诉讼策略推动刑事证据采信,行、民、刑专业策略的统筹协调是处理商业秘密侵权案件的有力助推。”柴琳琳律师以其亲身参与的办案及庭审经历,为办理此类案件过程中申请取证难、证据采信难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办理商业秘密侵权案件,需要耐心与决心,巨量的取证规模和较高的采信难度都对律师综合素质提出高要求,在宽裕的争议空间内寻求对技术创新的有力保护,是律师在知识产权案件中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
汪妍瑜律师从近年来知识产权领域热点、重点案件入手,从法院对案件细节裁判认定角度进行分享。商业秘密侵权案件手段多样、情况复杂,案件事实的精准认定对法官和律师都并非易事,实际案例中对举证责任、管辖等细节问题均存在开创性适用法条的情况。汪妍瑜律师认为,此种背景下,通过阅读指导案例代入法官视角,有助于律师针对性开展取证工作。
崔慧莲律师认为,商业秘密保护的大环境通过法律法规完善、商业秘密客体认定范围宽泛等方式有所改善,但在民事程序中法院支持侵权行为认定的基础上,达成挽回损失的诉讼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崔慧莲律师以真实在办案件为例,为企业日常法务运营提出了提前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的建议,力求做到事前减少漏洞、事后追责有据。
刑事诉讼中,侵犯商业秘密的损失计算有着较明确的规定,往往不能涵盖权利人所有的损失。钱浩律师认为,在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中,确定被害人损失时应选择恰当的形式,第三方评估鉴定是较好的选择。由于刑民程序认定损失的标准存在差异,有必要对主张路径进行抉择。虽然实践中和理论上存在争议,但在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适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既符合知产审判的发展趋势,也有利于权利人全面挽回损失。
刘立杰律师结合其丰富的办案经验和相关立法解读,提出当前刑、民案件商业秘密认定应然的一致性和实然的不一致性之间之所以出现冲突,主要是因为民事和刑事法官的办案思维方式不同,导致不同专业领域的法官对商业秘密非公知性、价值性和保密性的判断出现争议,将上述三个本应属于诉讼程序的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问题,错误的理解为商业秘密认定标准问题。基于上述客观现实,刘立杰律师结合具体判例,提出即使民事裁决确认行为人侵犯了商业秘密并且侵权数额已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仍然可以通过收集削弱主观故意方面的证据,为行为人进行无罪辩护,并借此实现最优辩护效果。
本次活动中,各发言人分别从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不同视角出发,为律师办案、企业维权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与谈环节结束后,到场听众向发言人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引动现场热烈讨论,活动在学习与思辨中落下帷幕。
《刑辩半月谈》是京都刑事二部为加强行业交流,提升律师刑辩实操能力,增强律所刑辩品牌影响力而专门设立的栏目,旨在促进京都所内部门间,总所与分所间,所内与所外同行间、专家学者间的交流合作。该栏目的内容主要以研讨交流会的形式展开,针对当前热点法律问题、在办疑难案件、专业技术问题、刑事法律风险防范等刑事辩护相关话题展开交流与讨论。栏目计划每半个月开展一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