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文蔚》人文艺术的水土保持家:简静惠老师半世纪的坚持
须文蔚》人文艺术的水土保持家:简静惠老师半世纪的坚持。(爱传媒提供)
【爱传媒须文蔚专栏】和简静惠老师结缘,是2011年获邀为洪建全基金会素直友会开设「生命故事的书写与编辑出版」,为期四周的课程,我把学院中报导文学和编辑采访课程,转化为系列的导论课。授课时,简老师都端坐在台下听讲与笔记,让人感动。
后来才知道,原来简老师是来「面试」的,她一直有个心愿「把文学院延伸到社会上」,期待有适合的老师为「敏隆讲堂」演讲。得到简老师的肯认,几乎每年的夏天,我都在讲堂开设「精读现代华文文学经典」,陆续讲了鲁迅、沈从文、老舍、曹禺、黄春明、余华、林语堂、钱锺书、杨绛、杨牧和一系列的现代诗人。
亲切的简老师总是抽空来听课,如果见不着她的身影,她会在其后的聚会时笑着说:「我都一面散步,一面听你的课。」
简老师其实不知道,我写报导,也一直有个心愿,能书写一本传记。就在2018年底,简老师表示,她计划写一本关于基金会五十周年的专书,询问我是否有意愿协助编采?我自然雀跃不已。
简静惠老师学历史出身,基金会的档案资料很详尽,过去她也曾出版过《善念的种籽--洪建全基金会的传承与创新》一书,记录了基金会前三十年的故事。这本新书只要补充近二十年来的种种?还是以她的生命故事为主轴?刚开始我们都抓不准方向。
两年来,简老师先写好一个章节的草稿,文娟(苏菲亚)和我,再聆听她细说,就这么纲举目张,记忆就像一道浮流,从她童年的中和、和敏隆先生相遇的日本、打开视野的留学生生涯、返台进入家族企业的惶恐、承接基金会的承担以及各项创意与人文关怀,她铺陈出自身的故事,从播种者,成为植树者与造林者,也成就了以她的生命故事贯穿的《植栽一座文化森林》一书。
《植栽一座文化森林》的书写过程中,简老师以无比虔敬与谦虚的态度回顾自己的足迹,展现出她在不同时代中的人文关怀:办理书评与书目杂志、推动儿童文学、创办视听图书馆、支持民歌采集与校园民歌、赞助云门和音乐创作、建构文经学苑促进人文与企业发展、导入素直友会与读书会以及打造敏隆讲堂等等。
或许很多环节都来自于她的日常,但实则都为当时「文化沙漠」般的台湾,以植栽森林的大工程,让树木根着大地,泥土不再流失,一方人文、历史与企业经营哲学的水土得以获得滋养,半世纪后郁郁青青蔚然成林。
《植栽一座文化森林》是简老师个人曲折的生命故事,有她的惊慌、挫折与沉重,其实也是台湾文化界从匮乏到丰饶的历史见证。有机会听她娓娓道来,会知道她和同代人是怀抱着改变环境的梦想和盼望,以素朴与勤恳的态度,筑梦踏实。
半世纪来,可以说的故事太多,值得追忆的人物不少,一本书无法负荷太多的细节。我就在这里,写下一个「番外篇」!
东华大学本来有驻校作家的专职员额,让知名作家到校一个学期,开两门课。后来因为预算不足,突然就冻结员额,102学年度本来约好了黎紫书老师,就此遭遇了极大的困难。后来与校方争取,校长以专签同意黎紫书老师一案,但下不为例。
简老师有一天提议,想约黎紫书见一面。简老师说:「我把所有黎紫书的作品都读过了,这么难得的机会,东华不可以藏私,应当和社会分享。」
于是我约了黎紫书到简老师家中,晚宴中,刘克襄也在场。刘克襄就跟黎紫书开玩笑,说她是「末代的驻校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