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测国文阅读测验 原作者说「自己也选不出正确答案」

大学学测,国文阅读测验引发讨论,资料照。(图/记者林敬旻摄)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乐评马世芳音乐罗大佑李宗盛文章,被引用于今年大学学测的国文阅读测验引发讨论,不过早先受到关注的是现在年轻考生根本没听过他们的歌,出现世代差异;而马世芳本人则在脸书发文谈到,这三题选择题,前两题他自己也都选不出「正确答案」。

这次学测国文考科,大考中心表示,试题重视阅读素养,因此阅读题组比重增加,包含文学艺术奠基,及天文社会科学,扩展阅读素材多元性,其中有一题组写到音乐人罗大佑与李宗盛的音乐研究类型,但有考生考完后表示,听过这些人,但没听过他们的歌。

▲乐评马世芳(左)出席第53届电视金钟奖颁奖典礼。(图/翻摄自YouTube)

马世芳脸书发文指出,看了阅读测验的答案才知道老师思路,判断的依据仅限于「摘录的这段文章」,这段文字没提到的,就等于不存在。并指出「若是熟听李宗盛和罗大佑的老乐迷,这两题应该也和我一样,很容易答错,搞不好愈熟悉还愈容易答错」。但他也说,作品发表之后,解释权就不是作者所能垄断的。

马世芳表示,这样的考试方式,是不是能引起同学兴趣,稍稍接近罗大佑和李宗盛的作品?是不是能让同学对那个时代流行音乐风格内涵有更生动更具体的想像?他真的不知道。但这大概不是国文科阅读测验的目的

马世芳脸书全文

学测拿我的文章出题,自然不会先问我。所以,今天许多朋友讯息说我的文章变成国文考题了,委实意外。还有好几位朋友说他们的孩子是应届考生,看到了「马叔叔」的名字,不禁噗哧一笑。

老实说,文章变成考题,极可能从此被一整代考生讨厌,不只应届考生,还有未来要做考古题的一届届准考生,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得意的事。

但我想说的不只这样:作品发表之后,解释权就不再只属于作者自己,这道理明白。不过这三题阅读测验,除了第三题我很有把握,前两题左看右看,都选不出「正确答案」,还是有点儿气恼。

后来看到解答,左思右想,关于第一题,大概明白了出题老师的思路:阅读测验的答案,判断的依据仅限于「摘录的这段文章」,这段文字没提到的,就等于不存在。

于是既然「这段文字」没提到罗大佑歌词关于「生命内在的惶惑」,还把「生命内在的惶惑」和李宗盛连在一起,这就变成「专属于李宗盛」的描述,而不能够属于罗大佑了。那么说罗大佑「省视个人生命内在的惶惑」,就是属于「不适当的叙述」了。虽然他的「将进酒」、「光阴故事」、「耶稣的另一个名字」、「家」、「那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事」......等等许多许多歌,都是这个题材非常厉害的示范,甚至我愿意说,罗大佑是把「生命内在的惶惑」写得最好的作者。

但若套用这样的理路,遇到第二题,我还是被难倒了。为什么只能是B呢?C的叙述说罗大佑有校园民歌文艺腔明显有误,可以排除,但我看A、B、D的叙述,都很适当啊。

于是我再次「角色扮演」,试图进入出题老师的思路,D之所以不适当,大概是因为它只说了李宗盛,题目是「两人」,不符合题旨吧?但A为什么不对,B为什么就可以,我还是不明白。回头又看了几遍自己的文章,读得头都昏了,依旧不明白。

我只知道,若你是熟听李宗盛和罗大佑的老乐迷,这两题你应该也和我一样,很容易答错,搞不好愈熟悉还愈容易答错。

而这样的考试方式,是不是能引起同学的兴趣,稍稍接近罗大佑和李宗盛的作品?是不是能让同学对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风格与内涵有更生动更具体的想像?我真的不知道。我想,这大概不是国文科阅读测验的目的吧。

不过,还是那句老话:作品发表之后,解释权就不是作者所能垄断的了。或许很多考生都能教导我做这两题阅读测验的「正确」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