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參與高等教育內部品保及外部品保之實務與探討

【文.许嘉宝/高教评鉴中心助理研究员】

近年来,各国高等教育品保机构及国际品保组织对于学生参与高等教育品质保证日益重视,此议题已成为现今国际品保趋势之一。虽然在观念上,我们能够理解学生为学校最重要的互动关系人,且学生的参与对于促进教育品质有所助益。但是实务操作上如何达成?各国发展的模式为何?遇到哪些挑战?这些问题仍待深入地了解。

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简称高教评鉴中心)于2023年10月19日办理「国际研讨会」,主题为「学生参与高等教育品质保证之现况与展望(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研讨会之下午场次特别邀请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系侯永琪教授、挪威奥斯陆大学教育长Bjørn Stensaker教授、蒙古国家教育认可委员会(Mongolian National Council fo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MNCEA)研究与发展处Basbayar Batmunkh主任、国立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兼学务长詹盛如教授,以及澳洲国际观光与餐旅管理教育卓越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of Excellence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Education, THE-ICE)执行长Craig Thompson,针对学生参与高等教育品保之实务进行探讨。本文出自研讨会专题座谈(Panel Discussion)「学生参与于高教治理之政策与实务:社会支持及品保培训(The Policy and Practice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Governing: the Social Support and Training for Student Participating in Quality Assurance)」,以及综合论坛(Forum)「高教品保中之学生参与模式:未来展望(Models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Learning toward Future Success)」之讨论内容,呈现与会专家之研究分析及观点。

大学学生会在高教治理中之角色──台湾实例

在台湾,学校、学生和品保机构如何看待学生参与品质保证事务?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詹盛如教授于专题座谈中向与会者介绍台湾的大学学生会在高教治理中之角色,以及学生参与和内部品质保证(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IQA)的关系。

台湾各大学依《大学法》设立学生会,旨在实现教育目的,学生会属于校内社团,其财务独立运作。而有别于欧洲的学生会,台湾的学生会并非法人团体,这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参与的面向。

目前,学生代表在校务会议中占有10%的席位,许多大学设计机制让大学学生会在校内以各种形式参与学校公共事务,例如:系所务会议、课程委员会、图书委员会、性平委员会、国际活动等;不同学校的学生会也可能发展出不同特质,例如:关注学生权利或办理学生娱乐活动等。此外,台湾的大学学生会也关心学校学则、劳动法、校园环境、学习资源,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等相关议题。在台湾,「高教评鉴中心」及「社团法人台湾评鉴协会」皆在系所品保的评鉴程序中纳入学生参与。

上述实例显示,台湾高等教育体系已建立多种学生参与的管道。虽然目前尚未进展到学生参与外部品保的模式,但学生代表已实质参与系所、院及校级的会议及事务,这些能够被广义地视为学生参与高等教育内部品质保证。

整体而言,台湾高教品保的学生参与在学生层面遇到的挑战,在于时间、意愿及专业训练;而社会面的挑战,则包括文化、心理、法规等。特别是在亚洲的文化背景中,外部品保的审查委员常被视为掌握决定权的角色,这样的心理易阻碍社会接受学生担任品保审查委员的意愿。

学生参与校务及系所评鉴之现况及挑战──蒙古实例

蒙古国家教育认可委员会(MNCEA)研究与发展处的Batmunkh主任则于专题座谈中,向与会者分享蒙古学生参与外部品保(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EQA)的模式。

MNCEA成立于1998年,其主要任务为进行大学校务及系所评鉴。蒙古的校务评鉴是属于强制性评鉴;而系所评鉴原为自愿性质,但在2023年修正条例中,订定部分系所须接受强制性评鉴。MNCEA推动学生参与的过程始于2013年,当时MNCEA扩大将学生和雇主纳入互动关系人中。在2016年,MNCEA与德国专业评鉴机构进行联合评鉴,开始建立及扩充学生专家的名单。在2017年及2018年,MNCEA陆续在大学系所评鉴及科技教育学校评鉴中纳入学生专家(委员);在2021年开始于联合评鉴加入学生专家。

一、学生专家的招募与培训

MNCEA于每年9月招募学生专家,主要以大二及大三学生为主,并请各大学推荐适任之候选代表。学生专家培训的内容包括:案例研究、模拟测试、学生专家辩论、优良实例分享、访视前的准备训练、重新认证等;并自2020年起,开始以线上/电子化的方式进行学生专家的注册及训练。学生参与审查和访视时,主要关注于学生与学习相关议题;而自实地访视过程中也发现,由学生专家向校友及学生代表晤谈时,通常得到很开放的回应。

二、学生参与的挑战

在蒙古,执行学生参与的挑战是维持足够适任的学生专家名单。由于学生专家只有1至2年的时间训练,更换率频繁。目前,系所评鉴的学生名单中有120名学生专家,并不容易找到具备系所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联合评鉴所需之精通英语的学生专家。

蒙古在学生参与外部品保的执行上已有完整的机制,未来除了预计将学生参与推动至品保中的每个阶段外,也将借由扩充学生专家名单、推动模拟访视及模拟工作坊、吸引国际学生专家等策略,以因应外部品保及联合评鉴的需求。

学生参与模式──内部品保vs外部品保

以上介绍之台湾及蒙古的实务案例,分别代表了学生参与内部品保以及外部品保的模式。然而学生参与究竟该从内部品保亦或是外部品保开始?这个问题在论坛中引起了与会专家相当热烈的回响。此议题的核心在于:学生是否具备外部品保所需的专业性?或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学生参与是否应更强调内部品保,聚焦于促进与学生自身学习品质相关的议题?

THE-ICE执行长Thompson以办理国际观光餐饮品保的角度指出,在跨国专业课程的品保及评鉴上,以学生对课程的专业程度及国际化程度(须对跨国国情文化有所了解),未必适合担任专业课程跨国品保的审查委员。甚至现在普遍以问卷调查来获取学生意见或学习成效的机制,其回收率与实质效益并不大。而一般来说,大学中只有少部分的学生真正对品保感兴趣;就此,我们是否应先将学生参与内部品保的各项工作设计得更有意义,以提升学生参与的意愿。

与会之日本品保机构JUAA(Japanese University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与JIHEE(Japan Institu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亦分享,虽然日本的大学没有学生会,但在评鉴的实地访视过程中有晤谈学生的环节,大学一般也透过学生问卷来得到学生的意见。日本的品保机构在评鉴指标中载明学校须回应学生的意见及需求,特别是关于学习支持、心理及生理健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部分。许多大学学生虽然会参与校内与学生事务相关的事宜,或经由社团办理学生活动等,但囿于法规限制,日本的大学生并不参与校务会议或校内委员会。

Stensaker教授认为,即使是在还没有发展出学生参与外部品保模式的地区,其目前的学生参与方式仍有许多可以发挥的空间。例如,目前的学生满意度调查多是以学校角度进行设计,如果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参与问卷的问题设计,共同思考有哪些关键问题,应能够更好地改善教学品质。

詹盛如教授则认为,亚洲国家在将学生纳入外部品保机制的议题上,更应当关注内部品保及外部品保间的平衡。也许当内部品保都完善后,外部品保可以是低干涉的模式,致使优良品质的高等教育水到渠成。不过,将学生参与纳入内部品保机制,亦仍需考量国情及文化。关键在于实质作法,以及思考谁真正关心高等教育的品质。从此层面来说,品保机构可以将目前的国际趋势提供给政府,用以协助政府规划5到10年之长期策略。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的推动除了依靠品保机构的努力外,更需要大学及政府的支持才能成功。

学生参与未来展望

在欧洲,学生参与高等教育品保由于「波隆那历程(Bologna Process)」,及「欧洲高等教育品质保证协会(ENQA)」、「欧洲高等教育品质保证注册局(EQAR)」的推动,已在「欧洲高等教育品质保证标准与准则(ESG)」中将学生参与纳入品保程序。Stensaker教授提到,由于欧洲学生能够自发性的成立组织,而这些组织即能够成为遴选学生委员的资源,因此大部分品保机构能够有学生委员担任外部审查工作。但如何确保各个学生委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准一致,是欧洲目前执行学生参与的困境。

Stensaker教授认为促成学生参与成功的条件包括制订法规架构(如欧洲的ESG),或是由类似于苏格兰「学生品质伙伴机构(Student Partnerships in Quality Scotland, SPARQs)」的组织由下而上推动,关键是品保机构或第三方组织需要与大学合作。也许能够先从办理试验型计划开始,由品保机构与学校共同遴选并训练学生委员,而后扩大为全国型计划,如此学生参与方能对整体的高等教育产生良性效益。

THE-ICE执行长 Thompson指出,学生参与并不只是将学生委员纳入品保审查委员会中。目前国际品保组织的标准和期待,似乎和亚洲国家的学生参与现况及目标设定还有一段差距。因此,如果当一品保组织的品质已经达到水准,但还尚未建立学生参与外部品保的模式,其建议是让国际品保组织了解各国实质上的学生参与模式及策略之差异,并以此让国际品保组织对机构进行整体性的评量。

展望未来,Stensaker教授鼓励大家以全球的角度思考「学生参与」。虽然国情、文化、政治等因素,可能使学生参与的议题复杂化,但是学生参与有很多层面,也能运用许多方式来促进。在现今的社会中,若是学生在体制内没有发声的空间,以及与学校建立信任的机制,不论是默不关心或转为激进对立,对于高教的品质提升都无法开展良性的循环。至于促进学生参与的动机和考量学生专家的代表性,可以借由品保机构开设课程及安排管道的方式,连结学生参与及职涯发展,这样的方式除了可以纳入关心职涯发展的学生之需求,也能够让更多不同类型的学生有机会接触高教品保。

结语

由本次国际研讨会对于学生参与之实务面的讨论,总结出各国因自身历史、文化、政治背景,而发展出不同模式的学生参与。亚洲也有机会发展出适合于自身文化的学生参与品保模式:立基于学生参与高教内部品保的成功经验,更加优化内部品保的作法及提升教育品质;并于尔后透过外部品保的机制,检视学校内部品保中学生参与的状况。在实务操作上,针对解决缺少足够且适任的学生品保专家之议题,政府、大学及品保机构必须合作,首先要主动让学生认识学校的使命及价值、品保、学生参与等观念,并提供更多学生参与高等教育品保事务的机会和管道。

此外,我们对于学生参与的认知和想像也可以更为开阔,如同Stensaker教授之建议,与其将其窄化为品保机制的学生参与,不如可以先从学生参与广义的「教育」事务开始,连结学生所关心的事,并了解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