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全力避免「台灣加一」 惡化兩岸關係

理慈国际科技法律事务所共同创办人蔡玉玲(左起)、中华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大年、印刷电路板协会理事长李长明、长风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江宜桦、前行政院副院长杜紫军、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冷则刚、工具机暨零组件公会理事长陈伯佳,出席长风基金会所举办的2024突破论坛。记者林宸谊/摄影

中华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大年18日表示,「台湾加一」应视为「中国加一」的上位全球政策,应全力避免「台湾加一」恶化两岸关系,使台湾与全球供应链更加疏离。

「台湾加一」,是外国厂商要求国内业者的生产地在台湾、大陆之外,必须在第三地也有工厂设备,以避免台海间真的发生战争,国外厂商的供货会受到影响。

刘大年在长风基金会所举办的2024突破论坛中指出,虽然「台湾加一」并不全然代表缩减在台湾规模,但在许多情况下,跨国企业要求台湾企业赴台湾及大陆以外的第三地投资,促使台湾企业必须调整在台湾的营运策略,也会造成成本的增加。

长风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前行政院长江宜桦指出,「台湾加一」现象会造成台湾地缘政治风险,必须要做避险的选择。「如果从投资角度来看的话,是否会造成到台湾投资的外资,转移到别的地区,然后台湾的产业发展萎缩、机会减少,会是重要的产业以及经贸方面的变动。」

前行政院副院长杜紫军以自己为例,由于担任很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董事会中都提到客户要求在台湾以外的地区出货,要到海外去设一个发货仓库,「客户要求海外仓库顺利出货,那要维持一定时间发货,需要相当存货在海外,客户要求至少把6个月的量全部放在海外,这对企业来讲是一个非常辛苦的事情。」

刘大年建议,「台湾加一」应该是以建构友善供应链,完善台商海外布局,维持群聚优势,优化资源运用为出发点。

工具机暨零组件公会理事长陈伯佳表示,工具机在2012年生产总值69亿美元,掉到2023年的26 亿美元,「关键就是受到中美贸易战影响 ,关税增加生产成本,造成企业生产设备投资转趋观望,光是运费就是毛利三倍。」

陈伯佳指出,台湾工具机产业虽然已经形成聚落效应,但9成都中小企业,跟国际大公司竞争,这些国际大公司经济规模都非常大,「所以台湾厂商一定要打群架外,还要找出新的商业模式,例如提供制造整合方案或是设备及服务。」

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冷则刚认为,「台湾加一」面临后全球化的发展冲击,尤其面临地缘政治要非常小心,美国的所谓小院高墙预期会更加政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