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亢宗/中国前进北极 大国博弈先声

中国破冰船雪龙号」今年首次穿越西北航道,完成第八次北极科考,显露中国对北极航道甚至北极整个区域雄心。(图/视觉中国CFP授权提供)

中国破冰船「雪龙号」从上海出发,首次经由西北航道(NorthwestPassage)穿越北极,于9月6日抵达北冰洋波弗特海(BeaufortSea);在此同时,中国与俄罗斯海军海上联合—2017」第二阶段演习,也首度在鄂霍次克海(SeaofOkhotsk)海域举行,这两起独立事件,在一个点上出现交集,这个点就是北极。这个交集点也预示北极将成为本世纪大国博弈的另一个场域。

北极航道为中国海运提供机会随着全球暖化,北极地理面貌也出现极大变化。自从1972年起,北冰洋冰每10年平均减少11%面积,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National Snowand Ice Data Center,NSIDC)估计,若此一趋势不变,到了2030年,北极可能出现夏季海冰完全消失的情形。这个趋势虽然是全球气候地球生态的危机,对现实主义下的各国却浮现许多机会。首先是过去因厚重冰层阻碍,无法开采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未来将成为可开采的对象;其次就是海冰退去之后出现的国际新航道。

▲北极冰融是全球气候和地球生态的危机,但过去因厚重冰层阻碍,无法开采的自然资源以及海冰退去之后出现的国际新航道却成为各国争相抢夺的经济机会。(图/路透社授权提供)

就中国而言,即使从单纯的经济角度来看,也承载着海运利益无可损失的压力。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16兆美元,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目前海上运输占了中国总体进出口的90%以上。其中包括94%的原油进口、91%的煤炭进口、92%的粮食进口、和98%的铁矿石进口。不难看出,海上运输决定了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命脉,这也促使中国将维护海上交通线(Sea Lane of Communications,SLOCs)作为其核心利益。

目前中国的海上交通主要有东南西3条航道,东行航道穿越太平洋,通往北美洲和拉丁美洲;西行航道经南海、麻六甲海峡向西进入印度洋,通往中东、非洲和西欧;南行航道经南海,通往大洋洲及东南亚。随着北冰洋冰融速度加快,中国也加入大国竞逐潮流,探索经朝鲜半岛海域、日本海、白令海进入北冰洋的航道,预示中国未来海运动脉将增加新的北行航道。

北极航道开通之后,中国与欧洲与北美的贸易距离将大幅缩减,这可降低燃料费用,若再加上能够避开传统航道海盗猖獗海域节省的保险费,以及因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和巴拿马运河(Panama Canal)船只壅塞衍生的费用等,将能大幅降低运输成本,这对于极为依赖海运的中国而言,自然是不能放弃的机会。

经营北极相对低调「雪龙号」是中国目前唯一一艘可行使极地海域的破冰船,是中国北极航道探索的先锋队,在成功行驶西北航道之前,已分别于2014年7月,成功行驶大部分沿俄罗斯海域的东北航道(Northeast Passage),以及于2017年8月成功行驶穿越北极点附近北冰洋公海水域的跨北极航道(The Transpolar Sea Route)(中国称为中央航道)。短短几年之内,中国探索了未来北极可能浮现的新航道,显露中国对北极航道甚至北极整个区域的雄心。

然而,中国的北极经营采取的是相对低调策略,官方并不愿意彰显对北极的企图,中国到目前为止并未公布它的北极战略。「雪龙号」成功行驶西北航道后,中国主要负责极地事务的「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在发布的报导中仅淡淡地说「为未来中国船只穿行西北航道积累了丰富的航行经验」、「获取了第一手的海洋环境资料,填补了我国在该海域的调查空白」。类似的低度政治说法,也出现在官方对于东北航道和跨北极航道的报导中,显示中国并不愿意大张旗鼓张扬它的北极功绩,或者直接表露它对北极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变化的真实想法。

这样的心态有迹可循,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前主任曲探宙2011年在一次会议中表示,为避免国际疑虑,中国已将「评估极地潜在资源」的字眼从极地5年计划中删除;另一个例子是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SIPRI)2012年在北京召开的「北极地区中国和北欧发展合作研讨会,会议举行前,有审批国际研讨会举行之权的中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要求会中勿讨论北极资源的议题,官员并表示,资源并非中国北极研究的优先项目。

中国的担心其来有自,随着中国崛起引发的「中国威胁论」在世界扩散,中国对能源和原物料的庞大需求,已牵引全球经济脉动,若北极是21世纪的「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和地球油气蕴藏最后的处女地,则将海上运输及能源与安全战略紧紧挂钩的中国,一举一动自然容易被放大镜检视。

事实上,各国对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确实表现出疑虑,特别是北极区域国家。中国自2006年即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The Arctic Council)的「永久观察员」(Permanent Observer),但三次遭到拒绝,一直到2013年才与其他国家获准资格。当时「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报导,中国是申请加入名单上最有争议的名字,其中反对最力的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加拿大,另一个是俄罗斯,这两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特色,皆各自将紧临国土的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当作主权行使的内水(Internal Water),它们担心中国的加入会稀释它们在北极的主权和主权权利。

▲「北极理事会」致力于北极地区保育与发展,中国申请三次「永久观察员」都遭到拒绝,直到2013年才获准,显见其他国家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颇有疑虑。(图/达志影像/美联社授权提供)

虽然中国官方对北极政策保持低调,但大陆学界对北极却非常热衷,很多大陆学者将中国定位为「近北极国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接近北极,北极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中国。他们最常引用的例子是气候变迁,表示北极的气候和地理变化,会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中国自然要关心、参与北极事务;另有些学者关注的是北极浮现的国际航道和自然资源,他们称这些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不能为个别和少数国家所独占,而应当为各国和全人类所共享。这些学者几乎都是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更激进者如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李振福,他进一步喊出:「谁控制了北极航线,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和国际战略的新走廊。」

中国开始展现积极作为在中国官方的普遍低调与学者的高调讨论之间,有一个中国官方部门角色很特殊,这个部门是解放军。作为全球前三名国家军力的部门,解放军的一举一动深受国际瞩目,也带有极高的敏感性,但中国解放军2014年6月在公布的《战略评估2013》报告指出,随着北极地区冰雪消融速度加快,使其在海洋航运、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战略价值凸显,正成为全球地缘战略竞争新热点。报告引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onthe Law of the Sea,UNCLOS)规定,定位北极的公海属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中国有分享此一区域资源的权利,也有权行使包括海洋科学研究在内的公海自由,并将此称为中国的「重要战略利益」。

解放军在正式文件中的表态,与中国其他政府部门、特别是外交部门,在国际上针对北极议题的低调,呈现不同的对比,这有三种可能的解释,第一种可能是和外交部门唱黑白脸演双簧,由解放军表达中国对北极的强硬一面;第二种可能是解放军不受中国党政完全约束,因此勇于表达自己的北极立场;第三种可能、也是可能性比较高的解释,是习近平掌权后,随着中国改变邓小平时代「韬光养晦」政策,更加偏向「有所作为」,中国对北极事务也开始表现的较以往更加积极和自信。

从习近平上台后中国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出这样的轨迹。2012年11月,习近平接掌中共总书记;2013年3月接任国家主席和国家军委主席。在习近平接掌总书记前2012年11月,即将缷任的总书记胡锦涛在18大报告中首度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概念;隔年4月中国「国家海洋局」公布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即罕见的凸出北极,不但把北极放在前言,还特别于章节中提到北极航道的利用调查与研究、北极考察常态化等,易言之,北极已成为中国追逐海洋强国之梦的重要元素;除此之外,解放军2015年9月也做了一个不寻常的动作,其5艘军舰编队航行于北阿拉斯加外海,同时首度访问三个北极欧洲国家丹麦、芬兰和瑞典,显示了它在北极军事存在的潜在能力。

▲中国北京九月底举办「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雪龙号在北极的探勘成果也在展出之列,中国政府对于北极事务的积极与重视可见一斑。(图/视觉中国CFP授权提供)

就习近平领导下,以发展海洋强国及抱持「中国梦」、「强军梦」的中国而言,北极确实是不能忽略的全球战略制高点。北极点是至各大国距离之和最小的点,北极冰层覆盖也可提供潜舰极佳的隐蔽作用和安全的水下弹道导弹发射阵地,冷战时期,美国在北极部署战略核潜舰、弹道导弹和战机等庞大武力,并与加拿大联合成立「北美防空司令部」(North American Aerospace Defense Command)。苏联不甘示弱,也派出海军最精锐的「台风级」(Typhoon Class)核动力导弹潜舰常年在北冰洋巡弋,执行核战略威慑巡航。冷战结束后,虽然东西方在北极的对峙一度沈寂,但因北极特殊的地缘战略地位,以及全球暖化增加的可接近性,使北极的地缘军事价值再度被重视,加上浮现的海上交通线及油气等能源蕴藏,更提高了北极的全球地位。

这也可以解释中国与俄罗斯海军「海上联合—2017」首度在鄂霍次克海举行,为何深受国际瞩目。敏锐的观察家已发现,这次军演有两大战略意义,一是从东北方突破美、日构建的第一岛链,让美、日对于俄、中的军事围堵更形困难;二是从鄂霍次克海南部海域向东航行,即可穿越千岛群岛进入西北太平洋,若再往东北方向前进,即为进入北极航线的咽喉白令海峡(Bering Strait)。从军事的角度看,若北极航线的贸易运输重要性提高,也就意味它的军事重要性提高。美国海权论的地缘战略宗师Alfred Thayer Mahan在100多年前就强调,海上运输影响国家的财富和力量,而海上运输必须依靠国家的海权伸张方能确保,因此,国家的货轮在哪里,海军的军舰就必须在哪里。

这样的海权思维,一直是美国维系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及维持全球海洋公域自由航行的思维,现在,也深深影响中国的思维,特别是中国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扩大中国全球经济触角的经济战略,更是落实海洋强国之梦的海洋战略。「雪龙号」探索北极航道,以及中俄联合海上军演选在鄂霍次克海举行,都有海权思维反射的影子。然而总体而言,中国对参与北极事务仍旧非常谨慎,在今年六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同「国家海洋局」公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虽然首度提到要「积极推动共建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但对其细节几未言明,显示中共对北极仍大体沿续低调的姿态。

前进北极势将面对大国阻碍然而,中国在前进北极的道路上,将会遭遇到很多的阻碍,其中之一即是前述北极区域国家的有形无形阻挠。例如加拿大外长办公室称「雪龙号」进入波弗特海取得该国政府批准,并强调「包括北极西北航道在内,所有通过加拿大水域的商船都需获加拿大政府批准」。然而,无论是波弗特海或是西北航道,主权仍存在争议,并非如加拿大所言为其所有。我们不知道「雪龙号」进入该海域之前是否曾向加拿大申请,若有,代表中国在北极主权问题上已向北极国家妥协,若无,则意谓未来随着它在北极行动的增加,将会遭遇主权等问题的困扰。

不仅加拿大,状似与中国形成准军事联盟的俄罗斯,虽然每年与中国进行海上联合军演,且与中国在北极能源开采与交易上进行合作,但对中国仍心存忌惮。俄罗斯海军少将V.Aleksin1995年曾表示「谁控制北极,谁就能够控制世界」(He Who Controls the Arctic Controls the World)。为紧紧控制北极,俄罗斯除了高调提出北极大陆架的主权声索,还强化了北极的军力;在此同时,俄罗斯也密切监视中国在北极的行动。2010年,俄罗斯海军司令Vladimir Vysotsky罕见的针对中国提出警告,他表示俄罗斯会密切关注一些国家争取北极利益的行动,特别是中国。他强调俄罗斯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会持续增加在北极的军事存在,以捍卫俄罗斯的北极利益。可见至少俄罗斯军方对中国在北极的扩张,一直抱持高度的戒心。

除了加拿大与俄罗斯,鲜少公开谈论中国在北极角色的美国,实际上也关注中国的行动。美国「国务院国际安全顾问委员会」(Inter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y Board,ISAB)2016年发表一份《北极政策报告》(Reporton ArcticPolicy),即表达对中国北极活动的忧心。报告指出,中国在北极拥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机会,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投资迅速增加,并已做好开发和利用北极资源的准备。委员会成员之一、曾任国防部副次长的Sherri Goodman则在当年参加一场研讨会中,列出影响北极稳定的几大因素,其中中国被列为仅次于气候变迁和俄罗斯的第三大因素。可见就美国的观点,中国现在虽然不是北极的问题,但未来极可能是一个问题。

▲北极航道的变化,直接冲击我国的海运、贸易及经济,但政府对北极的研究却不甚积极。(图/ETNEWS新闻云资料照)

台湾应研究「北向」面对北极气候、地理、地缘政治和安全的变化,台湾似乎毫不关心,毫无警觉。台湾一年对外贸易总额约6000亿美元,贸易依存度超过100%,99%以上的货物是经由海上输往世界各地,北极航道的变化,直接冲击我国的海运、贸易及经济,但政府对北极的研究却不甚积极,甚至比不上地理上更远离北极的新加坡。从安全的角度看,中国未来若增加在北极的军事存在,将对美国形成极大的战略威慑力,如同冷战时期苏联及目前俄罗斯对美国的武力制约,这将拑制美国对两岸的军事干预,间接影响台海安全。过去国民党政府搞「南向」无疾而终,现在的民进党政府又一头热搞「新南向」,或许应该拨出一点时间和资源,研究如何「北向」了!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阎亢宗,康宁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本文转载自《台北论坛》,原文请按此。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