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中秋晚会外景地:李庄古镇,战火纷飞中的优雅身影

李庄古镇:战火纷飞中的优雅身影

文/李忠东

编者按:2023年央视中秋晚会外景地宜宾李庄,始建于南北朝时期,保存着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因抗战时期曾接纳大批内迁而至的高等院府,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师名儒而闻名。本文为10年前的一篇游记,今重新整理推出。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李庄古镇。 图片源自网络

李庄气质

有人常拿李庄与周庄相比,东有周庄,西有李庄。

其实这两个地方除了名字中都有一个庄字而外,地理、人文背景皆不同,完全没有可比性。

周庄有江南水乡之称,是典型的“江南春雨杏花,水乡小桥人家”。李庄虽然濒临长江,但与长江之水的距离仅限于濒临的程度。古镇是古镇,长江是长江,相互依存,互不穿插。

沿着长江之滨行走在城与水的分界线,江水舒缓平阔,江中舟楫穿行,岸边菜花飘香、麦田如毯。

而江的另一侧,庙宇、楼台林立,明清风格的古街小巷交织穿梭,各种行色的游客踏着青石路面,徜徉在封火高墙、桐油木门、雕花窗檐之间,享受着小镇的宁静与拙朴。

据说,李庄古为渔村,汉代曾设驿站,明清为水运商贸繁华之地。但现在的李庄却只有两个功能,当地人的世袭居所,外来游客的寻幽之地。

▲李庄古镇的清晨。摄影/ 飞云( 图虫创意)

古镇保留昔时繁华之地的种种遗迹,如楼台、古戏楼、古街道、古民居等,也有慧光寺、玉佛寺、南华宫、文昌宫、东岳庙等“九宫十八庙”。

其实在川南地区,这样的古镇并不少见,且不乏精品,如佛宝、仙市等。

但李庄幸运的是,这里在抗战时期,曾经接纳了大批内迁而至的高等院府以及随之而来的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民国文化精英。

尤其是这里曾经居住过最懂建筑的大师——梁思成。

抗战的硝烟,迫使梁思成在李庄狭束的空间里呆了足足六年,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这些古街长巷、庙宇楼阁。

最终为李庄发现并提炼出“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的“旋螺殿及魁星阁,百鹤窗、九龙碑”等古镇四绝。

李庄往事

李庄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绝对是一个低概率的偶然事件。

1940年,已经失所数载,颠沛流离数千公里,历经五次内迁至昆明的同济大学仍未能躲过日军飞机的威胁,被迫考虑再次迁至更加偏远的内地。

正当同大为选址苦恼之时,李庄的有识之士发出了“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的豪迈之邀。

▲李庄板栗坳“田牑上”,是战时后方最大文史图书馆(董敏 供图,图片来源:李庄往忆)

一时间,除同济大学以外,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营造学社、西南联大等机构亦尾随而来。

不足三千人,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李庄,一夜之间陡增一两万外来人,镇上所有庙宇祠堂全部腾空改建成大学学府和科研机构。

中央博物院连同数千箱珍贵文物搬进了张家祠,祖师殿成了同济大学医学院的课堂,东岳庙则安置了同济大学工学院,面积最大的禹王宫成了同济大学的校本部。一时间,神仙菩萨纷纷让位于学者教授。

我们至今无法想象,这些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高府名校,一夜之间多出的豪儒名媛是怎么打破小镇宁静的。

世世代代居于李庄的乡下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也没出过远门,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面对这些西装革履、戴着眼镜的斯文人和烫着卷发,身穿旗袍的时髦女人,是怎么的措手不及呢。

而李庄也让这些深居城市的“高知”们有机会亲密接触了中国最原滋原味的偏远乡下。

这些习惯于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名人骚客又是怎么融合到这长江之滨的乡野,怎么慢慢适应李庄的川辣生活的呢。

据史料记载,这里还举办过一场专为农民办的国家级文物展。

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特别的一次文物展出,李庄的农民有幸近距离触摸到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

这个落后、原始、偏远的小村庄,莫名其妙地成为民国时期的精神高地,至今仍让不少人津津乐道。

战火纷飞中的优雅身影

在所有居住于李庄的社会名流中,梁思成和林徽因恐怕是最吸引眼球的。

梁林居住的房子位于上坝村的竹林深处,一个叫月亮田的地方,距古镇约1公里。10年前我去时,先后经过了一个种兔场、一个种猪场以及两个垃圾堆。一路无不感慨这是对这个充满了诗意的名字和有着浪漫情愫的主人的野蛮冒犯。

故居极为简陋,一排黑色的木板平房和一排黄色泥墙瓦屋就是故居的全部了,黄色泥墙的木柱之间晾晒着些衣物,包括一条浅绿色的内裤。

与简陋的房屋相比,内部的展陈简直可以用草率来形容。除了几张装帧粗陋的旧照片和桌椅而外,再无他物。完全看不出房屋主人的特质,甚至让人无法与梁思成、林徽因这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

李庄不遗余力地消费着梁林的名气,却并不懂得他们。

然而,事实上从1940年至1946年间,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的营造学社的确便居于此,并且长达6年之久。

林徽因在这里学会了种西红柿、学会了做家务,而梁思成则忙碌着考察和埋头写他的《中国建筑史》。

我一直认为,民国的这段时间,是中国现代文明中最为惊艳的亮点。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精神自由、爱情浪漫。至今在我们印象之中,最好的诗人、最好的哲学家、最好的科学家和最美的女性均出于这个时期。

林徽因、陆小曼的卷发仍为当代所流行,民国盛行的旗袍仍是展现中国女性美最好的服饰。哪怕他们穷困潦倒,生活窘迫于荒野乡村,所散发出的民国时期所独有的优雅与浪漫风韵仍令人向往。

和当代娱体热衷于明星的潜规则、艳照门不同,民国时期的媒体更喜欢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相比较起来,现代人的兴趣点便显得何其不堪。

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的三角恋爱是当时和当代都比较受关注的经典故事,李庄也是演绎这个经典故事的重要场境之一。

林徽因丝毫不隐瞒她对金岳霖的喜欢,她对梁思成说“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是何等的坦荡。

而金岳霖也毫不掩饰对林徽因的爱慕,不但终身不娶,还经常追随梁林“择林而居”。君子爱得坦荡,君子只惦记绝不夺人所爱。

最难得的当数梁思成,他总是大度地看着金岳霖投向林徽因爱慕的眼神,笑吟吟地接纳这个情敌。林是他们共同的恋人,金是梁林共同的朋友,这是何等奇妙的关系,典型的民国式浪漫。

在李庄艰难的日子里,金岳霖借休假的机会从昆明专程来看望梁林,并在梁家院子养鸡下蛋为林徽因补充营养。

在林徽因留下的文字中,李庄是艰涩的,谈不上美好。她在这里长期受病痛之苦,并且经历了丧弟之痛,她甚至不太喜欢这里。

但梁林在李庄的六年,并不算短暂,在生活上他们过得十分艰难,甚至到需要典当衣物、金笔换出食物的地步。

但也因此避开了世上的许多纷扰和喧哗。乱世之中,李庄给了他们一张书桌,让他们在这里安静地完成《中国建筑史》这部传世作品。

有人说李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传统文化的折射点。”这显然夸大了李庄的历史贡献,李庄不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临时避难所。

所有的院府、名儒随着抗战的胜利纷纷北迁,留给李庄的只有记忆,没有思想。

近年来,李庄古镇开始了大规模的改扩建,古镇焕然一新,早没有10年前的窘态。2022年4月,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在李庄古镇月亮田景区开馆。

但走进古镇,空气中弥漫着太多商业气息,大师们留给这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并不多。

▲新打造的李庄古镇。图片源自网络

文丨李忠东

编辑 | 小侠

图片 | 图虫创意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