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良:成立全民健康房 宣导养生观念
全民健康胜过全民有保,综观台湾的全民健保为举世称羡,医疗技术被评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医疗项目包山包海、价格便宜,民众就医方便。但因为只重医疗,不重视健康促进及预防保健,就以最重要的健康指标「平均余命」而言,依据卫福部出版的《109年卫生福利年报》所载,在OECD36国,加上台湾共37国比较,台湾落在26名;其他各种国民健康的评比,台湾都在十名以外。有鉴于此,愈来愈多有识之士,包括大财团及大型医疗体系(如长庚),甚至某些独立开业的诊所,纷纷推出以健康促进、养生为主的各种服务,这有别于健保署以医保为主的落后思维。
本人于1988年时受经建会之邀,担任健保规划小组的召集人,当时即以健保应将健康促进、预防保健纳入为条件;二代健保修法时,时任卫生署长,即欲将预防保健纳入健保项目,但立委只涂醒哲一人支持,其他立委、医界及付费者代表,均认为应以公费支应。然而台湾民众虽有爱心,但不相信政府(不公、贪腐、蚊子馆),更不愿将钱交给政府,因此税收仅占GDP的13%,是所有先进国家(税占GDP25~50%)中最低者,因此除「医保」外,用于预防保健的费用微乎其微。其中,国民健康署的预算,大多用于癌症筛检,虽然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但更进一步让国人力行健康生活,增进健康,不罹患疾病的经费,更是少得可怜。
有鉴于此,一些赞同前述增进健康理念的有识之士,便起而行,成立「全民健康房」,普遍设立,以对应大多针对年轻族群的「健身房」。医学专家常言,三分之一的病不医也会好(如一般感冒),三分之一的病医了才会好,另三分之一医了也不会好,不然世上就没死人了。而自己就是最重要的健康照护者,聪明人投资在健康,笨的人才用健康去换取财富,然后拿财富去供养医院及名医。
由于医学科技高度发达,昂贵先进的医疗科技不断研发出来,如MRI、器官移植、免疫疗法、干细胞治疗等,但功效佳又平价,且经食品药物管理局认证的医疗器材也不少,如多机一体的「全家宝」,可同时量血压、血糖、尿酸、胆固醇、心电图,适合在社区,特别是偏乡使用。一方面量测健身的成果,一方面若有症状,可再进一步求医。其他可增进健康或量测健康的设施甚众,如生态负离子空气清净机,可享受如同森林般的优质空气,负离子对细胞的活化、自律神经的改善、提升免疫力等都有正面的意义,居家环境的空气品质对我们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吃好喝好不如一口好空气,好空气对健康的促进是很关键的;生物电刺激治疗仪,可重整免疫力(详《科学人》杂志159期)等。且不少设施获得国家专利,也可让拥有相关证照的传统推拿业者经营及提供服务。
此外,台湾由于不婚、不育世界排名第一(详2019年World Population Review),人人虽都有第一家庭(原生家庭),但愈来愈缺乏第二家庭,因此孤寂成为非常普遍现象。孤寂是对身心灵健康最大的伤害,因此亟需推动非血亲、姻亲的好友们,组成第三家庭。如本人好友成亮先生,目前担任伊甸基金会董事长,正大力推动第三家庭及时间银行。全民健康房正可成为使用者交换养生资讯及互相扶持、相互关怀的据点,由健康房一并推动,有助于祥和社会的建立,以补政府社服的不足,减少健保及长照负担,则是附带效益,而非此信念的主要目的。
人不能永生,2000年台湾即通过「安宁缓和条例」,可生前决定,或由最近亲属在医师认为死亡近程时,决定不再插管急救等。2016年通过、2019年元月实施的「病人自主权利法」,个人可事先签署「预立医疗决定」,决定在生病末期、医学上无法缓解痛苦(如傅达仁先生)、植物人、重度失智等状况下,去除维生设施以善终。医学不仅仅在延长寿命,更重要的是,不要去延长个人、家人及社会不必要的痛苦。我们将在全民健康房中宣导这些观念及法规,让大家健康快乐,直到好好说再见。(本文由前卫生署署长杨志良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