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即使现实再残酷,也不要给流浪儿童制造乌托邦的光环

电影:《野孩子》

类型:剧情

导演:殷若昕

编剧:徐逸洲

主演:王俊凯、邓家佳、陈永胜、潘斌龙、关子勰、迟兴楷

上映时间:2024年9月13日

电影《野孩子》改编自《今日说法》栏目播出的“流浪兄弟”真实事件。

2017年,警方破获了一起令人心酸的盗窃案,21岁的哥哥负责偷窃,8岁的弟弟负责销赃,每天露宿在荒地中,原本毫无血缘关系的“兄弟”俩靠着这样的方式,相依为命生活一年多,直到被警方抓获。哥哥被判处四年有期徒刑,弟弟被送回家由爷爷奶奶继续抚养,在多个部门的帮助下送去学校读书。

影片讨论了一个比较严肃的社会话题,社会上有很多“野孩子”,他们多来自不幸的家庭,生下来没人管,流落到社会上。他们曾经被最亲近的家人伤害过,没有稳定的物质和精神供养,在社会上孤立无援,逐渐成为社会边缘人。

电影《野孩子》是一部直击现实的电影,片中的哥哥马亮和弟弟轩轩表演完成度比较高,引人思考、令人感动的剧情比较多,尊重现实且中规中矩的结局。但是,豆瓣评分只有6.6,整体观感有些寡淡,平铺直叙,让人陷入可圈可点又乏善可陈的思考怪圈。

马亮自小被家人抛弃,离家出走独自流浪,轩轩被亲生父母留给爷爷奶奶照顾,缺少家庭关爱,包括“自愿”投靠文叔的其他孩子,盗窃销赃,成为其违法犯罪的工具。缺少物质供给和文明教化的他们被叫做“野孩子”更多体现了人类动物性的一面,使很多人对他们避之唯恐不及。

幼小的轩轩特别珍惜马亮对自己的好,马亮也不愿意轩轩将来成为自己的样子,将来偷来的赃物尽量换取有营养的食物、新衣服鞋子给轩轩。马亮多次想离开这个城市,每次都被轩轩的哭喊心软,直至被警方锁定。入狱前,马亮依然挂念着轩轩,希望他能有机会像其他孩子那样接受正常的教育。

但是,影片没有真正形成一股合力在社会公众面前砸出一个巨大的水花,让更多人关注这个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更无力解决它。电影本来很难直接改变社会现状,常常是揭开残酷现实的一只手,而且这只手必须经过权衡利弊,受到诸多因素限制,最后容易导致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人们容易感性地认为,马亮自己淋过雨所以会给别人撑伞,赞誉“流浪兄弟”二人之间的患难真情并为之落泪。可是,对着电影美化出来的情节“顾影自怜”有什么用呢?现实往往比电影残酷一万倍。影片中的马亮和轩轩关系推进缺少可靠的现实依据,没有十分让人信服的情节让观众确认轩轩值得马亮留下,路上不是没有需要马亮撑伞的小孩,轩轩怎么会是特别的那一个。两人在废弃的游乐园安家,制造出一个物质条件匮乏却精神世界丰满的理想世界,废弃房屋里有许多偷来、买来的图画书、文具,最重要的是有电,晚上有灯。

如果从来没人为“野孩子”点灯,那么他们很难为自己点灯,温饱更加迫在眉睫,不可能拿着偷来的钱去超市消费,吃霸王餐,他们很少真正地生活在社会正轨的人们眼前,不容易被人发现,更无力解决温饱之后的教育、成长问题。所以,马亮为轩轩担负的责任越来越多,导致人设崩塌,自己完全暴露。

许多人在讨论影片中的轩轩是个被娇宠出来的孩子,日常撒娇打滚、口是心非,马亮为他留下不值得。两人日常讨论的话题多次围绕“妈妈”,被遗弃多年,轩轩仍然幼稚地认为妈妈会回来,几番交流下来只停在对妈妈的思念上却再也没有更深入的认识。长期脱离正常社会轨迹的人多少有一些心理智力方面的问题,甚至他们自出生就有患病,仅仅穿上脏衣服把脸涂黑还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野孩子”。

影片中文叔控制了一个未成年犯罪集团,一方面代表社会上引诱未成年犯罪的威胁,另一方面似乎有意为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从情理上“脱罪”,证明是受到唆使,不是主观故意。所以,这种设定容易让社会问题变得简单,忽略其发生的复杂性。仿佛只要从源头上加强对“无事实抚养”未成年人的监管,打击社会上引诱犯罪的根源,就能解决问题。

从情感渲染的角度,影片能让观众迅速共情,但是对于更加了解“流浪兄弟”事件或者对社会现实有很深体验或者单纯观影量很多的人来说,不太够劲。影片最后,周警官给人留下的思考角度很值得玩味,打击未成年犯罪总是反反复复,直到有些孩子再也无药可救,如果一开始就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是不是就不会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