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超过45岁!台湾人口红利快消失 4年后恐难找新人
「壮世代喔,就是要冲撞这个世代啦!」台泥绿能嘉义厂经理林志坚(图右)说。2025年台湾进入超高龄社会,中高龄占比将过半,使人生中场转换职涯跑道、技能再造,成为个人和企业共同的课题。 (摄影者:陈宗怡)
2024年即将进入最后一季,再过3个月,台湾就要迎接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个时代叫作「超高龄社会」。
根据国发会的推估,2025年台湾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即将正式突破20%,换句话说,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超过65岁。
再3个月,45岁以上将占过半人口
人口红利快消失!4年后恐难找新人
并且,全台湾45岁以上的壮世代,也在明年突破半数,达到51%,每2个人就有1人超过45岁。再往后推估,到了2028年,15至64岁的工作年龄人口,将从目前占总人口的69%,掉到66.3%,首度跌破3分之2。
届时,台湾的人口红利时期(指15至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达66.7%以上)正式结束,社会不再有充沛的青壮劳力,人力资源将面临重整。
这将是企业的存亡关头。如果今天企业还坚持用过去的思维、不思考如何善用45岁以上的劳动力,4年后,你可能找不到任何新进员工。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理解这件事。商周本次与104人力银行合作进行「DEI壮世代百强企业」大调查,这是全台首度运用量化及质化的评比,大规模筛选壮龄聘雇友善企业的调查。
劳动部将「中高龄劳工」的定义,以45岁为分水岭,本调查沿用劳动部定义,将45岁以上通称为壮世代。DEI则是Diversity(多元)、Equity(公平)、Inclusion(共融)的缩写,中文称为「多元共融」。
但是,在跟企业募集问卷时,曾有知名企业人资来电回应:「要填问卷可以,但请不要给我们奖!」
彰显企业内的年龄共融,难道不是好事吗?为什么成了避之唯恐不及的荣誉?我们追问,对方嗫嗫嚅嚅说:因为不想被贴上「老人企业」的标签,担心因此未来招募青年人力时,将遇上困难。
面对缺工,企业却卡「老」标签
调查发现:友善壮世代,绩效反而好
企业在人才招募上「喜青厌壮」,已非新鲜事。我们抽丝剥茧,从永续报告书中计算出一家家企业新进员工中51岁以上的比率。结果,就算是本次入选壮世代百强的友善企业,壮世代新进员工占比平均也仅仅7%,未入选的企业,许多为0%。
明明已是全面大缺工前夕,却还用年龄刻板印象挑人,就像那句老笑话:「我们只想要新鲜的肝。」 本次评选出的百强企业,他们近3年平均每股盈余(EPS)皆为正成长,也显示即使企业实现壮世代友善,依然能创下优于同业的业绩表现。他们邀约45岁以上求职者面试的比率,更比一般企业平均值多出4.25倍。
我们也发现,产业特性很大程度决定了企业任用壮世代的积极性。
站在缺工海啸的第一排,服务业从疫情前后开始阵痛换骨,他们懂得壮世代优点,也知道需要职务再设计;传统制造业近年被半导体业抢人才抢得凶,开始思考如何跨龄共融,让传承成为常态;而科技业仍以为人才水位高,步调最慢。
深入采访,我们看到,中高龄聘雇的前瞻企业做了哪些事!无论是员工不到100人的小型传产公司、根本不缺人的热门半导体企业,或台湾第一家上市企业台泥、高度需要人力的观光餐旅龙头晶华、品牌活泼的外企IKEA、或台湾门锁大王福兴,都提前修炼进用壮世代员工的心态与方法,这6个职场共融好雇主,有的资源少,有的人力来源吃紧,他们如何办到?
这仅仅是商周关注超高龄社会来临的第一步,我们将持续前行,让壮世代人才与友善雇主受到更多关注。
更多内容详见「壮世代百强企业」封面故事、商周×104人力银行「DEI壮世代百强企业」大调查结果。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商业周刊》网站。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商业周刊第19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