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大国竞争重要指标
(图/新华社)
10月17日至18日北京将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论坛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一带一路始于2013年9月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随后习近平在同年10月,受邀于印尼国会演讲时,另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然后当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一带一路」倡议定位为国家战略。
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北京高层花费一年时间,经过研议才在2015年2月1日正式成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首任组长,该小组副组长为王沪宁、汪洋、杨晶、杨洁篪;此时才算是展开各项推动工作之序曲。领导小组成立后,当年3月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亚洲和欧洲时开始积极向各国推广一带一路倡议,并随后将一带一路倡议初步架构,纳入当年向人大全会所提报之「政府工作报告」内文。
但最重要指标则是2015年3月28日,由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白皮书,尽管各方都将今年视为中国大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但是从倡议提出到具体规画运行轨迹,却缺乏深入理解。
同样许多研究与评论者,都未曾依据此份具备核心指标最关键之政策文件所述理念,对比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大陆与伙伴国具体实践状况,所以才经常会道听涂说瞎子摸象,随着西方媒体各项臆测与评论起舞。
特别是西方各国政府政策谋士只依据本身观察,但却轻视中国大陆所公布之政策文件,尽管面对一带一路倡议逐渐产生政经影响力,内心充满焦虑,渴望找到应对策略,但仍在闭门造车盲人骑瞎马状况下,不断端出无法与一带一路抗衡之政策构想。
回顾过去数年,各方强权陆续提出「重建更好世界」、「全球基建和投资伙伴关系」、「现代香料之路」以及重启「蓝点基建网路」;个个计划敲锣打鼓剑指一带一路,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无疾而终。
这个世界相当现实,拿不出银两就换不得人气;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是人性也是理性。西方社会对于南方世界各国不是没有扮演过慷慨解囊之散财童子,但是当乱撒银子当冤大头,远不如共创双赢共同富裕,才能永续经营。一带一路倡议当然是政治角力舞台,同时亦是战略竞争重要指标。一带一路实践过程必然有得有失,运作状况起起伏伏,但未来前景仍是值得关注。
身在海峡此岸,是否要参与其中,政府有政治得失算计,民间企业则有生存压力。但不论如何,在对岸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际,都应该睁大眼睛认真看仔细,不能自以为是回避挑战,让误解偏见牵着鼻子走。(作者为中华战略学会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