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救援老兵和他的20年“橙色逆行”

应急使命・2021”演练现场官兵紧张有序实施救援。 秦广振摄

中国国际救援队跨区支援,奔赴“灾区”。 强天林摄

战神,坐下。”

一缕斜阳洒在操场上,一人一犬的影子被慢慢拉长。朴实敦厚的蒙古汉子贾树志,带着救援犬“战神”结束了一天的训练,惬意地享受闲暇时光。

身穿橙色救援服的贾树志的世界很小,20年与爱犬为伴,从营区凤凰岭地震救援训练基地的短短路途,他们形影不离;可他的世界又很大,与爱犬一次次逆行在国内外的地震废墟上,营救生命

回到房间,看到墙壁上挂的那一张张地图,贾树志眼睛里流露出一片深情,“这些地方我都去过,那里的人们都很坚强。”

从2001年组建到3年后首次执行新疆巴楚救援,从参加汶川大地震救援到出征九寨沟地震现场,历次生死救援勾勒出他的军旅生涯。贾树志的足迹,紧紧追随着中国国际救援队征战的步伐。

“世界以痛吻我,这是废墟下生存者的真实写照。”贾树志很庆幸,自己和众多战友能成为废墟中的“生命雷达”,关键时刻托举起人们生的希望。

中国国际救援队组建20年以来,贾树志和战友们先后21次临危受命,奔赴国内外灾难现场,一次次打响与死神的生命争夺战――

国内救援,冒死逆行。他们冲锋的身影,留在了新疆、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橙色身影所过之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被悄然播种,生根发芽。

国际救援,大爱无疆。他们的身影出现在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尼、巴基斯坦、海地、新西兰、日本、尼泊尔国家的灾难现场。“Good,China!”世界人民一次又一次竖起的大拇指,是对贾树志和战友们的真诚褒奖。

作为全球第12支、亚洲第2支获得联合国资格认证的国际重型救援队,这支队伍还被授权在国际救援行动中组建现场协调中心和行动接待中心资格。联合国官员曾这样评价:“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成为国际搜索救援舞台上一支宝贵力量。”

经过20年建设探索,中国国际救援队向着“国际救援的特种部队,国内救援的突击队,中国救援力量的教导队”方向发展,在国际“战场”发挥人道主义精神,成为“中国名片”……

前不久,“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练在巴蜀大地拉开战幕,中国国际救援队再次精彩亮相。很多内行专家注意到,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理念正在向着更高追求发生着转变。

滴水见太阳!从贾树志这个老兵20年生死救援路上记者看到了整个救援队不断进击的缩影。服务人民,敬畏生命,这些废墟上的逆行者们一直在负重前行。

首次走上国际救援战场,赢得同行赞叹

“部队将选调官兵参加中国国际救援队!”

20年后的今天,第82集团军某工化旅二级军士长贾树志仍清晰记得那一天:接到组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通知,他和众多战友都不太清楚,这支队伍是干什么的。

带着这样的疑惑,他查阅图书、资料。当看到我国之前地震救援的相关信息,特别是看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情况时,贾树志心情变得格外沉重。

相关图片和文字给他带来极大冲击:一场大地震把唐山大地撕裂,废墟下掩埋的幸存者只能靠解放军徒手挖掘!

灾难现场,一双双血淋淋的手托起生的希望,没有专业队伍,没有先进技术,只能依靠原始的人海战术,用体力、意志和死神抗争……

“我国共分布有23条地震带,4个地震活动地区。”地震专家的话,时刻萦绕在贾树志耳边:灾难无情,可人间有爱!一支专业队伍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损伤,带来更多生的希望。

“我愿意!”那一刻,贾树志目光如炬。

同一时期,不少发达国家为应对地震灾害,早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重型国际地震救援队和地震灾害救援体系。而当时,中国还处于一张白纸。

拓荒之路,步履维艰。创新里程,理念先行。第一代救援队成员白天在训练场实践摸索,晚上加班加点对照字典翻译装备外文说明书。成立之初,贾树志和战友们的桌子上,经常能看到《救援知识》《英语手册》等书籍。如小山一样堆积的资料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

只埋头苦干还不行,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已经形成完整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欧洲。

先前恶补英语付出的辛劳,此刻有了回报。贾树志的口语比其他队友流利,天生性格开朗的他又善于与人沟通。没多久,他就拿到了出国学习的“门票”。英国、德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几乎绕欧洲一个圈。他和战友带回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技术。

队伍从无到有、技术从0到1的艰难历程,贾树志是见证者

组建两年多,这支年轻的队伍便踏上了远赴阿尔及利亚的救援之路。能不能救出幸存者,会不会给祖国丢人,贾树志和战友们内心忐忑不安。地震的惨烈场景,很多人第一次见到。

每次回想起那一幕,贾树志都热血沸腾:当训导员吴苏武带着搜救犬“超强”赶到一处废墟时,“超强”发出猛烈的吠叫。他们用搜索仪器进行准确判读,观测员王平激动地大喊:“有人,里面有人!”

阿尔及利亚地震,中国是38支救援队中继法国之后在震区第二支成功搜索到幸存者的队伍。

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次走上国际舞台,他们的惊艳亮相感动了不少国际友人,他们也第一次收获了“Good,China”的赞叹。

作为橙色逆行者,他们为生命而战

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队从接到命令到赶赴四川,2000余公里路程,仅用了不到6个小时

乘大型运输机前往震区附近的机场,再换乘汽车赶往震中进行救援。路上遇到山体塌方,他们步行前进。贾树志回忆,背负数十公斤重的救援装备,肩膀都被磨出了血泡。和“战神”踏入废墟那一刻,望着一片荒凉衰颓的景象,贾树志差点流下眼泪。

穿着橙色队服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一出现,就被群众围住了。看着那些殷切期盼的目光,贾树志和战友们感到了使命在肩。

不断袭来的余震,大大影响了他们的搜救工作。灾区道路破坏严重,通信设施损毁严重,这让原本就困难的救援工作雪上加霜。

贾树志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引导“战神”走进废墟。坍塌的建筑物杂乱交织,搜索十分困难。经过5个多小时奋战,2名幸存者被成功救出。

汶川地震,救援队成功救出幸存者49人,发现幸存者12人,帮助确认定位幸存者36人次。这一数据背后,是橙色逆行者的冒死前行。

与死神掰手腕,谁都会恐惧。一想起背后人们那些期待的眼神,队员们会告诫自己:不能放弃,不能有一秒钟的犹豫。

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救援队一到加德满都机场,便派出先遣队进行搜救。

在一处粉碎性坍塌的宾馆下,救援队发现了幸存者。34个小时不停歇作业,先后进入坑道50余人次,徒手挖掘建筑物废墟80余立方米。当大家疲惫不堪时又突降暴雨,作业难度更大了……

这时,贾树志无意中一转身看到:身后,许许多多的手电筒灯光叠加在一起,照得比白昼还要明亮,近千名尼泊尔群众不肯离开,静静地守候在周围。

救援队员们的眼眶湿润了。那一刻,他们更加明白了何谓“生命至上”。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人们,在灾难面前会产生共情。

“Good,China!”被困者得救了,人们欢呼着拥抱在一起。再一次听到这句赞扬时,贾树志无比自豪。

前不久,参加“应急使命・2021”演练,贾树志又一次踏上巴蜀热土,又一次被热情善良的人民所感动。有人慕名而来,想要给救援队送些物资,被队员们婉言谢绝。

透过那些热情的面孔,贾树志想起8年前芦山地震救援回撤时的场景:自发前来送行的老百姓,堵塞了长长的街道,他们对队员们一次次道谢,甚至追着大巴车跑出了很远很远。

在灾区人民眼中,救援队员们都是英雄;灾难发生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

“生命至上,请不要放弃希望!”废墟上,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这句承诺像一个灯塔,照亮了黑暗,带来了希望。为生命而战,踏着一路逆行的征程,贾树志和他的战友们翻山越岭,成为废墟上的希望使者,在一片荒芜中洒播甘霖。

升级换代,进入救援3.0版本

“A区发现幸存者!”在“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练中,贾树志冷静地呼叫。搜救犬在废墟中搜索,无人机吊载红外生命探测仪在空中定位,指挥部很快标定了一个个代表生命迹象的红色标志。

“如今,5G远程超声设备、智能机器人等先进装备的应用,已不是稀奇事。”贾树志介绍,相较于汶川地震时的肩扛手搬,激光坍塌预警仪、金属弧切割器等大量搜救仪器,成为了节省救援黄金时间的利器。

看到这一幕,寻常的人们并不知道,这支队伍经历了怎样的奋斗成长。

汶川地震让他们认识到,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完善装备、加强训练,实现由轻型向重型的转变。想要达到国际重型救援队的标准,侦检搜索、营救、医疗急救、通信、动力照明、运输、个人防护和后勤等八大类设备,都需要救援队员们学习掌握。

救援事关生死,容不得半点马虎。他们摒弃陈旧的训练方法,打破以往的救援观念,将联合国测评标准与行动规范深度整合融合。针对国际救援队准备、动员、行动和撤离等4个阶段与管理、保障、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护等5大能力,他们规范了18项近150个训练课目

2009年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分级测评,贾树志带领第一小组5分钟准确定位幸存者。大家欢欣鼓舞时,国外专家却质疑:“请你们再做一遍。”

面对质疑,贾树志和战友们勘察现场、制订方案、放犬搜救、定位幸存者、标记地点……短短20分钟,他们搜救出4名“幸存者”。最终,他们获得了考官尊重,那名专家也由衷地赞叹。

两天后,中国国际救援队顺利通过测评,成为全球第12支、亚洲第2支获得联合国资格认证的国际重型救援队。

“中国正从应灾走向防灾减灾救灾,我们成长在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贾树志说,这些年更新的不仅仅是装备,更有救援理念的升级。除了日常训练,队员们还要定期参加地震局组织的专业培训,包括建筑物结构研判、急救医疗、救援英语等必修课,并开展分级考核

2015年随队赴马来西亚参加东盟联合救灾演习,贾树志和战友们不仅军容严整作风扎实,而且对生命有着更深的敬畏与更敏捷的反应速度。

2019年,救援队迎来了第二次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复测。凭借着扎实的功底与灵活的思路,他们历时41小时连续作业,以134项绿色评定、3项黄色评定的测评成绩,高分通过137个课目的综合考核,创造了联合国国际救援队测评的最好成绩。

今年初,他们与某陆航部队开展地震救援空中投送演练,采用无人机巡航播音打破信息真空地带,利用多场地同步实时监控等新技术提高现场指挥效能,促进了地震救援快速反应能力与陆航支援能力的提升,初步探索构建“空中-地面”全方位、立体化的应急救援力量投送体系。

演练结束,新兵付志诚在日记本上写道:生命极其宝贵,我要成为像贾班长一样的人――一个能够拯救生命的救援队员。

风雨兼程20载。在凤凰岭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贾树志欣喜地看到,一批又一批救援队骨干力量在这里成长。

“战神,累了吗?休息会吧!”一人一犬,走在营区的小路上,他们身前一片坦途,身后万丈霞光……

记者手记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本报记者 刘建伟

习主席强调,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聆听老兵贾树志和他20年生死救援的感人故事,记者在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欣喜的同时,更感受到了这支队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定信念。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有统计数字以来,中国年平均发生20次5级以上地震,3.8次6级以上地震。

如何防灾减灾救灾,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是党中央始终关心的重大课题,更是人民军队责无旁贷的使命责任。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那几天,中国国际救援队再次在演练中精彩亮相,吸引了全社会关注的目光。

微观折射宏观,个体反映整体。我们每一个人乃至人民军队的命运,都与伟大祖国息息相关。从一个人、一支队伍的成长发展,去观察一支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一个大国的发展进步,无疑是生动的观察样本。

从贾树志和他所在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一次次逆行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人民军队为人民这一永恒的性质宗旨。战争年代,解放军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冒着枪林弹雨舍生忘死;和平时代,子弟兵在灾害面前,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样可以不顾生死。从唐山到汶川,从舟曲到鲁甸,从抗洪抢险一线到武汉抗疫,人民军队为了人民一次次赴汤蹈火的豪迈出征,都是党和国家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的生动体现。

这一刻,我们又想起了习主席2018年5月12日在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致信中所强调的理念: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谆谆话语,殷殷深情。党领导下,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将会全面提高,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足迹将更加铿锵有力。

因为,他们与祖国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