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规范“手工补息”波及M1表现 专家:短期引发金融数据调整 长期可提高金融支持实体质效

财联社6月14日讯(记者 王宏)今日央行最新发布的5月金融数据显示,5月M1同比下降4.2%,原因之一就与规范手工补息有关。近日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以下简称《倡议》)。

专家认为,从短期看,规范手工补息造成虚增的、不规范的存贷款规模有所下降,引发金融数据短期调整,但从长期看,无论是对银行机构自身可持续稳健经营,还是对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都大有裨益。

规范手工补息,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

手工补息本是银行用于勘误的工具,但为争夺更多优质客户,占据存款市场份额,基层银行机构绕开内部定价管理,将手工补息异化为高息揽储的手段,用来给大企业客户违规补贴额外的存款利息,导致大客户存款利率“明降暗升”,这既带来不良竞争,也弱化了调降银行存款利率的效果。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较上年末进一步下降15个基点至1.54%。利润是当前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来源,净息差继续收窄会影响银行可持续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近年来,人民银行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引导存贷款利率下降,但银行付息成本不降反升,面临较大净息差收窄压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规手工补息。

“一些大企业凭借优势地位,通过手工补息等方式实现‘低贷高存’套利,主业不赚钱、金融反而成了主要盈利来源,形成资金沉淀空转,还挤占了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资金,加剧企业账款拖欠现象。在此过程中,也助长了银行单纯依靠价格争揽客户的思维惯性,不利于培养和提升定价能力”,业内专家指出,

接近监管人士透露,规范手工补息行为,是监管部门对当前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规模、非理性竞争经营模式和思维惯性的纠偏。《倡议》特别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不应“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这说明加强“内部定价授权管理“、“完善存款内控机制”,对禁止变相高息揽存,有效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业内人士透露,违规手工补息除了在合同中直接进行约定的典型外,还包括以签约账户当季日均存款金额作为基数计算利息等情形。此前,违规手工补息加点范围大约在10-100基点之间,违规补息金额占此类存款利息支出总金额的比例约70%。禁止违规手工补息后,银行存款付息率将有所降低,对公存款成本持续高企及存款定期化带来的银行负债端压力也会有所减小,同时,此前调降存款利率的政策成效也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增强银行在贷款端让利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提高银行利率定价能力,优化负债结构配置

专家表示,规范手工补息后,银行存款对企业的吸引力会下降,银行存款利率和企业预期投资回报率的比价关系可能发生变化,引导企业将更多资金用于扩大投资、增加研发投入等,有利于更好挖掘内需潜能,促进经济回升向好。规范手工补息还将推动部分企业存款向金融市场分流,企业可以增加柜台债券、理财等金融产品配置,保持相对稳定的收益。理财机构为维持产品吸引力,也会增加权益类或固定收益类资金的配置比例,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优化融资结构。

在规范手工补息前,银行机构受制于规模情节等因素,为挽留大客户,不得不“赔本赚吆喝”,导致手工补息等勘误工具异化为大企业套利的“通道”,加剧了资金沉淀空转等问题。

专家认为,从长期看,规范手工补息限制了大型企业“低贷高存”的空转套利机会,更好引导企业心无旁骛发展主业,并将原本用于套利的富余资金腾挪出来,更多用于偿还拖欠的小微企业账款,促进解开企业账款拖欠“连环套”。此外,规范手工补息后,银行存款产品利率定价将更加合理。未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在负债端增强客户粘性,拓宽低成本资金来源,动态调整负债期限结构等问题,将考验资产负债管理和利率定价能力。

需要提醒的是,“当前手工补息违规行为得到规范后,有部分资金通过存入财务公司等非银机构,以同业资金方式,绕道进入银行体系获取高息,进行空转套利,抬高银行负债成本,有关部门也可能在后续进一步规范,市场需警惕相应”,专家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