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从社工角度看《还愿》!他揭1980s写实社会悲歌 曝「赤烛想说的事」
国产游戏《还愿》推出后造成玩家轰动,惊悚的故事剧情和场景吓坏不少网友,不过也有专业社工师揭开游戏制作公司背后的初衷,从家暴、童年阴影等角度道出台湾1980年代的社会悲歌,让作者感慨万分,网友们也更深刻了解故事背后意义。
《还愿》背景是由台湾1980年代一家三口的故事所组成,女星巩俐芳和编剧杜丰于结婚后生下女儿杜美心,自己也因为家庭放弃演艺生涯,但是杜丰于的事业却逐渐走下坡,让他们不得不卖掉祖厝搬到旧公寓里;尔后伴随着争吵,家里的气氛也越来越糟,女儿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爸爸也因为面子坠入迷信的深渊,最后搞到家破人亡。
▲《还愿》其实反映了1980年代的真实社会情况。(图/游戏截图)
脸书粉专「最靠北社工」就分享了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身为1980年代出生的社工,看到游戏场景除了大起鸡母皮,脑中也随即浮现社会福利议题。作者表示,1993年「邓如雯杀夫案」是《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缘起,直至1998年才开始实施,由此可知,1980年代根本没有相关法规,社会上普遍都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就像杜丰于损坏妻子的衣物、怒骂,或是小孩听见父母争执,看见家里争吵毁损的物品,这些家庭成员所受到的伤害,在当时根本无从保护起。」这是他每天工作时面对的家庭悲剧。
他表示,杜美心在房间里听到父母争执一段,也让他联想到美心的身心症状和他们有关。「目睹家暴」的儿童创伤绝不能轻忽,这些童年阴影给孩子所带来影响实在不容小觑;然而关怀「目睹儿」的工作从2000年后才慢慢开始,「到2015年才正式被纳入法令执行工作之中,美心根本来不及长大。」
▲家暴示意图。(图/翻摄pixabay)
另外作者也提到,杜丰于被妻子认为「爱面子胜过爱家」,其实也是许多男性被赋予社会期待的困境,其实2004年开始也有「男性关怀专线」,让男人诉说自己的痛苦和挫折,也许就不会走上不归路。「青少年精神疾病」、「民间信仰」也都是《还愿》涉及的重点,他表示民俗信仰绝对有存在的必要,但也并非保证所有事情都能如意,过度相信甚至到走火入魔,是很危险的举动。
最后他提到,关于家暴、妇女等法规保障都还没完善的1980年代,《还愿》反映了30岁以上的人的童年写照。其实每个人都希望为家庭付出,都渴望有爱的家庭,「赤烛带给我们的除了『不要轻易相信神棍以外』,也告诉我们现在和1980年代不同了,是个该好好照顾自己的时代,求助的方式会越来越多,伤痛也有不同的方式可以被理解。透过这个游戏,也才能理解原来被吓大的我们,真的不只是被吓大,而是缺乏了许多许多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