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乱世──赤壁一战中 含金量最高的谋略(七)

位于安徽合肥的三国历史文化馆中,一艘微缩仿制「赤壁之战」中的战船。(新华社)

在别人看来,包括曹操自己都觉得,这些计划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但是有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在众人之先,看到了危机所在,忍不住出来劝谏。此人正是贾诩。

贾诩以前是张绣的谋士,更早是凉州军的成员。曹操的幕府尽管成分复杂,但具有凉州军背景的,仍是绝无仅有。因此贾诩非常慎重,从来不主动开口。一篇《三国志.贾诩传》,主动献策的,仅此一次。以贾诩的冷静持重,居然主动献计,也许是面对赤壁之战这样大的舞台,即便是贾诩也难免热血贲张一下吧。

贾诩一贯表情木然,泥塑木雕一般坐着。现在居然主动站出来,令曹操也感到大跌眼镜。只见贾诩背书一般木木地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播,军势既大;如果能先缓一缓,以刘表荆州旧有的底子进行整顿,扎实地搞好安抚工作,那么不必兴师动众,就可以让孙权拱手来降了。」

曹操不以为然。

贾诩见曹操不以为然,也不坚持己见,默默地坐回了自己的位置,重新变成了泥塑木雕。

不独曹操不以为然,几百年后的裴松之给《三国志.贾诩传》作注的时候一样不以为然,还跳出来大肆批评:「当时西北有马超、韩遂的后顾之忧,荆州士民也只服刘备和孙权。这时候不趁大好形势立马拿下江东,更待何时?后来之所以赤壁战败,主要是天数。总之贾诩这个献计是错的!」不可否认,裴松之对贾诩很有成见。他在该传的末尾再次跳出来指责贾诩不配和荀彧、荀攸合传。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裴松之的时代是讲究门第的时代,而贾诩出身寒族,在他眼里自然不配跟贵为世族领袖的二荀合传。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实际上,贾诩这个谋略是赤壁一战中曹操智囊团提出的含金量最高的谋略。

第一,曹操一下子吃下荆州这么大的地盘,必须花时间慢慢消化。强咽不行,必须靠「养」。

第二,曹操要和孙权作战,必须靠水军;曹操自己的水军不行,必须靠原属刘表的荆襄水师。荆州新破,荆襄水师的战斗力和忠诚度都无法保证,必须靠「养」。

第三,曹操军队新到南方,水土不服难免发生疾病甚至可怕的瘟疫。仍然必须靠「养」。

第四,曹操坐守荆州,而不主动出击,就可以逼孙刘被动出击,「致人而不致于人」,以逸待劳。

第五,曹操坐镇荆州,刘备就没有立足之地,也阻断入川的去路;刘备没有实力,孙权自然孤掌难鸣。至于西北的马超、韩遂,完全是观望之徒、乌合之众,曹操不去收拾他们,他们绝对不敢主动跳出来没事找抽。

这实在是一个王翦灭楚的翻版计谋。可惜计谋至此化境,知音难觅。即便曹操也难以觑破其中精妙。他目前只能采纳程昱这个级别的计谋。所以很自然的,曹操收编了荆州水师,统领大军南下。同时任此前监督张辽、乐进、于禁三军的赵俨为章陵太守,监督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从北方南下,施加压力。

同时,曹操以他特有的慷慨苍凉的文笔,写了一封简短的书信,派人寄去江东。这封书信文辞虽简,其中透出的震慑力却堪当百万之师,险些吓得孙权束手待毙、江东文武不战而降。如果不是有诸葛亮、鲁肃、周瑜这三个年轻人的话。

诸葛亮的处子秀

孙权已经移镇扬州境内长江沿线离荆州最近的柴桑,摆出积极的态势。诸葛亮在鲁肃的引领下来到柴桑,见到了孙权。孙权今年二十七岁,比诸葛亮小一岁,方脸大口,目有精光,胡须略带紫色光泽。

孙权初领江东,此时虽已经历几次小小的考验,但他所对付的敌人,不过是李术这样的平庸之辈、山越这样的少数民族。最强大的敌人不过是黄祖,尚且几次三番、费尽心力,才啃下这块硬骨头。现在面对曹操这样传说中的对手,孙权实在没有坚定的战心。

孙权为人,与父兄有很大不同。孙坚、孙策,都是轻于犯险的轻狡之徒,所以都短命而死。孙权平时打猎,也喜欢冒险亲自射虎。但是他性格非常谨慎,瞻前顾后,计出万全。孙策说:打仗,你不如我;守成,我不如你。汉朝一个使者出使江东,看过孙家几个兄弟后说:令兄弟个个是英雄好汉,但是大多短寿;唯有老二孙仲谋,骨骼清奇,是长寿之相。守成也好,长寿也罢,都是性格使然。孙权现在打赤壁之战,未来打荆州之战、夷陵之战,都以谨慎取得最后的胜利。三家逐鹿的三大战役,孙权均取胜,绝非偶然。

现在,诸葛亮就面对这样一个孙权。诸葛亮深知,劝孙权打,只会激发他性格中谨慎的一面;不如劝孙权不打,反而可以激发他性格中冒险、狂热的基因。所以诸葛亮开口就说:「当年天下大乱,孙将军坐领江东,我家主公起兵汉南,都是趁一时的风云际会。如今曹操剿灭群雄,破荆州,威震天下。劝孙将军量力而行,能打就打,不能打干脆投降。」

孙权一听,心感疑虑:你为刘备,必定劝我当砲灰抗曹,如今劝我投降,却是何故?遂问:「那刘备为何不降?」

诸葛亮正色道:「楚汉间的田横,不过一介武夫,尚且懂得守义不辱的道理。何况我主公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天下仰慕。若抗曹不成,此乃天意,安能屈居人下?」

孙权蜗居江东数十载,所听都是图霸之言,初闻大义,作色勃然:「我不能以吴越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意已决!」慷慨豪迈之后,孙权冷静下来,又问:「刘备新败,有什么资本与我合作?」

诸葛亮说:「我主公虽败,幸存战士及关羽水军尚有精甲万人,刘琦的江夏兵也有万人。我军虽少,曹军却有必败之势者三:曹操一日一夜急行军追杀我军,已是强弩之末,此其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此其二;曹操新收编的荆州军,人心未定,此其三。孙将军如果能派猛将率数万人与刘将军合作,一定能打败曹操,鼎足三分。」

孙权听了,点点头。赤壁战前,孙权要三次下决心,这是第一次。诸葛亮无论如何巧舌如簧,都不过是外人而已。此时,另一个「外人」──曹操寄来的书信,已经摆在了孙权案头。

周郎雄姿英发

曹操的文笔真是好,我没有能力翻译出其中的神味,谨恭录原文如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轻描淡写之中,霸气沛然莫之能御。

孙权一言不发,把信递给群臣。所有人都被吓傻了。先是死一般的静默,随后炸开了锅。托孤老臣张昭力劝孙权投降。(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