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疫后经济新局 台商整装待发

台商连锁火锅品牌呷哺呷哺透过开放参股扩大与供应商结盟合作。图/黄欣

大陆台商因应经营变局举措

中美贸易战、疫情蔓延三年等因素,严重干扰着大陆台商营运。但台商也根据内外形势变化,迅速调整经营策略,把这段时间当作是深蹲马步、蓄势出击的沉潜期。对外,设法融入国际供应链重组、利用大陆「一带一路」等政策出海布局;对内则缩减开支,推动转型升级,并伺机把握大陆的内需新商机。

更进一步说,为在这场全球变局与疫后疲弱的经济下求生存,大陆台商经营策略的调整分为两方面。首先要设法融入中美对峙下国际供应链的重塑,将供应链分散至东南亚、南亚、北美等地区,以规避美国对中国高额关税与地缘政治风险。这也让部分冷门的大陆城市意外翻红。

分散供应链 避政治风险  例如,位在海南岛对面的广东湛江,因距离北越海防、河内很近,有珠三角从事传产业的台商透露,在湛江设厂除了成本较低廉,还可将产品运往北越后,再转销美国;一位东莞的灯饰业者也表示,利用虎门港将零部件运往北越组装后,再销往美国,虽然多出运费与货柜成本,但总比丢失订单要好。

也有不少台商看准大陆「一带一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在东南亚市场的影响力,希望搭上政策列车,深化海外布局或得到关税及原产地规则优惠。4月间,台湾工总理事长苗丰强在北京与大陆国台办主任宋涛会面时,即建议陆方,可协助台商面向RCEP、「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

另一方面是对内的部分。还在坚守大陆阵地的台商展现韧性,除了缩编规模减少开支,重点包括转型升级与抢攻内需市场,譬如,当成本上涨、招工难常态化后,台商很快转型自动化,甚至进阶到难度更大的数位化、智慧化。东莞台协青年委员会副会长李国诚表示,很多地方政府都支持台商「机器换人」,像2020到2022年期间,采购华为云服务器(CVM),东莞官方都有补贴。

一位珠三角鞋材供应商透露,近年他重金购进义大利设备,一台要价10万美元,设备上面有800多根针缝纫,他共购进20多台,远超同业,一个月可做30万双鞋面,但只需20个人,而生产同样的产量,过去要用到1千多人。为求产品客制化、多样化,他还因此切进石墨烯等新材料。

台商还设法融入大陆官方的内循环发展,譬如电子科技产品标准化。苏州台协会长谢清福指出,如果要做当地政府采购标案,必须让产品标准化后才能进入大陆政府名册,成为官方、国企的采购伙伴。亦有台商锁定大陆政府鼓励的产业,布局诸如大健康、大医疗领域。

不快速改变 就等着收摊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也催化了大陆内需市场线上线下的整合进程。台式小火锅业者呷哺呷哺董事长贺光启表示,疫情令民众对外送依赖更深,他除了透过开放参股扩大与供应商结盟合作,还推出外送方便的包装与新锅具,让顾客买好小火锅,还能带去露营。

北京鼎泰丰董事长韩家宸也说,疫情期间,自己秉持现金本位,放缓展店并关闭亏损较大的门市止损,蛰伏等待疫后黎明。此外,公司过去太仰赖餐饮内用,因此推出冷冻商品与预制菜等外带模式,甚至切入植物肉等新商机。

无论如何,对许多台商来说,当前市场的挑战难度,甚于高于2003年SARS、2008年金融海啸期间,求生存成为首要任务,因此多方调整、改变以适应环境是必须的,而且速度必须要快。正如一位长三角台商所说的:「如果不do something,要嘛去成本低廉的国家,否则,就等着收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