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善意国际环境 助力消化产能过剩
北京大学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卢锋指出,营造国际善意环境,将有助消化「新三样」产能过剩。图为华为新能源车。(中新社)
针对大陆「新三样」等产能过剩,被质疑输出通货紧缩,北京大学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卢锋指出,当前产能过剩,在国际经贸引起扰动,过去不曾经历。要多措并举,消化新一轮产能过剩,也需要国外善意,特别是需要国际合作、管理好地缘政治经济关系。
大陆《证券时报》报导,卢锋13日在北大国发院30周年庆暨第68期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剖析「中国经济的压力与动力」。
卢锋表示,今年大陆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肯定经济发展成就同时,还指出现实困难,包括「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卢锋指出,当前包括石化基础原料、部分中低阶晶片、「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都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新一轮产能过剩,呈现出部门分布重要性提升、具有较高可贸易程度、与全球性等特点。
卢锋表示,新一轮产能过剩不仅是大陆国内经济问题,其全球性因素借由贸易不平衡与外部经贸环境演变关联互动,因而需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理解。
一方面,要全面认识供给能力与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和意义:既体现中国经济强大优势,昭示未来持续追赶巨大潜能;又意味着需求实现受外部制约,因而需要国际合作。
另一方面,开放环境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供强需弱与顺差占比偏高,与供给短板同样具有脆弱性。把供给优势看成「清场式领先」或「降维打击」能力存在偏颇。
卢锋建议,首先,要透过积极宏观调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政策,在巩固提升中国供给优势同时着力提振内需,修复「供强需弱」不平衡,从而一定程度上吸收过剩产能。其次,透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根本提振消费需求。
第三,针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借由内部深层改革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并与上述经济措施产生稳定国际收支与汇率合力,调节实际汇率走低及不利影响。最后,透过调整内外政策稳定大国关系,同时在多边经贸、金融、发展机构及G20合作平台发挥更加的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社会建设性应对新一轮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