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减法」学环保 全台一天厨余可堆70栋台北101

记者朱璟柔/台北报导

天下杂志》2013「行动绿生活—新良食运动」,要大家学习用「减法」避免浪费倡议「吃在地、选当季、不浪费」的低碳饮食习惯。从「珍惜食物」的概念出发,共同审视饮食文化背后的涵义,做到「珍惜资源」、「减少浪费」。

2010年《天下杂志》首次推出「行动绿生活 台湾不碳气」,邀请全台55万民众总计减碳68万2000公斤;2012年,策画「行动绿生活-低碳家园,由我做起」,累积67万民众参与、减碳205万公斤。2013年,《天下杂志》研究发现,台湾人爱吃却浪费,全台一天可产生4万桶厨余厨余桶高度可堆出70栋台北101大楼

▼全台每天的厨余量可堆出70栋台北101大楼。(图/节自youtube)

全台有800万家庭,一年至少浪费、损耗2400亿台币在食物上,金额足以让全台小学生免费营养午餐39年。为此,特别以餐桌上的食物革命切入,推出「行动绿生活─新良食运动」,倡议「吃在地、选当季、不浪费」的低碳饮食习惯。《天下杂志》总编辑迎春表示,期盼透过新良食运动,结合中央地方学校优质企业、与民众,从「珍惜食物」的概念出发,让台湾不仅仅是美食天堂,更进一步展现,台湾是世界低碳美食的新典范

纪录片中提到,台湾的猪很幸福,有些小孩甚至三餐都没有着落。(图/节自youtube)

针对台湾人饮食习惯,调查中心资深主任吴挺锋实际数据指出,80.7%的台湾家庭,会购买超过所需份量的食物;而有近2成民众,对于食物浪费有双重标准:当他们看到其他人丢弃食物时觉得很浪费;但对于自己的浪费的行为感到「很无奈」,《天下杂志》影视中心制作李雪莉也补充,台湾人之所以不觉得自己浪费,是因为没有看到在生活领域之外,前端产地及后端销售所产生的食材耗费。

《天下杂志》特别以车站的概念,制作《台湾剩食之旅—我们可以不浪费》报导纪录片,用影像记录解析,从产地到餐桌,台湾的剩食浪费。李雪莉说明,报导纪录片中发现,健康但弯曲的小黄瓜,只要内弯超过两2公分,便被归类为不符合分级标准,没有机会被送上餐桌;另一个例子,是制度性的浪费。日前消基会发现市售的米粉不含米,但截至2011年,台湾公粮已达73万公吨,较所需的40万公吨安全存量,多出近一倍;一但这些米过期,就只能成为猪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