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要素结构是西部开放关键
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西部地区进出口2.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4.1个百分点。当前,如何更好地推动西部地区高水平开放,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西部地区涵盖12个省区市,拥有全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今年上半年,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一系列新进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开行海铁联运班列5536列,同比增长22.7%。西部12个省区市进出口1.93万亿元,同比增长10.2%。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在打破思维模式,联手打造开放大通道,推动实现南向物流网络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中欧班列通达欧洲的20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
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也正稳步提升,各地区推动高水平开放工作特色纷呈。如广西通过平陆运河建设完善陆海一体化布局;四川升级“单一窗口”功能、探索建立跨区域共享数据和协同业务;重庆上半年承接东部企业项目1300多个,协议签约金额超6000亿元;宁夏深化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建成“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中阿双方签订科技合作协议90多项;等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尽管西部地区贸易、投资呈快速上升态势,依然与东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差距较大。区域高水平开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区域要素禀赋、质量及结构的持续改善。正如产品附加价值各不相同,生产要素也有“等级”之分,不同生产要素的属性、流动性及价值创造力是有差异的。进入新时代,信息、知识、大数据等正在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正在改变企业的组织形态和价值创造模式,并决定着产业素质和产品质量能达到的高度。作为后发展地区,西部的传统要素资源禀赋制约着生产力快速发展,加上东部先发展地区的巨大要素虹吸效应,西部生产要素供求多年来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的均衡,软件行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数字普惠金融、电子商务等数字化企业所占比例以及数字化企业收入占GDP比重等指标相较东南沿海地区差距较大。这些都导致了知识、信息、大数据等现代生产要素对西部地区高水平开放的促进作用存在滞后和韧性不足的问题。针对此,应立足西部地区实际,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方面,顺应产品生产国际化分工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并存的发展趋势,探索改革路径,促进西部地区对高质量生产要素的吸附聚合,实现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等“家底”丰厚,应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要素,促进传统要素与现代要素融合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大批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包括新能源、精细化工和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汽车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旅游等。
另一方面,注重推进数字要素赋能传统要素,提升西部骨干网服务能力、加快高质量5G网络建设、推进物联网和人工智能规模应用。把握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机遇,完善数据中心布局和建设。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建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通用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数字产业园区,并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培养高素质数字人才,形成现代产业生态系统。通过制度创新,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融资支持和创新激励,建立数字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同时,不断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高质量的产业体系和贸易投资体系,推动西部地区高水平开放发展。 (作者:王柏玲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