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小行星以陆科学家正式命名 中科院士张弥曼上榜
又一小行星以中国科学家正式命名,中科院士张弥曼上榜。(澎湃新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日发文称,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发布公告,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中科院院士张弥曼作为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中科院古脊椎所说明,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必须得到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审批,命名一旦获国际组织批准,将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并被世界各国所公认。
张弥曼因其卓越科研成就,获得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20年12月被何梁何利基金会推荐为国际小行星命名的候选人,于2021年5月14日批准。以她的名字来命名永恒的行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张弥曼学术成就与科学精神的褒奖与发扬,也是对从事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工作者极大的精神鼓舞。
大陆澎湃新闻之前报导,张弥曼,1936年4月出生于南京,原籍浙江嵊县。高中毕业时,她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在大一快结束时,获得留学苏联的资格,因缘巧合开始从事鱼化石研究。
1966年,张弥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自然博物馆研究一年,1980年,她又在此攻读博士学位。在瑞典期间,张弥曼师从瑞典学派3位主要学者,研究中国特有、产自云南省早泥盆世的肉鳍鱼类杨氏鱼。她研究发现,杨氏鱼没有内鼻孔,此外,杨氏鱼也没有鼻泪管、颅中关节等结构。同时对比了英、德、法收藏的相关标本,证实了这一发现的普遍性。
受「文革」影响,张弥曼研究的这一课题一度中断,直到1980年代她再次访问瑞典才得以继续,最终得出结论并发表成果,这一成果对此前科学界普遍认同的「两栖类是由古总鳍鱼进化而来」传统理论提出有力质疑。
回国后,张弥曼继续研究,由她主持的课题在泥盆纪鱼类化石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曾获得大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
2016年,古脊椎动物学会在美国盐湖城授予张弥曼古脊椎动物学会的最高荣誉奖项:隆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2018年3月23日,张弥曼在巴黎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成为第6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科学家。2019年11月,张弥曼被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终身成就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