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他让纪录片被看见,还能赚进2亿票房
【文/王思涵】
纪录片《看见台湾》叫好又叫座,打破台湾纪录片纪录,票房冲破2亿,首映戏院超过40间,连演超过两个月,拿下第50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连日来不断攻上新闻头版。
一部纪录片这么成功,大家看见导演齐柏林的决心,也看见土地的美丽与哀愁,却很少人知道,如果没有一群同样燃烧青春热血的发行团队,本来片名取做《域望》的《看见台湾》,可能根本无法被大众「看见」,而只会是停留在关心环境与纪录片的小众圈子。
回到一年多前,齐柏林开始跟一些电影公司洽谈发行,大部分的片商都很保守,普遍认为空拍纪录片没有市场,对片子上院线更充满问号。威秀影城公关经理李光爵回顾,《看见台湾》如此成功,当初任谁猜也猜不到。他分析,除了片子独特外,很大功劳要归功给后期行销团队。
这支团队就是2011年才成立的牵猴子整合行销,过去两年多来发行过的国片如《翻滚吧!阿信》《总铺师》等,都很卖座。而他们的头头、牵猴子负责人王师,更是幕后英雄。纪录片知名导演杨力州就称赞,要谈纪录片发行,「王师绝对是第一人。」
年仅36岁的王师,可说是台湾电影圈青壮世代的热血高材生,才30多岁,就已是「资深」电影行销人才。毕业于台大工管系后,曾进入知名外商公司联合利华(Unilever)工作,尽管待遇不错,但一个月就离职,因热爱电影,10年前就投入当时仍十分低迷的电影市场。
「如果我的工作可以每天跟这些电影为伍,该有多么快乐!」他说。当时零经验的他,从推展艺术片的独立片商腾达开始起步,行销过《革命前夕的摩托车日记》《晚安,祝你好运》等片。之后历练过影展与戏院排片经理的洗炼,2010年后,终于等到国片蓬勃的机会。
2011年他跟制片李烈、马天宗成立牵猴子,不只商业片卖座,也成功打响一连串纪录片票房,包括《牵阮的手》《不老骑士》《一首摇滚上月球》《看见台湾》。只是纪录片向来被视为冷门小众,近几年竟然可狂飙,行销团队如何在资源缺乏下突围?可说是一场乍看靠机运,实则需要理性与感性整合的专业。
王师的特长,就在于「跨」。大学念商管,但人文历史始终是他的兴趣,因兴趣广泛,很多非主流的片子交到他手中,他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面向,另辟蹊径操作。比如说,《无米乐》导演颜兰权与庄益增三年前发《牵阮的手》,是一部讲台湾民主运动的政治纪录片。生于外省家庭的王师看了片子后深受感动,毛遂自荐发行。但他主打故事中老少配动人的夫妻情感,缔造700万票房,成为当年度国片纪录片票房冠军。
王师分析,发行纪录片有两个要点。第一,片中没有明星,口碑是命脉,上映前两个月,尽可能组织包场试片与布建,让议题发酵,这属于情感层面。第二,纪录片最有利的版面并非艺文或娱乐版,最好能攻上各大报头版,所以必须思考片子的议题,究竟可以和多少人产生连结,这,则是理性。
曾任片商行销经理,行销过《告白》等片的吴国维分析,网路社群普及后,分众情形愈形严重,例如关心环保的人只想看环保消息,做证券的只想知道证券新闻,对传播行销的人,无疑是严峻的挑战。
「但他(王师)能找到每个部落的意见领袖,打入里面,吸引大家,每个部落都被挑动起来,」吴国维观察,只做国片的牵猴子已经发展出一套小众包场模式。比如《看见台湾》首映的群众募资,创意空前,成功关键在于能否让更多人感动,而且每件事情都一定得考虑媒体效益。「他们如果去做选举,应该也会很成功,」吴国维笑说。
而《看见台湾》,更是集大成之作。王师回忆,去年初,同事说有位导演想约会面,片名叫《域望》,是空拍台湾的环境纪录片,听来很像Discovery频道的内容,但秉着开公司什么案子都接触,2013年228休假那天,他加班与导演齐柏林第一次见面,没想到看完初剪他非常激动。
一来,从没有人用空拍的视角看台湾;二来,他看到一半就觉得应该要有台湾原声童声合唱团的歌声,没想到片尾时真的出现了,让他一时情绪汹涌,无法克制,立刻决定「就接吧!」
王师的信心,来自于他相信人们对于乡土永远有疼爱之心。当时他告诉导演齐柏林,影片宣传需要站到一个高度,取得政治话语权,才有被大量报导的可能性。
因此,片名改为《看见台湾》后,发行的企图与规模,也拉到大片格局,虽然是纪录片,但以好莱坞手法宣传,强打侯孝贤监制、吴念真旁白、与耗资9000万营造大卡司的气势,首映也绝对不能一般般。牵猴子研商出台北露天与高雄小巨蛋两场大型首映,后者是由高雄市全力支持,前者则是王师尝试群众募资,最后超标募得250万。
当时很多人疑虑,办两场大首映,台北3000人,高雄1万人,之后还有人要走进电影院吗?但王师跟齐柏林决定赌一把,因为不做,《看见台湾》难脱魔咒,「只要把这两个活动做好,话题跟气势都会有,其他等电影发酵,就不用做其他活动了。」
洽谈包场排档期 都是学问
另一方面,王师发现,齐柏林在脸书上经营的飞阅台湾粉丝已超过2万,包括公部门、企业与摄影爱好者,都是包场的第一批目标群。
排档期也有「眉角」。2013年11月1日因为《雷神索尔2》上映,片商纷纷避开,平均上新片量从八到十部变成四到五部,但戏院不可能每个厅都放同样片子,《看见台湾》就找到分群利基,准备做「最强的老二」。
策略果然奏效,《看见台湾》上映规模完全超出预期。首映戏院超过40家,打破《拔一条河》《不老骑士》的纪录,第二周增加到50家,第三周55家,甚至上了国宾大戏院,票房也撑得比其他好莱坞片久。其中,四面八方打来的包场预约更是忙坏牵猴子的同事。
李光爵指出,《看见台湾》在威秀的包场就超过8万张,过去纪录片都是单打独斗,两个礼拜就差不多了。王师坦言,《看见台湾》之前,牵猴子一度借钱发薪水。因为国片市场如李安所说「气虚」,公司曾过度扩张,却如一叶扁舟飘荡。
另一方面,电影行销不若公关公司是按件计酬,统包的下场就是报销很多同事,「在专业与技术最纯熟的时候,他们伤心地选择离开,一直是公司最遗憾的事。」
台湾电影环境不稳,王师虽满腹辛酸,却仍满腔热情。今年1月《筑巢人》上院线,这是2013年拿下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的作品,有别于先前温情关怀的路线,导演沈可尚的风格犀利残酷。王师不求票房大,只希望无论是大众化、议题性强或美学独到的纪录片,都能被不同的观众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