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新聲合唱團」唱響東南亞旋律 連結親情與文化
透过一场场的比赛,合唱团的同学克服种种挑战也建立了自信。(摄影/Carter)
【◎文/蔡蜜绮 ◎摄影/Carter】
高雄市旗山区圆富国中「圆梦新声合唱团」,唱的是一般较少听见的东南亚歌曲,语言虽不同,但歌声却充满了温度。由新住民二代组成,展现了越南、印尼等东南亚音乐的独特魅力,也在舞台上绽放出族群融合的和谐美丽。不只在各类竞赛中表现杰出,更重要的是,合唱团的孩子透过歌声找到了自信,也与自己的妈妈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
透过表演和竞赛,合唱团的孩子因此有机会到其他县市及各种场合开拓眼界,使孩子参与练习的意愿变得更高了。(摄影/Carter)
用歌声编织文化桥梁 师生合作克服挑战
圆富国中校内新住民子女的比例超过四成,主要来自越南、印尼、泰国、柬埔寨和缅甸等国家,六年前校方希望透过成立合唱团,让孩子们了解母亲家乡的文化,并通过歌谣熟悉母语,促进家庭的对话与理解,这样的理念与行动,让许多母亲感动不已。
唱歌之前,同学会先做开嗓及肢体伸展的暖身动作,维持声道的顺畅、练习正确发声。(摄影/Carter)
然而,合唱团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辅导主任徐苑馨回忆,成立之时,偏乡学生对音乐的接触较少,练习过程充满了挑战。学生们经常在练习后忘记歌词,有时甚至出现过集体退团的情况。「那段时间真的很辛苦,孩子们在排练时总是记不住歌词。」徐苑馨坦言,是老师们用心沟通,逐步引导孩子们重新找回参与的热情。「我看到孩子们从最初的困惑到后来的自信,那种转变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从最简单的方式开始,一天教四句,逐字逐句地教,最终克服了12页歌词的挑战。
合唱团指挥陈俊志(右)与越南语老师黎如甄(左),为栽培孩子投入了许多心力。(摄影/Carter)
除了背诵的困难,偏乡地理位置和家庭环境也是一大挑战。由于学生住得远,许多人无法在假日练习,为了保持练习进度,三位老师甚至轮流开车接送学生。随着合唱团在比赛中的优异表现,孩子们逐渐建立了自信,团队的向心力也变得更加强大。「看到他们在舞台上充满自信的表演,我的心里充满了骄傲。」担任指挥的陈俊志说道。
圆富国中「圆梦新声合唱团」全员合照。(摄影/Carter)
陈俊志特别指出,这些偏乡孩子虽然在音乐方面的基础较弱,但他们拥有一种纯真的特质,使他在教学中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合唱团演唱的东南亚歌曲,对台湾本地学生来说,也是接触多元文化的一种方式。学校聘请各国的语言老师,利用国语注音或英文拼音记录在乐谱上,帮助学生们记忆并熟练演唱这些陌生的语言。越南语老师黎如甄说:「有可能孩子们不懂得母亲的母语,但这种你一句、我一句的传唱方式,能成功让大家把整首歌背起来。孩子们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学生力佩婕谈到她参加「全国师生乡土歌谣比赛」的经历:「比赛过程中充满了挑战,但当我们最终获得优等奖时,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身为越南籍新住民的孩子,她认为因家里主要使用国语和台语,学习妈妈的母语并不容易,但她愿意努力学习,也透露出对母语的深厚情感和对文化传承的坚持。
圆富国中的老师们活力十足,以热情带领合唱团孩子成长。(摄影/Carter)
感受音乐的温暖 建立紧密连结
圆富国中校长达妮芙·伊斯坦大自接任以来,对合唱团充满支持和期许。她认为合唱团的价值不仅在于比赛,更在于回馈社区和服务人群。她说:「我们的合唱团不仅是音乐的表现,更是一种情感的连结。」学校曾举办草地音乐会,邀请社区长辈参加,当家长们看到孩子们在台上自信演唱时,内心充满骄傲和欣慰。除此之外,合唱团也走出校园,到日照中心、养老院等场所表演,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学生的音乐才华、让他们学习关怀与陪伴长辈,这些经历也让孩子们从内而外地成长,变得更加成熟和体贴。
达妮芙·伊斯坦大分享「圆梦新声合唱团」的未来目标,除了继续传承新住民文化,更希望成为连结社区与家庭的桥梁。合唱团的音乐,不仅是声音的交织,更是情感与文化的传递。通过这些歌曲,学生们学会了尊重与包容,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连结。随着合唱团在不同舞台上的亮相,他们不仅唱出了偏乡的声音,也将新住民文化的美好传递到了更远的地方。
【完整内容请见《高雄画刊》2024年No.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