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走入庭园 在日常感受自然之美
景观建筑师吴书原取经自然,打造与环境共存的庭园景观。(摄影/Daniel)
人们常说的「与自然共生」,听起来很遥远,但其实没有什么艰涩的大道理,小至一盆植栽,大至一座庭园造景,植物的每个姿态,都在传达与自然共生的哲理。对此颇有心得的景观建筑师吴书原、景观设计师陈元庆与苗圃经营者沈映仁,分享如何在庭园造景中呈现出自然之美,以及取经台北山林与溪流的设计发想,和日常栽培植物之乐,让民众能从中明白,与自然共生的哲理毋需远求,就在你我身边随处可见的自然之中。
由陈元庆设计的庭园美学计划「里山」,让日本松树与台北浅山植物共存。(摄影/Daniel)
不投射私欲
与自然共生的美学
庭园造景的本质,在于再现自然之美,但台湾人一直以来对景观设计的理解却非如此。「早期很多业主偏爱不落叶、色彩鲜艳的花草植物,然后要求种好种满。公共空间的植栽也是,往往逢年过节种一批观赏花卉,枯了就铲掉。」吴书原表示,「这是因为在造景中投射了太多自身欲望,试图控制自然,将植物视为装饰,而不是生命。」
有感于台湾人普遍对景观的审美与原生植物的认识多有欠缺,吴书原与沈映仁、陈元庆在台北内双溪山区的苗圃共同打造景观美学计划「里山」,希望带给民众有别于以往的庭园景观,将原生植物的美,以及造景植物与自然共生的理念传递给大家。园中植栽皆以日本庭园树搭配台北浅山常见的原生植物,并考虑植物不同季节的特性加以搭配,每天都可以观察到植物细微的变化。
对此,陈元庆提到,「我们希望先以讲求季节嬗递的日本庭园告诉大家什么是『美』,让大家学会欣赏植物一年四季的不同面貌,很多长辈不喜欢看到冬季落叶的『寒树相』,觉得太萧瑟,但其实落叶是树木生命的一部分,要学会接受它。」欣赏自然之美,得从接受自然万物的无常变化开始,在认知自然之律后,便能达到审美的更高层次。
取经大自然
将自然之美再现于城市
除了里山,台北还有许多地方也将自然之美融入庭园设计,以吴书原的荒野美学设计为例,像是「阳明山美军俱乐部」、松烟的「不只是图书馆」及「空总C-LAB都市美学公园」都可一见其踪;若想在市区里一窥高山云雾缭绕针叶林间的迷幻风景,不妨走趟位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地下二楼的「迷雾花园」,将可欣赏到海拔3,000公尺的山林风景再现于城市之中。
谈及景观与造景设计的灵感来源,三人异口同声地答道:「向大自然取经,自然所形塑的植物与地景之美,就是最好的启发!」台北是一座洋溢自然气息的城市,春日踏青不必远行,城市近郊就有阳明山国家公园及各类型的亲山步道,是吴书原和沈映仁的最爱。吴书原尤其推荐阳明山的健行路线,像是面天山、向天山、二子坪、擎天岗或冷水坑,他盛赞二子坪步道是世界级的无障碍登山步道,高山湖泊「向天池」的水岸景观也非常有趣。
台北市立美术馆地下二楼的「迷雾花园」(左)以及「不只是图书馆」(右)的庭园,皆是由大自然获得灵感而生的庭园造景。(图/吴书原)
台北市立美术馆地下二楼的「迷雾花园」(左)以及「不只是图书馆」(右)的庭园,皆是由大自然获得灵感而生的庭园造景。(图/吴书原) (2)
在健行的同时,吴书原、沈映仁都习惯不时驻足观察自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的复层植物样貌,从披覆地表、石头的苔藓、蕨类,再层层递进至较高的草花、矮灌木到乔木,层次分明地各司其职。「台北盆地还未开发时,一定也和阳明山浅山地区有着相同的植物林相,这就是我希望做的,以景观设计重新建构台北盆地在万年前的自然!」吴书原笑说:「未来我希望能推动以代表台北特色的原生植物,建构台北的城市景观,就像我们一想到东京就会想到银杏一样。」
陈元庆则偏好从河道取经,虽然同样是欣赏复层生态系的景观,但观察沿河的植物变化相对更有动态感。他将河道比拟为人行走的动线,河岸两侧也是从苔藓一路递进至乔木,而多了河水的流动,自然景观也更有生命力。「我最喜欢双溪,沿着溪岸漫步,一路上可以看到很多景色,每个景色都有自然界的逻辑在,景观设计其实就是在模仿大自然。」他说。
莳花弄草
学习与植物一起生活
若说庭园是为了将自然之美再现于城市,家中的植栽就是让自然之美更深入日常。吴书原说,英国人非常乐在园艺,享受动手栽植、修剪的乐趣,这是一种生活的美。虽说台湾温暖多雨的气候非常适合植物生长,但对台北人来说,在家中种植物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台北有所谓的微气候,高楼林立会影响日照,植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就很容易出现斑点、黄化甚至退叶。」陈元庆解释。
沈映仁说,养植物最基本的三要素是阳光、空气、水,今时不同以往,科技可以轻易做到物理环境的最佳化,像是台北多阴雨,可以用植物灯补足日照;盆地夏季闷热、通风不佳,可以装循环扇促进空气对流;选用排水佳的博拉石或赤玉土,以免植物闷出病虫害或发霉;忙碌时常忘记给植物浇水,也可以设定自动喷罐。养植物并没有想像中困难,只要有最基本的园艺知识、打造好的物理环境,人人都能养活植物,并享受园艺之乐。
而不论是盆栽或屋顶花园,吴书原建议要有打造复层生态系的概念,就像在山中看到的植物林相一样。「因为树和地被植物是互相扶持的,地被植物的根系具有抓土特性,可以保护树木根系。」吴书原说,他自家的屋顶花园就很生机蓬勃,地被植有长叶肾蕨、金狗毛蕨或金钱薄荷,再到草花类的芳香万寿菊或迷迭香,矮灌木有红花玉芙蓉、银叶菊或蕲艾,小乔木则是他最爱的梅叶冬青。
对园艺的入门者而言,陈元庆建议可先从迷迭香、薄荷、九层塔等香草植物开始,因为它们可以吃又可以玩,也适合带着孩子一起做,从与植物的小小互动培养出对园艺的兴趣,这是亲近大自然最简单的第一步。由此开始学习与植物一起生活,认识、爱护它们,再推及至野外的山林,这就是「与自然共生」的开始。
运用地被植物、草花类植物、矮灌木、小乔木构筑成景观庭园,营造出与大自然共生的环境。(摄影/Daniel)
运用地被植物、草花类植物、矮灌木、小乔木构筑成景观庭园,营造出与大自然共生的环境。(摄影/Daniel) (2)
本文作者:林蔚静
(本文摘自《台北画刊3月号662期》)
《台北画刊3月号6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