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毓思/文化活化石:女性压迫?父权红利?
▲女性主义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让人们意识到女性所受到的压迫,或者说女性在社会中所遭受的「去人性」的对待。(示意图/视觉中国CFP)
●作者张毓思/在台湾长大,在美国流浪,目前在加州担任媒体工作者。
女性主义,这个词从创始以来,承载的意义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它的争议性。
佛赖伊(Marilyn Frye)的女性主义经典,现实政治:女性主义理论(The Politics of Reality: Essays in Feminist Theory)是佛赖伊的短文集。书中几篇文章都有非常有趣的观察与论点,但是我想集中讨论她最著名的一篇压迫(Oppression)。
佛赖伊这此文中,对「压迫」这种现象作出解释与定义,并且论述,虽然性别结构对两性都有限制,女性才是被「压迫者」,而同样受到局限的男性并不是。我对这篇的兴趣在于,我对「压迫」作为一种概念框架,去理解性别结构有一些质疑。考量到性别结构与两性关系近几世纪的剧烈变化(女性主义思想当然功不可没),我质疑「压迫」是否为承袭,自上个世纪的性别结构理解方式,而在当代社会,这种概念框架是否总是适用呢?
「笼子,想像一个鸟笼。如果你仔细地看着其中一条铁丝,你就无法看见其他的铁丝。如果你对眼前这东西的理解是基于这个狭隘的视野,你可以细察整条铁丝,然而不了解为什么鸟不能随意地绕过铁丝飞出去。就算你一条一条地观察了所有的铁丝,狭隘的视野还是会让你不明白,为什么鸟不能飞出去。」(The Politics of Reality: Essays in Feminist Theory, P.4)
压迫的定义
佛赖伊对压迫的定义有五个部分:
首先:被压迫者必须受到限制,他们的自由必须受到局限。
再来:被压迫者必须被它的限制所伤害。
第三:被压迫者受到的限制必须来自社会结构。
第四:被压迫者遭到局限的原因,必须来自他所隶属的团体(social group)。
最后:被压迫者必然有一群压迫者,从被压迫者的局限中受惠。
在佛赖伊的定义下,男性不能被称为压迫者,因为男性不符合第五个条件。佛赖伊指出,父权结构的功用,便是让女性以生育与照护去服务男性。
「压迫」这个词能在当代西化社会继续适用?
女性主义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让人们意识到女性所受到的压迫,或者说女性在社会中所遭受的「去人性」的对待。很多人在女性主义思想上看到马克思的色彩,甚至以为女性主义是马克思思想的流派(好吧,有可能只有我)。但事实上女性主义思想的根源是欧洲启蒙时代(Age of Enlightenment)的人本主义(humanism)与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在民主社会长大的我们,太浸淫在来自启蒙时代的思想,我们可能很难想像在人本主义与个人主义之前是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思想与哲学可以让一个社会正当化奴隶制与女性的压迫。
但我们可以想像,个人主义思想:便是以个人为最小的利益单位。举一个例子,我可以剥夺自己现在的睡眠,已达成明天的好成绩。你不会觉得我剥夺自己的睡眠是在压迫自己,毕竟获得好成绩的也是我,我是一个利益单位,这是我自己的利弊权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发展出人权的概念,因为我们相信,个人是最基础的利益单位,我没有义务,为了别人的成绩,牺牲自己的睡眠,因为我跟别人是不一样的利益单位。
在启蒙时代以前,最小的利益单位可能是家族、族群或是国家,只有在这种社会一体性的理解下,当时的人,才有办法正当化专制政权、女性压迫与种族压迫。压迫国家的人民或是其中的特定族群,就跟我剥夺自己的睡眠一样,可以被正当化,因为国家可以是最小的利益单位,而人民的压迫只是一种权衡手段。
既然我们是在谈女性主义,那就先来讨论女性压迫吧。其实光是用「女性压迫」这个词,就是在以启蒙时代以后的思想,去分析过去的社会结构。我知道很多人对当代女性是否受到压迫抱持者极大的怀疑,但我想任何人都同意女性在早期社会中,与男性的权益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事实上,女性就跟有色人种一样,在早期社会中并不属于权利完整的社会成员(或是根本不算是社会成员,就像宪法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投票权,然后完全不认为需要解释为什么女性跟有色人种不算人一样)。但我认为性别结构其实比种族结构更复杂,并不能完全相提并论。
人类的性偏好?
为什么我说性别结构更复杂?我们可以从有些人口中的「父权红利」(patriarchal dividend)这个词去理解。父权红利是什么?像是长得漂亮的女生畅行无阻,可以透过外貌获取经济利益,或是吃饭都是男性请客,谈恋爱是男生追女生等等,令八卦版男性讲得牙痒痒的女性特权。
这要回到启蒙时代以前的思想,去理解这个状况,或许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确实越来越盛行,但我们顶多只是在一个社会的转捩点上,大部份的人梦想建立一个「家庭」,而「家庭」直到几年前以前都还是完全专属于异性恋的社会单位。
所以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男性,你的社会资源必须与部分的女性共享。当然,这不是说女性就活得轻轻松松,只是女性没有办法直接进入社会,「独立地」获取经济资源,而是必须间接地,透过竞争社会地位高的男性,去获取经济资源。这对长得漂亮的女性当然特别吃香,但是对相貌平平但才气绝佳的女性则是地狱一场。
所以你当然可以说很不公平,美女到处可以找到豢养她们的男性,但是男生想当个小狼狗却难上加难。你要理解,想要当小狼狗,你要先有一群掌握足够经济资源的富太太,这种社会合约才有办法运作。
当然社会逐渐地在改变,但文化并不会这么快速地跟进。或许我们看见更多经济自主的女性,但文化让多数的女性向上寻找,经济资源与自己匹配或是更多的男性,或是男性避免学历高的女性,人类的性偏好(what we find attractive)是高度社会化的。
让性别结构复杂的原因就是「家庭」,假设人类社会是完全以同性恋家庭为基础,性别结构大概会与种族结构一样单纯。早期的奴隶制或是种族隔离制度,几乎让「上层」种族独占了社会资源,并且最大化地避免了,社会资源在不同种族间的流动。
性别结构则因为「家庭」而更加复杂,社会里可以发现,附属在高社经地位男性下的女性,享有比低社经地位男性更多的资源,即便高社经地位女性的社会权益比男性少,家庭组织提供部分女性一个(甚至是唯一)阶级流动的机会。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有些女性,在现行的父权结构下其实很吃香,但这就跟所有的阶级流动一样。当一个漂亮的女性,也不是可以轻易办到的事啊!让透过外貌走捷径的女性,代表所有女性情况,是否有点偏颇?毕竟大部份的女性,可能就跟大部份的男性一样,有充分的才华,与实在不值得一提的外貌。只因为有人中了乐透,不代表所有人都一样轻松好运啊。
文化活化石
至于男性感到被女生予取予求,心里不平衡,是他们的错吗?当然不是,生在这个时代的男性,除非他们主修历史,不然他们应该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与他们权益完全相等的女性多一条「父权红利」的路可以走?这其实就是我们的社会「遗迹」。文化的变迁总是慢半拍,我们的社会中随处可见这种「上古遗迹」,例如男性请客,或是称赞女性外貌等等。这种文化当然还是会影响社会对性别的认知,以及不同性别的行为pattern。
文化中的「上古遗迹」只有父权红利吗?当然不是,就算同性婚姻合法了,PTT Gay版还是会被仇恨言论洗版。
文化活化石随处可见,也无所不在。
热门推荐》►约炮碍到谁?身体欲望是自己的,不容被挑战的男性霸权才可悲►公投案大喷发/不认同?投下反对才是抗衡 认真投票!
●本文转载自张毓思个人网站《纸上昙花》。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