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個大使館」巴黎巡演爆滿 反思台灣處境獲好評
台湾与瑞士共制舞台剧「这不是个大使馆」是全球首部直指台湾外交处境的作品,14至17日于巴黎爆场巡演,口碑爆棚。观众告诉中央社,作品带领反思台湾困境,也让人更支持台湾得来不易的民主。
「这不是个大使馆」于巴黎秋天艺术节巡演,透过舞台空间建立虚构大使馆,观众和演员共同建构一个彼此同意的虚幻场域,透过台湾画面与意象,用诙谐方式让观众了解台湾的历史与外交现状。
本剧由里米尼纪录剧团(Rimini Protokoll)编导、国家两厅院和瑞士洛桑维蒂剧院(Théâtre Vidy-Lausanne)联合制作,已在德、瑞、奥、西、捷、荷等国演出,广受欧洲观众好评。
演员为曾任外交人员的吴建国、台湾数位外交协会理事长郭家佑,以及全球最大珍珠奶茶原料供应商千金、音乐家王思雅。3人背景和立场各异,反映台湾现况。
16日晚间,700人的大型剧院全满。据了解,「巴黎秋天艺术节」4场演出门票几乎每场爆满,相当受欢迎。
驻法代表郝培芝演出后向中央社表示,这部剧表达方式的穿透力很强,让法国朋友进一步了解台湾历史和国际处境,能更支持台湾。
她指出,观戏的策展人、制作人也赞誉有加,「用另一种方式介绍台湾,是帮台湾打出更多外交空间的文化载体」,尽管具有政治性,「但充满戏剧张力和舞台元素,不会让观众有压迫感」。
演出大获成功,演员多次出场谢幕,有许多人留下来与演员交流、合照。
在大学教书的马旦(Martin)告诉记者,「剧场内本就可以反抗不公之事,这部剧非常有原创性,且今晚有700位观众一起欣赏,真的太棒了」。
马旦说,「台湾没有大使馆是件不公平的事,不应该反对,只是要当心可能对台湾人民带来的风险,因为你们旁边有一个很危险的强权」。
化名海洋(Océan)观众则觉得剧场是争取权利和对话的最好空间,「我绝对支持民主,反独裁和殖民主义」,也成功让民众注意到台湾。
英法双国籍的艾略特(Eliot)刚好是巴黎奥运志工,参与时被告知「中华台北」旗帜原由,还被要求暂把个人立场放一边。「我支持民主运动,完全无法同意这种事,尤其眼见香港自由不断消失,应尽可能大力支持东亚民主」。
里米尼剧团秉持一贯风格,演出中让演员下台与观众互动,并随机点名几位观众,作为受邀出席「驻法大使馆」开幕式的法国高层,包括外长巴霍(Jean-Noel Barrot)、被旅法藏人抗议协助中国抹除西藏认同的吉美博物馆馆长林茨(Yannick Lintz)等,嘲讽意味和效果十足,观众立刻心领神会。
艾略特则「被饰演」需要广大中国市场的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LVMH)创办人阿尔诺(BernardArnault)。
对于这个桥段,艾略特笑着告诉记者,「有这样的观众参与、来回对话,我觉得很好玩,很有喜剧元素」。
台法文化奖得主、德国译者蒋永学(ThiloDiefenbach)也到场观看。他用中文告诉记者,原以为是严肃的政治内容,「没想到使用的舞台技术如此丰富,包括摄影、音乐,还这么幽默」。
3位演员在彼此发言时手举的I Disagree(我不同意)、No Comment(不予置评)标牌是他最喜欢的设计,同样大获观众好评。
「举『我不同意』的动作很好笑也很文明,尽管立场不同,却不会打断或愤怒」,对他来说这也很代表台湾。「对于想了解台湾的人,这部剧会是很好的出发点」,蒋永学说。
观众奥黑莉(Aurélie)和萨维耶(Xavier)也非常喜欢「内部辩论」的巧思,「这是连结台湾和欧洲的价值,是最珍贵,也是如今最受威胁的」。
萨维耶常到中国出差,同事也有台湾人,感受到台、中两国的相似与不同,「我感觉台湾人民正转变,对于台湾这个国家的意识逐渐出现,戏剧中也有呈现出来,很有趣」。
来自河南的中国观众在朋友邀请下前来,她表示支持台湾民主,但还是希望能在不用接受中共管辖的情况下改善两岸关系,有更多交流。
「没想到台湾戒严时间那么长,当我意识到后,了解台湾也是从这么难的状态下争取发展到成为亚洲民主第一,这一路抗争真的很难得」,这也是剧中让她最感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