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治疗方法分为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和异体免疫细胞治疗两种
免疫细胞治疗是一种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前沿医疗手段,主要通过调动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来对抗疾病,尤其是在癌症、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极具潜力。
这种治疗方法分为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和异体免疫细胞治疗两种。自体免疫细胞是指从患者自身提取的免疫细胞,通过体外扩增或激活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而异体免疫细胞则是从健康供体获取的细胞,用于治疗患者的疾病。
那么,究竟是自体免疫细胞更好,还是异体免疫细胞更有效?这不仅是患者们关心的问题,也是医学研究中正在探索的课题。
在讨论哪种选择更优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免疫细胞治疗通常用于哪些疾病,以及这些疾病的表现特点。
免疫细胞治疗的核心作用是“激活免疫系统的战斗力”,因此它多用于癌症治疗、慢性感染性疾病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癌症为例,免疫细胞疗法通过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而对于慢性感染,比如一些难以清除的病毒感染,免疫细胞能帮助清理病灶,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
癌症患者接受免疫细胞治疗时,通常会出现一些典型的表现。首先是免疫系统激活后的炎症反应,患者可能会经历发热、乏力和轻微的疼痛。这是免疫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细胞因子的结果,通常是治疗开始产生效果的标志。
其次是肿瘤溶解综合征,也就是肿瘤细胞被大量杀死后释放的毒性物质进入血液,可能引发恶心、呕吐甚至肾功能异常。这种反应虽然让人不适,但也表明治疗正在发挥作用。
第三种表现是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比如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皮疹、局部水肿或轻微的过敏症状,这是免疫细胞在杀伤肿瘤时误伤正常组织的结果。
以上三种表现各有特点,它们并不是免疫治疗失败的信号,而是身体对治疗的应激反应。
在慢性感染性疾病中,比如某些病毒感染,免疫细胞治疗同样会带来一些特定表现。
其一是病毒清除初期的“免疫风暴”,这是一种强烈的免疫激活反应,表现为高烧、头痛、全身乏力等症状。科学研究发现,这种免疫风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病毒的清除,但也需要控制,以免对患者的正常组织造成损害。
其二是慢性感染病灶的逐渐清理,患者可能会感觉到感染部位的疼痛减轻、局部红肿消退,这是免疫治疗发挥作用的直接证据。最后是免疫耐受的调整,一些长期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可能会在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免疫功能,表现为感染频率的下降和整体健康水平的改善。
尽管免疫细胞治疗前景广阔,但如同任何医疗手段一样,它也可能引发并发症。免疫相关性副作用是最常见的问题,比如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可能导致器官损伤,甚至引发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种现象在异体免疫细胞治疗中更为常见,因为异体细胞可能与患者的组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自体细胞治疗虽然相对安全,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存在细胞扩增不完全、治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此外,肿瘤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时,肿瘤溶解综合征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的代谢紊乱,甚至诱发心肾功能衰竭。并发症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需要治疗团队密切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