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摆摊卖专业 66元人民币解惑人生
大陆近期有大学生或青年上街摆摊,不卖货、不卖咖啡,而是提供专业「付费聊天咨询」或心理辅导。图为南昌街道旁一处移动创业小摊。(新华社)
大陆青年面对职业倦怠以至于就业难题,却意外走出一条街头新路。近期有大学生或青年上街摆摊,不卖货、不卖咖啡,而是提供专业「付费聊天咨询」或心理辅导。像是「五一」刚来到大理的中山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热带鱼」说,最开始开出一个人88元(人民币,下同),想聊多久都可以。
据《北京青年报》引述「热带鱼」说,自己第一位客人是个40岁的新疆大哥,问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在之后1个小时里,「卡缪」、「存在主义」等哲思词语在大理街头不断涌现。1小时后,他给第一位服务的大哥打折收66元。
她对第一次摆摊就成功赚到钱觉得震撼惊喜,「人和人意外相遇,大家却都能真诚交流」更是摆摊的最大收获。
短短几天,「热带鱼」因为摆摊认识了许多朋友。用四川话为她招揽生意的捡垃圾大爷,受她启发举「女性主义」纸板的女孩,还有不少旅居游客。她认为摆摊的所见所闻又会倒逼去读更多的专业书,才能更有底气「服务」客人。
而这股「知识摆摊潮」也或成为大陆毕业季年轻人与社会接触的新窗口。「红豆泥」与郭涛一个是杭州的大四法学生,另一个是西安的研三美学硕士。两人也在各自城市的公园、街头摆摊。
想要深造的「红豆泥」不久前才考研究所失利,对她来说释放压力是摆摊的动机,有更多机会和陌生人交流感到舒适,也开心地说「第一天就赚了44元,是我实习4天的工资」。
郭涛则将踏入社会找求职就业,坦言美学专业很难找到非常对口工作,大众对这个专业也不大理解,机缘之下决定和朋友一起上街摆摊,觉得很有意义与价值,等到毕业后还会再来。
对这股风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钱婧认为,「知识摆摊」对孤独的学术人来说是种心理慰藉,这份孤独让人难受,所以走出去。发现自己从某门课上的知识能帮忙别人解释现实问题,甚至有人愿意付费去听,就是一种非常大的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