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百年首批16000余名校友诞生!校长高松:要爱国而务实、理性而开放、独立而担当

“无论将来身在何方,中大都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最温暖的家园。你们的绚丽人生如同繁茂的枝叶,中大就是滋养你们的‘根脉’,你们从这里走出去,带着中大人的一份骄傲,也肩负中大人的一份重托,希望你们的青春因为融入复兴伟业而无限荣光,因为创造辉煌未来而无比精彩。让我们一起出发吧!”6月22日上午,中山大学2024年毕业典礼暨2024届学位授予仪式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体育馆举行,高松校长如是说。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一百周年。中大新百年的第一批校友,16000余名2024届毕业生,将带着中大人的一份骄傲,肩负中大人的一份重托,在师长和父母亲友的祝福与希冀中,或步入社会,或继续深造,踏上人生新征程。

校长寄语:努力、拼搏、奉献就是对学校百年最好庆祝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是中大百年校庆的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校长高松在典礼仪式上指出,百年校庆是全体中大人的节日,中大人的努力、拼搏和奉献就是对学校百年的最好庆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大凝心聚力“再出发”,各位同学即将毕业,每个人也面临着“再出发”。高松校长说,“中大‘山高水长’是中大人共同的追求,需要中大人的共同努力。希望大家要做爱国而务实的中大人,矢志报效国家,要做理性而开放的中大人,积极改变世界,要做独立而担当的中大人,努力引领未来。”

办学百年来,中山大学培养了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向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输送高水平人才。高松校长与毕业生分享了多位优秀中大人的动人事迹。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980级本科生、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保继刚校友,策划实施的“阿者科计划”在云南元阳扎根,实现遗产保护与减贫的双赢,为我国精准脱贫工作提供了创新性的方案;生命科学学院1998级博士、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袁志明校友,主持了中国第一个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为提升我国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级硕士、佛山地质局高级工程师韩庆定校友,常年坚守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一线,主持完成90多处地质灾害勘查设计项目,为地方发展和人民平安贡献了力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马骏院士,聚焦鼻咽癌研究30多年,提出了新理论新策略,大幅提高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实现了鼻咽癌诊断和治疗的“中国方案”走向世界。高松校长说,爱国而务实是中大人骨子里的基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校训始终激励着中大人坚持科学精神,用务实而有效的行动改变世界。

高松校长向全体毕业生提出:“希望你们能持续提高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主动担当作为,以强烈的责任感在引领人类未来中创造一番大事业。”

校友代表:带着强大自驱力奔向目标

康方生物创始人、董事长、1984级校友夏瑜博士作为校友发言代表,以过来人的身份与毕业生分享了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宝贵经验。

16年前,夏瑜带着新目标回国成为新药研发外包公司早期领导者,帮助欧美大药厂、生物科技公司研究新药。当意识到当时国内几乎没有药厂做新药研发,国外的创新药问世后需要八到十年才可能惠及中国患者,并且价格昂贵,她立志在中国开发出全球领先的新药,让中国的病人第一时间可以用上全球最先进的药。时至今日,她一手创办的康方生物已成功上市了2个全球首创的肿瘤免疫治疗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撼动了全球领先的跨国制药巨头。

“36年前,我和你们一样,伴随着向往和不安,我选择了海外留学,继续深造,读博士、做博士后,接着成为药企的科学家。康方生物创立至今,我的角色从最初做研发,到现在必须为企业的持续创新、生产、商业化掌舵。”结合自己的学习、科研、创业经历,夏瑜希望毕业生能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无论选择做什么,都要记住初心、敢于梦想、脚踏实地,带着强大的自驱力奔向目标,突破界限直至水到渠成。

毕业生代表:用“笃行”来担当使命、勇立潮头

教育是关于未来的事业,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高松校长表示,中大倡导的引领未来,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首先是一种追求卓越、锐意进取的决心和行动。

典礼仪式上,毕业生代表齐齐表态,一定会用“笃行”来担当使命,勇立潮头,做出表率。

硕士毕业生代表、中山眼科中心2021级硕士研究生尚元君,在临床培训时见到一位从新疆辗转12天抵穗求医的眼病患者,深受触动,于是选定“眼科智慧诊疗和远程医疗”作为研究方向,致力于借助新兴科技之力助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如果说‘学以成人、研以成才’是为学的意义所在,那么‘学以报国’就是我们青年学子最大的理想和事业。”尚元君讲述了自己参与中山眼科中心“百城光明行”活动,跟随5G智能眼科巡诊车登上海拔3900多米的雪域高原服务西藏百姓的故事,表示将心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与重任,继续为实现健康中国、推动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受益于中大综合性学科发展优势及‘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我能够在本科期间掌握农学、生命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科交叉促进学习力的提升。”本科毕业生代表、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梓杰说道。

他是中大复办农学以来第一批农学专业本科生,曾入选《人民日报》“2022至2023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发言中,王梓杰回忆了自己组建学院第一支数学建模队伍、与本科同学一起构建大型作物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参加粤港澳高校联盟研学活动等经历,表示将“立大志,做大事”,响应母校“推进国际化办学”格局,立足湾区,服务国家,面向世界,更好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邱清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