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一年卖 3100 亿;Biotech长跑将分胜负;MNC巨头们在围攻一个“光明顶”|共3条快讯

共计3条简讯 | 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

01

中国创新药一年卖 3100 亿

2023 年,这类国产药却爆卖了约 43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128 亿元)——相当于 4.6 个浦东机场 [注1]。

最近,针对这类药,IF 比 Nature 自己还高,排名全球第二的子刊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IF=122.7),还发表了清华大学梁万年、李冠乔等合作进行的研发趋势分析 [1]。

3 年实现种类翻倍、首创新药翻倍、8 款新药海外上市……让外媒惊呼已是「核心玩家」,走过「出海元年」之后,中国创新药如今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

研发开始结果,出海渐成主题:一年,3000 亿

中国药企创新力差的印象,似乎在慢慢受到动摇。根据清华大学的这项最新分析,2023 年共有 30 种由中国药企首创的药品获得批准,占中国整体新药批准的 37%。

截至 2024 年 1 月,中国公司药物研发管线的数量相较于 2021 年 7 月几乎翻了一倍(从 2251 增至 4391)。其中,first-in-class(FIC)和 fast-follower(FF)增长率高于 me-too 产品:FIC 增长 100%,FF 增长 123%。

FIC,是首创新药,化合物结构和靶点都是创新的;FF 是模仿性创新,相当于应用首创药的公式,找到另一种新化合物;而 me-too 则是模仿药,相当于在首创药的结构基础改出一种新药。

简单理解的话,可以说三种药物代表的创新能力依次递减。

在 2024 年的 836 个 FIC 中,大多数(477 个)这三年才进入临床开发阶段。更重要的是,其中 60 个在 2021 年属于 FF,2024 年则成了 FIC,这表明它们赶上甚至超越了全球的竞品药。

有了全球领先的新药,出海就成为了必选项。

2023 年,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项目数首次超过海外引进。国内获得美国 FDA 批准的新药数量也增长迅速,一共有 5 款——

这 5 年,总共也只有 8 款。[1,2]

到了年底,中国药企还创下了单药管线最高价的纪录。

12 月 11 日,百利天恒与 BMS 达成天价交易,以 8 亿美元首付款,84 亿美元总交易额完成管线授权。这不仅创下国内创新药交易的首付款纪录,也一举打破了第一三共单药管线 73 亿美元的交易天花板。

这一次纪录的突破,颇有点一整年火热量变积累成阶段性质变的意味。2023 年,可统计的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近 60 笔,交易总金额累计约 430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 56%。[3]

2023 年底交易的井喷,似乎早已强烈预示了 2024 年更丰硕的开端:2024 年仅仅第一个月,中国药企的管线交易(License-out)就达到了 18 笔,较 2023 年 1 月大涨 260%。

通常把繁华铺垫到这儿,好像就得说说问题了。没错,接着就是「但是」。

与其说中国药企踊跃出海,不如说跨国药企疯狂扫货?

为什么咱们的创新药,都不约而同地挤破头要出海呢?

因为做创新药要钱,要很多很多的钱。

药物研发流传着三个「10」:10 年研发、10 亿美元投入、临床 10% 的成功概率。

药品定价(专利到期前)必须把失败的代价算进去,让创新药的高投入有高的回报,才符合药物研发的市场规律。

虽然今年有政策陆续出台,但由于市场反应需要时间,目前国内创新药价格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多款创新药出海后定价远高于国内,二者价格差异甚至达到 30 多倍。比如,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批发采购单价为 8892 美元,约合人民币 6 万多,是国内的 32 倍;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在美价格是国内的 24 倍。

再者,天高才能任鸟飞,市场体量是更为关键的因素。根据 Evaluate Pharma 早前数据,当全球创新药市场为 8300 亿美元时,美国市场占比为 55%,中国仅占全球的 3%。

于是,目前欧美地区是众多创新药企出海的首选,又或者说,其实是欧美市场更大的需求,买走了我们最多的创新药。

因为中国药企踊跃出海,绝大多数不是自己去卖药,而是卖的正在研究的新药「管线」,即 License-out。

我们可以把新药出海方式简单分为两类:

第一种是「造船出海」,即本土药企自主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申报上市,获批后自有团队实现在海外销售。简而言之,就是药企到海外自己打开市场、卖自己的新药。

第二种,也就是目前绝对多数出海选择的,都是「借船出海」:借助合作伙伴在国际上的开发和商业化基础,快速将产品推向全球。此时药物在海外的临床试验、上市可能都没开始,甚至研究本身并没有完成,药企带着整条目前的药物线与跨国大药企合作。

据 Insight 数据库显示,新药 License out 交易事件数量在 2020 年激增,且此后交易数量一直居高、总额大幅攀升;2024 年一开年火爆延续,第一季度已有 14 项新药交易(授权/许可),总额达 77.32 亿美元 [2]。

而且短时间内,这一趋势看上去难有变化。

通常如果产品患者集中、管线丰富,就有必要自建团队,反之则多寻求国外大药企合作进行商业化开发——根基尚浅之时,借船未必不如造船。

但要借人的船,就意味着要「投其所好」。

譬如为什么出海最成功的不是当时国内管线最丰富的 PD-1,而是后来者 ADC?2030 年之前,海外药企的多款重磅产品即将专利过期,市场在寻求下一个「金蛋」时,受到辉瑞收购 Seagen 的刺激,加之已上市 ADC 增长预期很高,大药企都想布局 ADC。

而此时,中国拥有世界上近 40% 的 ADC 在研管线,踩中了海外市场需求旺盛的节奏。

但这种模式下,扎堆和内卷很难避免。

类比过去 10 年为了省时省力的「快速跟随」创新策略,无论是 PD-1 还是 GLP-1 领域动辄数十上百个产品在研,最终难免走向中国药企绝对不想看到的局面——价格战。

卷到极致,如之奈何

大家都不想卷,但这世界上毕竟没有那么多荒地可以开拓,当前阶段大多数中国药企在世界舞台根基尚浅,也确实需要借大药企之船。

同时,创新药领域很特殊,通常并不会出现大家形成价格联盟,共同享受红利的模式。一种药上有超过 2 个竞争者,就会产生激烈的价格战。越是后发者,越是需要让利来换市场份额,最终拉着原研药,一起跳楼价。

原研专利到期后生物类似药的竞争也是如此。GLP-1 领域,司美格鲁肽专利将在 2026 年到期;PD-1 领域,药王 K 药到 2028 年专利过期——起跑线上的原研竞品,早已挤得堪比早高峰的广州 3 号线。

因此,当不可避免成为海外市场本土药品、药企的竞品,作为外来的和尚,总得有点独特的经:

首先,短期发展重视差异化——即便没有开拓新的领域,至少应针对临床需求,在细分领域做有稀缺性的药品。

第二,长期发展还是得把海外也变成自己的主场。License-out 最终能走到上市并获得规模化收益的案例并不多。若甘当跨国大药企研发打工人,当国际市场需求与国内的产出不再匹配,低潮必然到来。

等人来买的时代终将过去,更有主动权的出海模式并非遥不可及。作为我国首款出海新药,泽布替尼不失为一个好样本。

泽布替尼在 FDA 成功获批前,先取得了突破性疗法认定。

该药在加拿大申请了全球 Ⅲ 期头对头临床研究,证明其与伊布替尼相比,在患者中产生了更高的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并在耐受性与安全性上更具优势,成为 Best in Class。

2023 年 12 月,泽布替尼在美国的说明书又一次更新,2024 年 3 月再获批新适应症,目前,泽布替尼是适应症最广泛的 BTK 抑制剂,作为关键业务给企业带来的收入也不断攀高。

有目共睹,想成为跨国大药企那样的远洋巨轮,离不开两点:

1)好船——积累销售规模和市场经验,最终需要自己的全球商业布局。

2)好货——货可以是自己产的,也可以是买来的,从「埋头研发」到「研发+并购」,拥有足够强大的管线支撑。

中国创新药经历过初期的泡沫、混乱的套利,也还受着 IPO 收紧的影响,出海,是当下综合各种因素之后的重要路径。

摆脱单纯的 License-out,有好船,有好货,有自己规划的航线,中国创新药,或许也能真正驾驭这无垠汪洋。

(来源:丁香园)

02

Biotech长跑将分胜负

如今,成立10年-15年左右的港股18A biotech正在穿越周期的关键阶段,跑得快的企业已经在盈亏平衡的路上踩下加速的油门。

以创新药领头羊百济神州为例,据其发布的2024年半年报,2024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为16.81亿美元(同比增长61%),而归母净亏损大幅缩小为28.77亿元(同比收窄44.87%),加速上岸之路。

港股18A biotech中的一部分,或许真的能如愿转型成为pharma。如果格局放大,这也是我国创新药行业质的飞跃,背后折射的是一代研发人孜孜不倦在一个领域深耕十余年的热情与毅力。

百济神州:

上岸仅一步之遥

创新药行业风向标,首先看百济神州。作为目前市值独一档的中国创新药企业,它的盈亏平衡预期牵动着整个行业从业者的心。

百济神州交出的这份半年报,满足了行业内绝大多数相关人士的期待。对于百济神州的模式,虽然它与信达以创新药一哥和二哥互称,但二者的商业化模式还是有所区别。在商业化上,信达生物的产品上市速度远远大于百济神州,主打一个量变引起质变。而百济神州则主要以两款产品:专注血液疾病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以及PD-1替雷利珠单抗来贡献销售额,营收的不断增加来源于二者适应症的不断拓展。

从半年报可以看出,两项核心产品的商业化还在继续铺开市场。以泽布替尼为例,目前泽布替尼覆盖了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从后线治疗到前线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切面。而百济明显还不“满足”,今年二季度,它的适应症还在继续拓展:今年5月13日,泽布替尼获得NMPA批准,用于联合奥妥珠单抗治疗二线以上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FL)成人患者。而该适应症在美国FDA的获批,是在今年的一季度。

另一层加成是出海。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美国的销量非常可观,今年第二季度泽布替尼在美国的销售额为4.7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4%。而在欧洲总量更少的情况下,放量则更为可观:其2024年第二季度在欧洲的销售额为8100万美元,同比增长209%。

泽布替尼主打出海有适应症自身的原因,CLL和SLL的发病情况对于在东亚和在欧美有显著的差异。对于美国来说,二者的发病率达到了每十万人中6人发病,每年新发患者达到了两万人。而根据我国的流行病学统计,我国CLL发病率为0.54/100000,即每年新增患者约7500人。

可以说,从诞生之初泽布替尼就是为了切海外的蛋糕而打造,美国昂贵的药价则给了该药赋予更大的想象空间。目前泽布替尼在美国的价格是15000美元每瓶(120粒),以7.16左右的汇率估算,这个数字换算成人民币约107400元,在欧洲目前的数字大约是每瓶7000-8000欧元左右,以7500欧计算,目前售价大约为58700元。而在中国,每瓶的价格是5440元(64粒),换算成120粒的价格是10200元,国内定价与美国差距十倍左右。

目前泽布替尼占百济神州的总营收2/3以上,随着FL适应症的获批,百济神州将会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此适应症在中国与欧美的市场规模亦有差异。在中国占NHL大类中的8%-23%,而在欧美这个数字达到了20%-30%。在蛋糕更大的市场卖出更高的价格,第二增长曲线将在年底交出第一份答卷。

而百济神州的盈亏平衡,据相关预测,将在2024年四季度或2025年一季度实现。如果根据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其已经实现了扭亏为盈,经调整经营利润为4800万美元。

算保守一些,在今年下半年,百济神州扭亏为盈,已经是大部分从业人士心中的共识。不过,关于扭亏为盈这件事情,笔者认为还是以全年的尺度去看,实际意义更大,季度上的盈利或许会在下个季度亏回来。再鼎医药,便是不同季度亏损幅度不同的典型。

再鼎医药:

被深深误解的半年报

几家欢喜几家愁。也有biotech在半年报发出后,经历了股价的反转再反转,再鼎医药便是典型例子。

再鼎医药半年报刚刚发出之时,投资者认为大体符合增长的期待值,得到迅猛拉升,却在北京时间晚上的美股市场遭遇了滑铁卢,股价经历短暂拉升后下跌,第二天港股大盘随之下跌。难道再鼎医药的半年报确实不符合预期吗?

事实上,大部分投资者抛售的原因是再鼎医药环比一季度来看,二季度的亏损在扩大,使得盈亏平衡的预期兑现更加困难。但是,利润与亏损之间,真的适合以环比的角度去分析吗?

再鼎医药从2022年开始,每年的Q1和Q2的亏损程度就有非常大的差别,在2023年Q1,再鼎医药仅亏损4900万美元,而Q2亏损了1.21亿美元;2024年类似,其Q1亏损5300万美元,Q2亏损了8000万美元,事实上,同比来看Q2的亏损处于一个加速缩窄的状态,这应该是一个乐观信号。

但是从营收来看,2024年的营收季度环比并不差,2024年Q1其营收为8700万美元,2024年Q2已经突破九位数,达到了1.01亿美元。环比增长了16.1%,并不能说是一个悲观的数字。

为什么营收环比增长,而净利润在下跌呢?秘密藏在成本端中。

2024年Q2的研发开支达到了6160万美元,销售费用等达到了7970万美元。而2024年Q1其研发开支仅为5460万美元,销售费用等为6920万美元。研发费用季度间的差距达到了700万美元,这主要源于里程碑付款的触发。Q2季度,其由于商业化放量,BD管线需要支付的里程碑费用较Q1有所增加,而销售费用的增加意味着其第二增长曲线艾加莫德在新适应症的放量。一个季度销售费用的增加,很可能不会在同一个季度的业绩中直接体现,业绩的增长具有滞后性。

如果说对这个销售费用的增加有什么疑惑的话,那么应该把目光集中在艾加莫德的预期上,今年二季度,其销售达到了2320万美元,一季度的营收为1320万美元,正好增长了1000万美元。事实上,近日艾加莫德的全年销售预期被公司调高,全年销售指引已经超过8千万美元。

这自然是靠之后继续在适应症上的拓展去实现。一方面,6月份艾加莫德获批了皮下注射的剂型,这比静脉注射更为便捷。另一方面,CIDP(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已经纳入优先审评,乐观预测将于今年8-9月上市,而今年第四季度会成为该适应症商业化的首个季度。CIDP适应症目前中国市场发病率大约是重症肌无力的三分之一,但是它在CIDP上用药量是肌无力的两倍以上,大约能做到肌无力适应症的2/3到同等的销售空间。

艾加莫德适应症的拓展,主要会体现在明年规模更大的放量上,体现在实现盈亏平衡的这一年。

对于再鼎医药半年报业绩的分析,笔者认为股价的超跌是投资者过于急切的心情导致情绪上的超跌。事实上,对于目前再鼎而言,2025年的盈亏平衡目标并不是一件悲观的事情。

Biotech们加速上岸之路

Biotech——biopharma——pharma,创新药企的“三步走”战略是行业内关于创新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共识,从biotech的几条关键管线走到biopharma的丰富多样管线布局和初步的几款商业化产品去实现自我造血,再通过成功的商业化,实现企业的大规模盈利与收购其他药企,做到国内甚至国际药企排行榜榜上有名,用更加丰富的商业化创新药去惠及更多、更广泛的患者,成为pharma,这是业内大部分创新药企业的目标。

而现在,部分企业在加速踩油门的过程中,离上岸已经越来越近。

上文提到的百济神州便是典例,2024年很可能成为首个盈亏平衡的年度。其2023年的净亏损已经从20亿美元缩窄到了8亿美元,以现在百济神州的放量增长速度,今年补上这8-10亿美元的缺口是完全可预期的。

而二哥信达生物也不甘居于人后,在加速缩窄亏损这件事上,二哥和大哥一样认真。

和百济神州主要依靠美国市场实现营收火箭式飙升不同,信达生物的各类抗肿瘤药主要在国内开拓市场空间,通过医保谈判实现快速放量。其年报营收增长也显得中规中矩,其2021年和2022年的营收都在40-45亿人民币之间,在2023年实现了二次突破,达到了62亿人民币。而2024年上半年,这个增长也非常喜人,上半年产品收入达到了37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60%。度过2022年的平台期之后,这两年的强势增长使得其亏损大幅度缩窄,2023年,其净亏损已经从原来的20多亿元缩窄至10亿元。目前大家都在等2024年完整的半年报,期待其在两年内达到年度的盈亏平衡。

也有biotech以别样的形式实现了扭亏为盈,和铂医药便是典型。

与主流的依靠大单品商业化转型为biopharma的路子不同,和铂选择转型为CXO和biotech的中间型企业。通过批量BD自身的研发管线来实现扭亏为盈,自身造血养活自己。它的扭亏为盈已经在2023年成为现实,净利润两千多万美元,实现了惊险上岸。

或许这条路对于biotech来说不是那么主流,但也是一条能够让企业实现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不是每株植物都会开出相同的花,但他们只要愿意不停吸收阳光雨露,就会持续不断地生长,以它们自己独特的模样。

结语:对于这些港股biotech而言,上岸远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们将带领中国药企进入下一个时代,一个中美共同引领创新药研发潮流的新时代!

(来源:药智网)

03

MNC巨头们在围攻一个“光明顶”

这个“光明顶”恰恰是血友病领域,作为近20年来FDA批准的首个用于治疗A型血友病的创新药,罗氏艾美赛珠单抗Hemlibra自2018年上市以来保持了强劲的增长表现,2023年销售峰值继续攀爬达到45.95亿美元。

Hemlibra的稳健表现也仅仅是血友病治疗药物庞大市场的冰山一角,Hemlibra作为人凝血因子VIII的替代疗法,凝血因子VIII产品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人凝血因子VIII市场规模约665亿元(折合约93亿美元)。

罗氏Hemlibra通过一周一次皮下注射的便捷性,迅速在血友病A治疗领域站稳脚跟,这也引发了其他MNC巨头的觊觎。

8月13日,辉瑞治疗血友病的TFPI抗体国内递交上市申请(去年12月已在欧美递交上市申请),与公司的B型血友病基因疗法Beqvez、已经在关键临床取得积极结果的A型血友病基因疗法PF-07055480构成了强劲的产品管线组合,未来将对市场发起猛烈冲击。

觊觎的同样还有诺和诺德,早在2019年其长效重组凝血因子Ⅷ注射用培妥罗凝血素α已经在美国获批上市(近日又在国内获批,每4天一次注射);诺和诺德更大的杀招在后头,其一款针对FIXa和FX的双抗mim8被认为最有望冲击Hemlibra地位的重磅炸弹,预计将在2024年内申报上市;另外,公司TFPI单抗已在加拿大和日本获批上市,不过该产品因需补充信息暂被FDA拒之门外。

血友病这一市场,到底有何魅力?我们拨开迷雾。

血友病市场

血友病是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血友病A是因为凝血因子VIII缺乏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B型血友病则是因为FⅨ缺乏。以血友病A为例,其占到血友病患者的八成以上,如若反复出血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或假肿瘤形成,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目前,替代治疗是血友病A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定期输注外源性的凝血因子补充来减少出血时的不良预后,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VIII因子药物。

由于血友病是基因导致的遗传性疾病,所以患者需要终身注射凝血因子(治标不治本),血友病患者至少需要每周注射一到两次凝血因子,以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这也催生了庞大的血友病用药市场。

据贝哲斯咨询数据预测:2028年全球血友病治疗药物市场规模将达1102.25亿元,2023-2028年CARG为8.62%。

据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中国血友病用药市场预计2023年将达到55.2亿元人民币,2030年将达到141亿元人民币,期间年化增长率为22.5%。

这一庞大而快速增长的药物市场,固然催生出了如罗氏的重组人源化IgG4双抗艾美赛珠单抗这样的重磅药物,但目前短效重组VIII因子仍然是可及性高、性价比高的选择,仍需更具可及性和疗效优异的产品来洗牌市场。

在美国,长效八因子年治疗费用约15万美元(按中剂量测算)、艾美赛珠单抗年治疗费用超过50万美元,基因疗法Roctavian更是定价290万美元一针;视角回到国内,艾美赛珠单抗未经医保价格同样高昂,反倒是长效重组八因子更具备性价比优势。

罗氏双抗迎来强大挑战

罗氏的Hemlibra能取得如此大的优势和战果,除了它占据了A型血友病创新药物的先发优势外,还有解决了诸多未满足需求:

1)注射凝血因子VIII预防至少每周注射3-4次(长效凝血因子1-2次),均需要静脉注射;Hemlibra只需要每周注射一次,并且是皮下注射,大大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

2)对于伴有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的A型血友病患者来说(50-60%的血友病A患者在注射凝血因子VIII制品之后会产生凝血因子VIII的抑制物),通过凝血因子Ⅷ进行常规预防和止血治疗不再有效,旁路途径药物(BPA)和长时间大剂量使用凝血因子Ⅷ进行诱导免疫耐受(ITT)进行治疗,Hemlibra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

3)使用Hemlibra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年化出血事件(ABR)。HAVEN系列临床数据汇总显示:存在或不存在因子VIII抑制剂的所有年龄段A型血友病患者中,高比例患者接受Hemlibra治疗经历零治疗出血,维持中位时间83周;超过87%患者无关节出血(自发性或因受伤/创伤)、超过92%患者从第25周开始每个时间间隔内没有自发性出血。

Hemlibra在疗效层面已经做到较高水准,目前多数的替代竞品均从药物的半衰期入手,以图提升患者的依从性。

诺和诺德mim8是新一代的FIXa/FX双抗,被市场认为是Hemlibra上市以来最强的竞争对手之一。

从多个维度来看,mim8可能对比Hemlibra具有潜在优势的有两大方面:

1)mim8在每月注射一次的患者ABR或零出血率指标上可能优于Hemlibra;

2)在部分A型血友病患者群体中,mim8临床数据也展现出了潜在优于Hemlibra的潜力。比如先前接受过凝血因子VIII预防治疗的患者中,Mim8每周给药组中零治疗性出血的患者比例为66%,Hemlibra每周给药组的54%(HAVEN-3研究),每月给药时,Mim8和Hemlibra的这一比例分别为65%和56%;

辉瑞的产品组合同样具备一定竞争力。

TFPI抗体马塔西单抗(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的机制与FIXa/FX双抗完全不同,抑制TFPI来活化FVIIa和FX实现止血功能的恢复。在面对无法继续接受因子替代疗法的A型或者B型血友病患者中,仍能通过TFPI抗体注射来实现止血功能的恢复。

BASIS研究显示,在重度A型血友病和中度至重度B型血友病患者中,与按需静脉注射方案相比,该药物可将年化出血率降低92%;与凝血因子预防给药治疗相比,该药物可将年化出血率降低35%。

与Sangamo合作的A型血友病基因疗法更是备受关注,最新公布的三期AFFINE研究数据显示:患者在一次性静脉注射后,从第12周到至少第15个月,在年化出血率(ABR)方面相较于常规FVIII预防治疗显示非劣效性和优效性。从第12周到至少第15个月,平均总ABR较注射前降低了74%,从基线到中位数3年随访期间,平均总ABR降低了52%。

不过这种基因疗法并非一劳永逸,后续仍需新一轮补充注射。同时安全性也令人有所担忧,15名患者(20%)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SAE),其中10名患者(13.3%)的13起事件被认为与治疗相关。

从海外主流市场观点来看,分析师和投资者普遍还是对诺和诺德的mim8寄予厚望,认为其峰值能够给公司带来近30亿美元的年收入。

国内的机会

国内药物厂商的主战场仍然在替代治疗产品重组凝血因子VIII这个维度上,Biotech神州细胞因重组VIII因子SCT8000的大卖而实现扭亏为盈,这也鼓舞了许多研发血友病药物的药企,陆续有更多药企加入商业化战局(正大天晴、成都蓉生)。

国内对于FIXa/FX双抗的布局严重缺位,但罗氏的Hemlibra已在国内上市,诺和诺德mim8正在快速推进临床。

反倒是TFPI抗体和血友病基因疗法层面,国内有Biotech进行跟进布局。

7月24日,信念医药向NMPA提交BBM-H901注射液治疗B型血友病成年患者的NDA,是国内首个递交新药上市申请的针对遗传病的基因治疗药物。

BBM-H901采用静脉给药将人凝血因子IX基因导入B型血友病患者体内持续表达,提高并长期维持患者的凝血因子水平。其公布IIT研究的临床数据也十分惊艳,10例受试者在输注BBM-H901后,随访时间为3.0-4.5年,各时间点平均FIX活性>30%;10例中的9例受试者FIX持续稳定较高表达,未发生出血事件,年化出血率(ABR)为0,且完全停止了外源性FIX产品的替代治疗。同时,安全性良好,无严重不良事件、无血栓栓塞事件等安全性信号。

早在去年10月,信念医药就将中国商业化权益授予武田。

TFPI抗体领域,目前苏州康宁杰瑞的KN057和安源医药的AP017分别处于二期和一期临床阶段,是国内研发进度前二的TFPI抗体。

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康宁杰瑞并不在上市公司体内,而KN057大中华区权益早在去年9月被苏州康宁杰瑞授出给远大生命科学,远大生命科学将支付累计最高人民币5亿元的权益付款(包括首付款和里程碑款)。

从最新发布的KN057临床数据看,KN057大概率是辉瑞马塔西单抗的follow或者me better(半衰期在一周左右、皮下注射),数据展现了该分子对无论有无抑制物的A型血友病或B型血友病患者血浆中的作用趋势和有效作用浓度范围基本一致。

结语:越来越多血友病新型药物的攻擂,可能显著影响药物格局的变化和影响大药企的兴衰(Hemlibra过去常年占据罗氏第二大收入药物位置)。面对这样“不罕见的罕见病”,也期待国内出现更多像信念医药一样敢于做FIC或者BIC的Biotech。

(来源:瞪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