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区域外交政策--南亚诸国会被芬兰化?
蔡育岱 谭伟恩
外交政策经常有「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有时官员话语坚定,但身段柔软,有时却口蜜腹剑,笑里藏力。无论如何,了解国家的外交政策必须要听其言后观其行,严正的外交辞令或是会晤上的谦功有礼都不足以用来断定一国真正的意图。实践上,国家多半是有多少权力做多少事,决策者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深怕一个不慎断送了自己国家的利益。
以中国的区域外交为例,2013年10月中国的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总理李克强出访东南亚五国,宣扬中国的「睦邻外交」有助于建立和平稳定的区域环境。习近平并在印尼发表「携手建设中国-东协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时指出,中国希望与东协国家建立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创一条「海上丝绸之路」(maritime silk road),试图借此倡议紧密连结中国与东南亚国家。
不过,约莫同一时间,北京当局立场强硬地宣称自己在区域海域的各种权利,导致不少东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难以放下戒心。举例来说,2013年11月中国针对东中国海的防空识别区主张,深化了它与日本在钓鱼台列屿的紧张情势,而过去两年内中菲在南中国海持续的对峙或准军事性冲突,也显示中国对于南中国海争端水域的立场和企图有效控制此区域的野心。
依据学者Robert Kaplan的观察,南中国海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就宛若加勒比海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对于美国的重要性。这片水域连接着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贸易互动,如果中国可以成功在这个区域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就有很大的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区域的霸权。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中国的区域外交必须要以两手策略来操作,一方面透过「睦邻外交」减少区域国家对其涉足东亚事务的掣肘,一方面在实质上将东南亚国家尽可能地芬兰化(Finlandization),即以其日益强大的经济力量让东南亚各国政府在与中国互动时面对类似过去沙皇俄国向北欧诸国所施加的政治压力。简言之,两手策略的真正战略价值是,形式上维持东南国家的面子,但台面下这些国家依循由北京主导的区域秩序。
▼解放军可能要建造081型两栖攻击舰,上面可载运直升机。 (图/翻拍自大陆网站)
有论者认为中国的区域外交政策存在明显的矛盾,它既要与邻国维持友好以稳定区域环境,又在领土纠纷上表现强硬,甚至是具有攻势的举措。如此难以调和的外交手腕不可能帮助中国成就主导区域事务的霸业。事实上这样的观察只说对了一半;中国的区域外交的确有其矛盾的本质,但这种矛盾是刻意设计出来的两手策略技巧。表面看似难以并存的合作与冲突,其实是可以被有效管理,甚至是调和。
中国亮眼的经济表现,还有广大的国内市场,让许多国家无法不与中国往来;更精确地说是许多国家的产业迫不急待地转投资和设法进军中国市场。各国对于中国经济上的依赖成为北京当局在外交上的筹码;换句话说,领土争端不见得要用军事力量来解决,经济制裁已经成为中国遂行其国家利益的一个有效方法。
至于中国开始采取强硬立场的作为,只是在传递自己有能力面对最坏剧本的讯息给那些具有干涉能力的西方国家或其盟友,借以吓阻这些国家切勿轻举妄动,其外交上的警示用意大于实际动武之意图。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学副教授;谭伟恩,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