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市低迷地方政府另尋財源 情況堪憂

中国房地产陷入危机,严重打击以出让土地作为主要财源的地方政府。美媒报导,这些财政吃紧的地方政府正寻求其他财源,诸如增收罚款及租售公有资产,甚至成立「砸锅卖铁」小组筹资,情况令人担忧,这对步履蹒跚的中国经济是个坏兆头。

华尔街日报报导,中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国今年1至7月全国税收年减5.4%,反映经济持续低迷和减税措施的双重影响;另一方面,同期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年减逾20%。

相形之下,今年1至7月中国非税收入(包括国有资产出售收入、罚款及没收收入)反而年增12%,其中大部分流入地方政府。至于2023年全年的非税收入则年减3.7%。

野村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非税收入持续保持两位数成长,代表资金短缺的地方政府,可能已寻求提高罚款,以因应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下降。报告并引用中国官方数据计算得出,中国7月份非税收入年增率达近15%,延续了6月份的两位数增幅。

尽管非税收入暂时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但经济学家警告,这种情形是不可持续的。而且,由于非税收入往往缺乏透明度,可能会进一步削弱本原已疲软的消费者信心和企业信心。

报导指出,问题在于,中国非税收入来源的数据很不完善,为各种猜测留下空间,尤其是近期一连串报导提到,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民众及企业的轻微违规行为,动辄处以高额罚款。

但报导提到,中国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并非完全来自罚款。银河证券经济学家表示,罚款收入通常仅占中国年度非税收入的9%至12%左右。而一些官员和经济学家表示,非税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地方政府正试图从持有的资产中获取更多资金。

自2023年夏季以来,中国各地城市一直在加大力度出售和招租公有资产,从闲置的建筑物、停车场到矿产储备,不一而足。

这一策略在沿海的江苏省等富裕地区尤其成功。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江苏省非税收入年增率约达30%,而上述的公有资产租售策略贡献了大部分增幅。

由于传统收入来源难以为继,新的收入来源又不确定,解决债务问题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的一大挑战。像是重庆市璧山区政府最近就成立「砸锅卖铁」工作专班,字面上,这是代表为偿债不惜一切代价处置资产,因此引发热议。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中央政府计划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把更大比例的消费税收入划给地方政府,且允许地方政府对更多项目征税。但分析人士表示,这些计划缺乏细节,且进展甚微。

高盛(Goldman Sachs)的研究报告指出,尽管市场对中国今年初的积极财政政策抱有很高期望,但中国财政状况面临的挑战,似乎比往年更加严峻和持久。而中国黯淡的经济形势,令局面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