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董事长白涛:公司已形成全养老产品体系,可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群体养老保险需求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郑嘉意 北京报道

3月5日,提交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在2024年工作任务中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其中,共有13处谈及养老话题,方向广泛多元。

民政部发布的《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8亿,占总人口的19.8%,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1亿,占总人口的14.9%。此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养老金融已作为未来需要被做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被重点提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白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人寿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上把握先机,已形成包括年金、终身寿险、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金、商业专属养老产品等在内的全养老产品体系,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群体养老保险需求。

养老生态建设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经营复杂等特点,需要长期稳健的资金投入、跨周期的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专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来支撑,而保险在构建“抵御长寿风险、积累养老财富、建设服务生态”方面有难以替代的价值,与养老康养产业的属性高度契合。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3年末,中国人寿积累养老险准备金约1.8万亿元,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累计出单超10万件,商业养老金存量规模达79亿元,在13个城市启动14个养老项目,建成和在建养老床位7700多张。

个人养老金产品累计出单已近12万件

政府工作报告在2024年工作任务中提及,将在全国范围推广个人养老金制度。虽具体时间仍未公布,但记者注意到,这是试点运行一年多后,官方首次明确个人养老金制度将在全国范围推广。

此前,1月24日,人社部也曾在2023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平稳有序,先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将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

记者查询中国银保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现,保险方面,目前有21家保险公司推出的40款个人养老金产品在售,主要包括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两全保险、年金保险、万能险、分红险等。

白涛对记者表示,在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方面,中国人寿作为首批参与试点机构,发挥网点和销售队伍优势,在多地实现首单出单,并在产品设计上突出保险特色,不仅注重账户稳健增值,还为客户提供意外、身故及伤残等风险保障,目前已累计出单近12万件,位居行业领先。

白涛同时表示,截至目前,中国人寿具有较强养老属性的年金保险积累准备金约1.8万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在个人养老金可购买产品中,保险产品其产品期限长、保险公司可以运用的资金期限久,产品收益与市场中的其他产品对比,相对较高。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方面,已披露2023年结算利率的16款产品稳健型账户结算利率均值为3.54%,进取型账户结算利率均值为3.73%。

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过程中,产品扩容之外的平台搭建、服务优化、政策支持、投资者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例如,中国人寿APP“中国人寿寿险”已在首页设置“个人养老金”专区,直接对接其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国寿鑫享宝专属商业养老保险”。

同时,记者了解到,中国人寿寿险APP已通过工信部无障碍及适老化评测,成为国内保险业首个获得认证的移动应用。其“尊老模式”提供多个版本切换途径,均设置在显眼位置便于老年客户操作。电话服务设置老年专线,提供“长者一键接入人工”服务。

全国落地个人养老金制度之外,政府工作报告在2024年工作任务中亦提出,将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此前,中国人寿已召开养老金融推进会,围绕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研讨中国人寿集团养老金融发展的总体定位以及各成员单位养老金融业务的定位、目标和重点任务,并对当前重点工作做出安排。

白涛指出,当下是打造新业务增长极的重大战略机遇。中国人寿应聚焦主责主业,发挥专业优势,助力解决养老“钱”不够和养老“服务”不足问题。前者是中国人寿的主责主业,后者是如何发挥主业优势整合养老健康产业资源,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

白涛表示,中国人寿发展养老金融,是从主责主业出发,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供好的金融产品,助力解决养老资金缺口、风险保障不足的问题。下一步,中国人寿将在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养老资产管理服务供给、养老产业金融供给等方面全面发力。

记者了解到,当下,中国人寿与30多家地方政府、6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具体措施上包括,构建以“城心”机构养老为主,现有城郊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为辅的“保险+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目前,中国人寿的健康养老生态工程正深化落地实施,已启动布局的养老项目有14个,覆盖13个城市。预计到“十四五”末,该公司计划在全国约30个城市形成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还需大力支持数字金融发展

养老之外,数字金融亦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之中。

当前,数字金融发展成效显著,随着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日益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数字金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大国竞争、抢占战略主动权的重大举措。

白涛指出,在实践中,数字金融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是适应数字金融发展的法律体系有待完善。白涛指出,在促进数据共享流通与合法利用方面缺乏明确规定,数据要素价值还未充分释放。

二是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白涛指出,目前人口、健康、医疗、交通、环境等不同领域数据尚未有效贯通,算力资源使用效率还不高,大量的算法开发力量未能有效利用。

三是数字金融监管亟待升级。白涛表示,更加多样化的数字金融形式导致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更强,对数字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数字金融是个生态系统,迫切需要政府、监管以及社会各界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对此,白涛提出四点针对性建议。

一是坚持立法修法先行。白涛建议,建立健全公共数据集中开放共享等法律法规,明确数据合规流转实施细则,兼顾安全性与流通性,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进行产品服务创新,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促进数字金融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二是加快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白涛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构建联通医疗、农业、林业、气象等行业的公共大数据平台,建立安全权威的算力资源供给能力和供给体系,加强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基础平台的统筹及利用,提供通用性、基础性智能服务的大模型,避免资源浪费以及潜在风险。

三是加强数字金融监管。白涛建议,完善数字金融监管体系与监督评估机制,加快研发基于数字技术的监管工具和监管平台,对大模型算法、应用场景等加强监控和防范,确保数字金融发展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四是加快建设数字金融人才队伍。白涛建议,紧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完善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数字技术与金融的交叉学科,着力培养数字金融复合型人才。持续健全金融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金融从业人员及时掌握数字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