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韩国瑜对决辣台妹不能含糊
蓝、绿两大党初选结束后,政坛最大震撼弹莫过于柯文哲宣布组建「台湾民众党」。作为第三势力的代表政治人物,柯组党的传闻不绝于耳,但一直只闻雷声不见闪电。就台湾政治生态及选举制度,再风光的政治人物,若没有政党奥援,仍难成大事,柯文哲终于踏出第一步。
不过,柯文哲是鲜明的「个人品牌」,组党是从「个人品牌」晋升为「组织品牌」,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游戏规则,如何从单打独斗转型升级打组织战,将是柯P的挑战。
2016和2018年两次选举,同样以第三势力自居的时代力量曾有不少斩获,但政治路线不清,被讥为「小绿」的问题始终如幽灵般缠绕着时力,局限了时力的成长与茁壮。今年在大选前夕,内有林昶佐退党和黄国昌离心离德,外受柯文哲磁吸,党主席邱显智又高喊无条件支持蔡英文连任,时力走向泡沫化是必然结果。
回顾过去20年的政治发展,从新党到台联、亲民党、时代力量,都曾风起云涌成为重要第三势力,却都迅速泡沫化,这不是宿命,而是政党游戏规则使然。柯文哲自称「蓝绿之外」的第三势力,「蓝绿之外」或许是柯文哲成功的个人品牌定位,但政党成立后就必须面对全新的游戏规则,柯文哲能躲开「第三势力魔咒」吗?
依据政大选研中心今年7月公布的民众政党偏好分布,过去两年中间选民稳定成长,已超过认同蓝绿两党的总数,但6月出现骤降。有论者认为,这代表民进党操作「蓝绿对决」策略成功,2020将是统独意识的决战。这样的情势也让蓝营出现政治噤声、柯营政治模糊、小党自甘成为民进党附庸组织的现象。
不过从长期来看,自两党政治结构稳固后,中间选民呈现「总统大选年下降、地方选举年上升」的规律。以总统大选来说,2007年至2008年陈水扁第2任期,中间选民从42.9%下降到38.3%;2011年马英九第1任期达到历史低峰,仅30.4%;2015年相较2014年,亦从45%减少到41.2%。
反之,总统大选结束后,中间选民比重就会开始增加。2008年后隔一年,中间选民就增加5%;2011年仅有30.4%的中间选民,此后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45%高峰;2016年选后的2017年和2018年,更出现20年来首见中间选民超越国、民两党总和的现象。从长期趋势而言,在2020总统大选前出现中间选民降、蓝绿总和增加并不算特殊。
总统大选期间中间选民降低,主要出在政党的选战策略操作,一旦总统大选结束,人为操作因素不复存在,中间选民比例就会开始上升。从整体宏观来看,中间选民从2013年开始比重都超过4成,甚至在2017年和2018年逼近5成,对比于过去20年最多4成出头,多数在3成多盘旋的情况,中间选民比例确实逐渐成长。
台湾多数的民意并不属于蓝绿两大党,中间选民才是台湾最大党,事实明显。仅具少数民意的民进党却透过「辣台派」绑架多数选民,扭曲民意。这不仅分裂了台湾社会,也造成两岸的动荡不安。如今连对基层民生经济最有直接助益的陆客,都在蔡政府的政治谋算下,使得陆方暂停自由行和缩减团客配额,显示民进党的两岸路线已然危及庶民过好日子的权利。
有远见和责任感的政党与政治人物应该展现自信,毋须畏惧民进党炒短线的「辣台妹」操作,中间选民才是台湾最大党,基层庶民才是台湾的主人,不必怕与绿营在两岸政策与论述上对决。若如同过去般挨打不还手,不说清楚自身的主张、理由与愿景,自然就会给绿营有人为操作的空间,把选战带到不利风向。
2018年的九合一选举,没有政绩的民进党打主权牌,当时「韩流」敢于挺身而出与之对抗,才让蔡英文铩羽而归,证明台湾民意并不仇中、反中,愿意支持两岸关系深化发展。
蓝营更须切记,不能重蹈马政府时期只有大企业独享大陆惠台红利,基层百姓苦哈哈的覆辙,否则只会让认同两岸关系但厌恶贫富差距的基层庶民,被迫倒向民进党。
距离2020大选还有半年,国民党不能走回温良恭俭让的老路,要拨乱反正与民进党缠斗到底,直球对决打败民进党的恨与锁国,等胜选后再用爱与包容让全民,包括绿营支持者在内,共享两岸红利,改善庶民生活,才能长期化解绿营的反中情结。韩国瑜须拾回去年赢得九合一选举时的勇气,坚定两岸关系大是大非立场,绝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