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行转型求生 开食补店留客
桃园龙潭中药行第3代曾子和有贩卖中药的许可执照,力拚转型,他也开食补店,贩卖何首乌、鱼腥草等鸡汤。(赖佑维摄)
桃园龙潭中药行第3代曾子和一家从爷爷开始经营中药行,至今约70年。曾子和说,现在单纯卖中药难以生存,他以手摇饮店为主业,在旁开食补鸡汤店,专卖鱼腥草、何首乌等鸡汤,希望透过转型,让中药延续在民众生活。
曾子和有贩卖中药的执照,也认为中药行很难靠传统模式继续经营。他说,法规限制下,中药行难以营业,像过去头痛、火气大等身体不适,中药行可以抓药,现在只能就既有汤头如《本草纲目》记载的药方去调配,较难对症下药。
他说,中药行过去会依个人体质「加减方」,如月经来容易腰酸,会以四物汤加杜仲,但现在就不行。甚至大家认为中药行的胡椒粒较「纯」,会到中药行买胡椒粒请店家磨成粉,现行法规下也不行,相当可惜。
因认为中药行需转型,加上现代人较忙,没时间熬煮补汤,曾子和在自家手摇饮店旁开鸡汤食补店,希望凭自己中药行背景、食材较好,取得客人信赖。
曾子和说,新冠疫情过后有点微妙变化,例如清冠一号发挥效果,许多人开始对中药有信心。但大环境仍不佳,加上时代不断演变,他孩提时看爷爷将中药「九蒸九晒」使其发挥药性,或拿中药切片的画面,如今再难见到。
「上周迪化街才又收掉一家…。」1950年就开在迪化街的重庆堂,第3代接班人章圣扬仅40多岁,从祖父、父亲手中接下药行,至今已20年,辨别药材的经验很老到,因具进口药商背景,承接药行才有了底气。
他说,炮制药品过程繁琐,又是烟、又是臭,加上前途不可测,同条街上的药行第2、第3代,早就不愿接手而出国、转行,加上生活文化转变,年轻族群没有煮药的生活习惯和场地,如今药行只剩老客户,即将进入冬天保养、食补的旺季,多见50、60多岁的客人。他直言,自己对中药很有热情才能坚持下去,但国家应有更多政策支持,中药行文化才能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