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千里「压咸补淡」保供水成历史 三道防线迎考验

珠三角千里压咸补淡保供水成历史,三道防线迎考验。(大陆央视)

珠三角千里压咸补淡保供水成历史,三道防线迎考验。(大陆央视)

珠三角千里压咸补淡保供水成历史,三道防线迎考验。(大陆央视)

珠三角千里压咸补淡保供水成历史,三道防线迎考验。图为新丰水库。(大陆央视)

珠三角千里压咸补淡保供水成历史,三道防线迎考验。(大陆央视)

大陆央视报导,随万宜台风来袭和天文大潮等因素共同影响,广东东部沿海多地18至19日出现海水倒灌,街道一片汪洋,幸未影响城市取水。珠江三角洲是粤港澳大湾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腹地,但因地理位置特殊,每到秋冬枯水期,海水经常倒灌,严重威胁饮水安全。为保障淡水供应,多年来积极努力把影响降到最低。

珠江三角洲城市供水水源以河道取水为主。每年枯水期,上游河道来水量减少,就出现海水倒灌、形成咸潮现象,当海水自珠江入海口上溯到城市取水口,水含氯量超标,便无法取用淡水。珠海、澳门周边城市首当其冲,尤其澳门三面环海,95%以上淡水靠珠海供给,受海水咸潮影响较大。

20年前,珠江三角洲一次海水倒灌导致严重咸潮。中山、珠海等地连续20天抽不到淡水,严重威胁澳门供水。

针对「守着珠江没水喝」困境,大陆水利部门作法是紧急调度上游水库,向下游放淡水,压制海水咸潮,被称为「压咸补淡」。但早年可用来调水的工程少之又少,只能求助远在1300多公里外的贵州天生桥一级水电站,满足调水需求。千里应急调水,困难可想而知。

2005年春节前夕,上游水库调度8.43亿立方淡水,历经10天抵达珠江口,有效压制咸潮,当年「千里调水压咸潮」堪称水利史上壮举,惟应急调度被动、协调难度大,很难持续。

如今珠三角应对咸潮,得益于一系列更有力工程建设。2014年11月,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工,弥补西江中游缺少调蓄能力水利枢纽的不利情况。作为最近的骨干工程,大藤峡在关键时刻可迅速反应调水,大大缩短「压咸补淡」时间。不只大藤峡,珠江中上游「压咸补淡」水库不断增建,龙滩、百色、光照等大型水利工程也陆续完成投入使用。

此外,加强珠海等城市取供水能力也至关重要。2021年珠江流域东江、韩江发生60年来最严重旱情,珠江河口咸潮活跃,珠江流域东江最大水库新丰江水库接近死水位,面临无水可调。

大陆水利部最终确定以当地水库抢抓时机蓄水、近地水库适时调水压咸、远地水库储备水源持续补水等「三道防线」保障供水。

以西江为例,「第一道防线」是珠海当地水库在可取水时抢抓时机灌满「水缸」;「第二道防线」大藤峡水利枢纽提高蓄水位,必要时「压咸补淡」;「第三道防线」由上游天生桥一级、龙滩等水库作为调水水源补水。最终「三道防线」最大程度达成「压咸补淡」。

最近,枯水期到来,咸潮又开始上溯,珠海平岗泵站已不能全天候取水。工作人员密切监测,一旦取水口水质达标,马上开机泵站抢水。

珠江「压咸补淡」应急水量调度实施以来,纳入调度范围的骨干水库兴利库容由2004年68亿立方米,增加到2024年255亿立方米。累计调水756亿立方米,形成供水、生态、发电、航运等多方共赢局面。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送去放心水、安全水,也为澳门长期稳定提供强有力水安全保障。

大陆水利部门预测,今冬明春珠江流域西江、北江天然来水较常年将偏少1~3成。针对今年可能出现咸潮,珠江委已提前部署,做好应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