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大量资料流淌不歇 考验资料管理效能
资料洪流管理不易,大量资料的存取及传输更是困难重重,全球仅有33%的企业资料获得运用,台湾的比率更低,只有30%。图/pixabay
企业资料量近年来以指数级飙速成长。Seagate Technology的Rethink Data报告中指出,今年台湾企业资料量的平均增幅预计为36%,全球更将达42%。不断增加的物联网(IoT)装置中,以摄影机为大宗,以及包括公共事业智慧电表和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在内的自动化机器对机器(M2M)通讯,都是推动资料量成长的主要因素。此增长趋势与智慧城市计划尤为息息相关,大幅推升了各地强化资料分析基础设施及智慧交通运输系统的需求。
IDC预测,2025年全球资料总量将达180ZB,远远超过2020年的64ZB。尽管这些资料蕴藏庞大的价值与可观的潜力,但在驾驭资料推动创新之前,企业必须先克服诸多挑战。确实,存取资料的过程容易让人觉得吃力不讨好,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全球仅有33%的企业资料获得运用——台湾的比率更低,只有30%。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资料洪流的管理不易,大量资料的存取及传输更是困难重重。
然而,若能成功跨越资料湖(data lake)的成本及复杂度障碍,企业便可坐拥价值日增的宝贵资产,彻底摆脱繁杂又烧钱的资料无底洞。
从资料汲取更多价值:不论在哪个产业,企业现在最须关注的两大问题为:如何在分散的世界里萃取出更高的资料价值?哪种储存策略有助于降低移动大量资料集的阻碍?
十年前,企业还在讨论该把资料放在公有云或私有云内。然而,现今的状况远比当年更形微妙纷杂。今日的资料会流经端点装置、边缘和云端系统,且资料移动的速度及资料量的迅猛涨势也不容忽视。根据Seagate Technology的《Mass Data on the Go》报告,当前的资料储存策略偏向多云和混合云的模式,此类模式有利于最佳化资料的储存位置,以及资料分布、存取和使用的方式。
有效的资料策略不可或缺:尽管世界各地的企业普遍已建立、或正擘划明确的数位转型策略和成熟的服务能力,但仍然面临同样的资料困境——网路容量的增速跟不上资料成长的幅度。《Mass Data on the Go》报告亦直言,除了网路频宽和容量的限制之外,有限的光纤网路存取、隐藏的储存成本、资料安全和相符性问题、储存容量限制,亦阻滞了资料的有效移动。
那么,哪一种储存策略才是解方?当前,在边缘产生的资料尤为活络,也就是说,十年前的「资料储存于本地端或云端」的二选一问题已过于简化。虽然目前仍有高达47%的企业采用集中式的云端储存架构,但这比例在短短两年后将下滑到22%。相反的,在这两年间,采用结合集中与边缘之混合式储存架构的企业比例则将从25%上升至47%。
企业资料的下一步:对企业来说,资料储存的下一步应会转向「储存即服务」(storage-as-a-service) 模式的方向前进,在不取代现有储存服务的情况下,适足地予以补强,相辅相成。云端储存即服务方案可提供世界级的物件储存(object storage) 平台,提供资料一个永久、经济实惠的存放之处,同时还能启用资料来支援各种应用程式的运作,并透过高速骨干网路瞬即流向边缘位置。
在资料中心的层级,高密度的自我修复高效储存系统则能简化大规模资料的储存管理,并减少边缘和资料中心环境的人为干预。借由进阶分散式自主保护技术(Advanced Distributed Autonomic Protection Technology;ADAPT)和自动硬碟机再生技术(Autonomous Drive Regeneration;ADR),下一代智慧储存方案还可达成自动化维护、资料保护、快速重建和电子废物减量,提供最高资料密度与安全性,且不会在控制器层级产生额外的负担。
企业资料的洪流滔滔,疲势未显,其影响遍及所有组织和企业。所幸,资料储存与管理工具已有长足进展。今日的企业不再受制于资料集的大小,而能灵活运用储存即服务、移动大量资料的硬体装置和自我修复储存系统等不同选项,将最适当的方案应用在最适合的资料集上,从而撷取出最高的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