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作为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流经天水、关中平原,至渭南市潼关汇入黄河。滋养了两岸大片黄土地,古代著名产粮区关中平原,就是靠着渭水,养育数千年前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天元十七年春三月,冰河解冻,万物复苏。师战率领三千虎贲,通过架设的木桥,踏上渭南的土地。
一年多以前,经过一番争斗,打退了原住氏族进攻,师战带队伍进占渭北的关中平原。这里东边是黄河南行转弯向东的拐角处,也是渭水入黄河的交汇口。
东边隔着黄河,中条山北麓,有著名的运城盐池,出产上好青盐。不过此时那里生活着一个强大的部落——黄帝姬姓部落联盟。
去年秋,在渭北洛河两岸定居后,种下的小麦、高粱、大豆、小米获得丰收。还没有收割完成,就有当地部族从西面和南面前来争夺。
没费什么力气,师战再次打退敌人进攻,俘虏一千多人。是年冬天洛水河畔的洛城落成,师战加强守备的同时,决定在渭河上架桥,挺进渭南。
主要原因就是俘虏交代,对方使用的铜制武器,原料都来源于南方秦岭,师战正愁青铜原料不足,渭河以北富产优质煤却缺少铜铁矿。
从缴获的敌方武器来看,当地部族还没有全部掌握青铜的冶炼。作为武器的铜矛或者软或者脆,很明显合金元素配比不对,到了他的手里,经过重新炼制,全部改造成适合的硬度适合的青铜武器。
只是这种靠缴获得来的铜还是太少,每次大战,仅仅弓箭箭头就消耗大量青铜。师战不是韩冰,他没有矿产方面知识,只知道发绿的矿石大概率能炼出铜,上哪找,不知道。
从东到西,从北到南,这些年行程上万里,真正好的铜矿他没找到过,只有少数伴生矿,提炼一些。部队中有士兵曾经在天狼国青铜冶炼作坊工作,知晓炼青铜方法,就这么逐渐补齐了损失。
这次听说了有铜矿在对面山里,师战挟大胜之威,直接出兵抢占资源。大部留守渭北,领着虎贲军一师三千人马到渭南扎营,令调遣俘虏千人开始筑城。
渭河南岸的南边就是秦岭山脉华山段,向西快马半天行程,就是西安,向东半天就是潼关,再向东一天,就是函谷关。出函谷关能够到达三门峡,进而进至洛阳地区。
函谷关曾经是历史上著名关隘,这里不知发生过多少战争,死了多少人。古人有诗曰:“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可见其险要。
后来因为黄河水位降低,人们不必通过函谷就可以进入关中,于是逐渐被废弃。不过这都是隋唐以后的事,师战所在的时代,函谷依旧是唯一通路。
而所谓关中,秦汉时期就是指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围成一个关中区域。
后世关中变成特指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主要原因就是败家人类的祸祸,很多地方林木萧疏,草原沙化,失去耕种生存条件。
现在这里还是林木茂盛,莺飞草长,各种动物繁多,人类刚刚站稳脚跟。农业还在起步阶段,青铜也刚刚进入人类视野。
其实潼关到函谷关之间是一条狭长山脚河岸地带,连通关中与中原。这个时代生活在中原地带的是姜姓的炎帝部落联盟,只是师战还没有跟他们打过交道。
占据渭南渭北,师战的主要对手就是姬姓的黄帝部落联盟。前面几次争斗,都是发生在与占据这片土地的妫氏和季氏部族之间。
妫氏占据黄河拐弯处两岸,盐池是他们的主要物产。中条山中还有铜矿,青铜器也是他们在冶炼,只是技术水平不高。
这两个氏族都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以小米为主粮,夹杂高粱和大豆。小麦已经出现并开始种植,因为不知道磨面,一直都是当做小米等一样煮食。因为粗粝难以下咽,通常都是奴隶的食物,或者喂养牛马羊的饲料。
因为看到师战占据土地之后,大面积种植小麦,所以视师战为低等蛮族,多次攻打失败后才发觉对手不简单。
黄帝联盟的主体部族是姬白为首姬姓部落,如今大本营建立在后世山西中部的太原地区。姬白部落出身于姜姓部落,在渭水上游发展壮大,之后逐渐侵犯东边的姜姓炎帝部落。
最后进占山西大部分地区,而炎帝部落一退再退,从山西退出,进入东部中原地带。这里有广大平原,水草丰茂,适合大规模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种植。
现在炎帝部落大本营建在济水南岸,后世济南一带,背靠华北唯一的高山——泰山。
师战占据渭南,修筑渭南城,斩断了西部姬姓部落与河北黄帝部落联盟的联系。管辖渭河平原的是姬姓季氏,首领叫季冰,驻扎在后世西安东临潼地区。
得到战败的消息,又得知师战带队过河筑城,想要赖着不走,季冰大怒,立即点齐兵马,带着五千多兵将,顺着渭水向师战渭南大营冲来。
临潼距离渭南只有三十多公里,季冰没有骑兵,步兵步行需要一整天。中间有大大小小四五条河流,出兵当晚,季冰将部队驻扎渭南城西南不足二十里的骊山山脚下的零河东岸。
师战那边早已收到消息,知道来犯人数,对于季冰,他通过俘虏了解到这是员猛将。每年都有很多秦岭中散居的流民部落,为了吃食跑出来偷抢,有时候组成几百人抢劫团伙,破坏力极大。
但在季冰守卫下,往往都是猖狂而来,灰溜溜逃跑。但是却没有多少人愿意投降,因为季冰比较残忍,凡是抓获的都会被砍头。自愿跑出来投诚的也要先挨顿毒打,投入奴隶人群,每天缺吃少喝,还要整日劳作,死亡率很高。
他手下的士兵都是部落族人,属于公民一级,居住在营地附近,每家都有各自土地,人口四五口到七八口不等。全都备着铜制长矛,和铜簇弓箭,忙时种地,有事就披挂上阵。打胜了抢到东西一半归自己,一半上交部落统领。都知道保家为民,所以战斗力还是比较强。
三千对五千,对方还是本土作战,这边渭南城并未建成,好在外围土坯木芯栅栏已经竖起来,在没有攻城器械的原始时代,师战不怕对手能攻进来。剩下就是怎么与对方周旋,找到机会重挫季冰。
对于这样战力比较强的对手,师战没敢狂妄到觉得可以全歼的程度。这里不是熟悉的东北山林地区,也没有可以依靠的坚城,粮食物资补给也没有那么充足。对方死伤能够及时补充,他这里可是死一个少一个,短时间无法补充。
不过这些在师战师大帅眼里都不算什么事,从那一年跨过黑龙江追击西北蛮族开始,师战经历太多艰难险阻,都一步步走过来,说是位面之子还是主角光环都行,反正这三四年遇到的对手,全部倒在他面前,要么投降,要么死亡,从无例外。
最危险其实就是三岔口遇袭那次,泰山刚刚带领部分军队,押解俘虏返回天狼城。师战率领其余部队以及被俘的黑风等首领,继续沿乌苏里江南下,试图探查小南山部落。
第三天凌晨突然遭到一伙儿蛮族偷袭,蛮族武士手中握着的同样是青铜长矛,射出的很多也是青铜箭头的箭矢。
这些人趁着天未明之际,偷偷靠近大营,射杀了外围警戒的狼兵,打开一个缺口,蜂拥冲了进来。好在靠近营寨的里层战狼发现不对,及时发出了警报,师战等人得到几分钟时间准备,带人上马一边阻挡,一边向后撤,重新组织被偷袭打懵了四散乱跑的天狼军兵将。
也是这些年天狼军太过顺利,没吃过亏,有些狂傲,刚刚一次大战又是大胜,所以心理上疏于戒备,险情突发一时间都忘了该干嘛。
牛角号吹起来,有士兵逐渐向着号响的地方靠拢,但紧急情况下,各营连全都跑散了,各吹各的号。对手也不傻,看看有人聚集,便向着人群冲,很快又被冲散。
蛮族的坐骑不是马,而是比马难驯的驼鹿。这家伙跟牛有一拼,没有马高,但比马沉,比马健壮,短时间冲锋跑起来不比马慢。
这些蛮族骑术不错,没有马鞍马镫,骑着光板驼鹿,不摇不晃,挥舞长矛不断杀死杀伤天狼兵战士。那雄性驼鹿也会摇动长长开叉的鹿角,把面前的士兵挑起甩开。战斗开始没到半小时,天狼军士兵死伤惨重,到处都能看到乱跑的战马,随处可见倒在地上尸体。
师战在近卫军于小豪等人的护卫下,上马后撤,随后登上不远处一个山坡,驻足回望,天还没有大亮,南边营地浓烟滚滚,厮杀声阵阵。
寒着脸的师战心下恼火,啥时候吃过这亏?一定得找回来!命令于小豪吹号,召集部众到他这里集合,想要反击必须先组织起起码三百人的部队,不然这么几十人冲过去,那就是肉包子打狗。
好不容易召集起来五百士兵,有的丢了兵器,有的丢了战马。不过好在都背着长弓和箭囊,不然这熊样师战能斩了他们。
没说的,人差不多了,开始反击。没武器的站前边,先放两轮箭,随后师战带头率骑兵冲锋。对手有备而来,己方已经被打散,在对方眼中这就是胜利在望。
师战就是算计到这一点,所以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打我个措手不及,我就还你一个猝不及防。让弓箭兵发射箭头绑着火把的火箭,营地那么多柴火引火之物,点起来,一方面照明,另一方面不信驼鹿不怕火!
蛮族正得意攻击顺利,突然黑暗中冲出一队人马,马队后边发射出一排排的火箭,不断超越马队,大面积点燃战场易燃的柴草。
驼鹿到底还是怕火,一见周围火光,就有些慌乱,蛮族士兵便难以控制。师战乘机旋风般杀进来,青铜长刀舞动,面前一颗蛮族头颅飞上半空。
当面一小伙儿敌人被击溃,旁边敌人反应过来,招呼人马向师战发动围攻。敌人渐渐包围过来,师战这三百多骑兵奋力抵抗,渐渐不支,对方人太多了。
就在关键时刻,对方后方和右侧阵势突然大乱,有骑兵从后方杀了进来,逐渐向着师战靠拢。蛮族后边队形也越来越乱,驼鹿疯了一样四处乱跑,上下甩动,就像被马蜂蛰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