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跋: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1)

柴静

我认识宏杰,是他写《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写朱元璋,将中国封建根源写得剥皮见骨,看得我心里悚然。

后来他说要写曾国藩,我曾经问他:“为什么要写这人?有多少人多少书都写过了呀。”

宏杰说:“我没想这么多,我只是对他感兴趣,想通过写来了解他。”

当时我正写顾准,对他这话觉得相当亲切。

两个人互相往来稿子,才发现彼此动笔的出发点很有相近处,顾与曾这两个人都是体制中人,都并非天才,受尽困厄,回到平实,都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痛苦转变。

老曾说,“其苟且者,知将来之必敝;其知当者,知将来之必因。所谓虽百世可知也”;而顾准说,“我信任人类的不断进步,我注目现世,不信有什么地上王国,对于未来的瞻望,必肇始于前,没有未来会出现的东西,而现在没有萌芽的。因此我注意经验的归纳,不信从经验方面无根据地对未来的预言”。

经验主义的特点就是虚而能受,不然就容易走上武断的道路,像顾准所说“就是坚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想法”。

曾国藩一生思想轨迹多变而复杂,有人讥笑他无一专长,但他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所以,他不讲过高之理,只以“实事求是”为宗旨。这其实是一个解缚的过程。解除思想上的威权主义,兼容并包,这样的思维方式,用老曾的话说“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用顾准的话说:“能够继承和吸收一切良好的东西,能够雄辩地批判一切不正确的东西。”

他俩思想的横剖面都通过日记与文章记录下来,可以看到这样的心灵里,没有飞跃,没有灵光乍现、立地顿悟,每一步都是困而求知,而勉而行,但坚韧之感,就像一把刀不假思索深深扎入直没刀柄。

这个路径意味着以中人之姿,人人可为。

道光三十年三月,老曾是礼部侍郎。四十岁了,还是一个愤怒青年,其时官场已经是熟透的昏黄,他声色俱厉地评论“诸老”——“恶其不黑不白,不痛不痒,假颟顸为浑厚,冒乡愿为中庸,一遇真伪交争之际,辄先倡为游言,导为邪论,以阴排善类,而自居老成持平之列。”

他连皇帝也骂,上书说咸丰本人对国事“不暇深求”,“徒尚文饰”,表面说言者无罪却“疏之万里之外”,或者“斥为乱道之流”。所以大臣们再不敢就人事、吏制发言,碰到什么事情,只有“相与袖手,一筹莫展”。

句句见血。

咸丰帝看完全文,当场大怒,“掷其折于地”,虽然被人劝住了,怕也是动过杀机。

三年后,曾国藩开始操办水师。还不到一个月,皇帝就催他“着即赶办船只炮位”,“自洞庭湖驶入大江,顺流东下,直赴安徽江面”。当时,湘军水师一切条件还不具备,老曾只能抗着不去。

咸丰憋了几年的火,这时一发而泄——“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时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之右者;及至临事,果能尽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张皇,岂不贻笑于天下?……言既出诸汝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朕看。”

这话说得挺狠,你不是天天骂这个骂那个,觉得你自己了不起比谁都强么?行,“办与朕看”。

都能听到词章后的冷笑。

我看宏杰写晚清的军营,瞠目结舌,可以枯烂到这样的程度,几年在军中待下来,老曾算是知道了,调兵,拨饷,察吏,选将,全靠应酬人情,完全不问情势危急,有谕旨也没用,“苟无人情,百求罔应”。

学会应酬交际,算是老曾的成年礼。

应酬周到,这四个字看上去庸常,但愤青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哪个血气方刚、黑白两分的人,能够低下身段,与自己痛恨的“软熟和同”之人把臂周旋?

复出之后他说:“志在平贼,尚不如前次之坚。至于应酬周到,有信必复,公牍必于本日办毕,则远胜于前次。”

可以想象“诸老”背后怎么捻着胡子冷笑:“小曾吃了亏,现在知道点轻重了”,胡林翼也说他再出之后,“渐趋圆熟之风,无复刚方之气”。

但这样的后果必有损失,老曾自己也承认:“仪文弥加检点,而真意反逊于前”,要把维持住表面和平,话话都说得要得体,但本来对事物的看法不免就要打折扣,自我的真质也必有损伤。

曾国藩深知自己已经在悬崖的边上,再进一步是深渊,但是退?后面是个大斜坡,出溜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不知不觉中,一日千里,可以迅速滑落成自己曾经最反对的人。

他自己也说,想找条中间道路,可哪有那么容易呢?

所以常看老曾在日记里自己折腾,“今夜醒后,心境不甚恬适,于爱憎恩怨,未能悉化,不如昨夜之清白坦荡远甚”。

这种心态,常被误解。

很多人以为他从此黄老之学,变成实用的犬儒主义,一个团团脸胁肩谗笑处处打揖的人。常看书店架子上大字写着“面厚心黑曾国藩”。

中国人到中年确实常成为道家信徒,曾国藩也一再说老子的话“柔弱胜刚强”,但是什么是柔弱,什么是刚强,对这一点到底了悟到什么程度,却往往是人后半生的区分。

曾国荃是其中一种,他是丛林法则的信徒,劝他哥,今日之世界是“势利之世界,以强凌弱之世界”。

有这样价值观的人,强时容易鲁莽、操切,弱时便一变而为圆滑、退缩,像宏杰说的“从当初那个闯进瓷器店的公牛,变成一个不思进取、明哲保身老官僚,成天求神问卜,不干正事。他晚岁任两江总督,以清静无为为旨,对外自称“卧治”,人称“国荃晚任江督,软滑不治事,诚无足称”。

走上常见的,晚清官场“多磕头,少说话”的路子。

老曾对刚柔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从没走到“真伪不辩”的乡愿上去。

他终生喜爱雄壮之力。人到中年,虽然磨砺性情,“知自己处处不如人”,换一副柔和面貌待人,不肯轻议人非,但一直到他入世极深,劝勉子弟也一直说:“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此时不试为之,此后必将不肯为矣。”

不过,人到中年,他对“刚”这个概念也拆碎重组?-去忿欲而存倔强,是为刚,“刚非暴戾之谓,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他在《道德经》的扉页写“至刚无刚,至柔不柔”,意思是柔的意思不是柔婉取媚。只是“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

胡适思想上一次大变化,也因对柔软与刚强的理解而起。他曾有一段时间深信老子说,“至柔可以克万物”。后来他在美国之后,有次去大峡谷,看到很大的瀑布,就对韦莲司说,你看,水的力量多大啊,因为水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是特别柔弱的东西。韦莲司就以典型的美国人精神告诉他说,你错了,水绝对不会因为柔弱才有力量,水的力量是因为有势能。

老曾不会这么表达,不过,他也并不以为柔弱本身可以制胜,必须饱含雄奇之力,他形容自己的作书之道时,写过一句话“寓深雄于静穆之中”。

雄字须有长剑快戟,龙拿虎踞之象,锋芒森森,不可逼视者为正宗,不得以剑拔弩张四字相鄙,作一种乡愿字,名为含蓄深厚,举之无举,刺之无刺,终身无入处也。

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与曾国藩在同一时期的中国生活,他写过一本书叫《中国人的弱点》,写到他对当时中国人的观察,其中一个强烈的特点,是缺乏精确性,中国的“一串钱”永远不可能是预想的一百文,陕西省是八十三文,直隶是三十三文。“这给诚实的人带来无穷的烦恼”,“分布在城市边里的几个村子,跟城相距一到六里,但每个村子都叫三里屯”。

史密斯叹息这背后不求甚解的智力混沌,“你问一个中国厨师,面包里为什么不放盐?”答案就一个,“我们在面包里就不放”;问“你们这个城市有这么多好的冰制食品,为什么不留一点儿过冬?”答案也只有一个,“不,我们这儿冬天从来没有冰制食品。”

这位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多年的传教士写道,“一个拉丁诗人信奉一句格言:一个了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如果他住在中国,会把这格言改成“试图寻找事物原由的人,是要倒霉的”。

这种缺乏科学精神的文化渗透在整个老大帝国,士大夫阶层一样陈腐混沌,顾准批评他们:“宋儒说,‘今日格一事,明日格一事’,但他们的目的并不在于今日明日格的一事,他们所希望的是那一旦豁然贯通的智慧,这是科学的反面,科学所求的知识正是这物那物的道理,并不妄想那最后的无上智慧。”

晚清困局,十分被动,华洋冲突不断,越是这样的朝廷中,说性理者风头越足,好空谈,好讲华夷之辩,好讲血性,好以道德和口号救中国。一被动就激进,一保守就顽固,倭仁是当时著名理学家,他说:“孔门大路,惟有敛心逊志,亦趋亦步去,知一字行一字,知一理行一理,是要务。”

蔡元培评论过这些掌握着大权的腐儒:“自汉以后,虽亦思想家辈出,而其大旨不能出儒家的范围,惟用哲学以推测一切事物,往往各家悬想独断……这种哲学,没有科学作前提,永远以圣言量为标准,而不能出烦琐哲学的范围,整整四千年的中国教育,除了有过科学的萌芽及玄学曾成功地站住脚外,可以说,在实际上丝毫没有受到外来影响,它仅仅发生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第23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3)第20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6)第6章 既生左,何生曾(2)第7章 既生左,何生曾(3)第13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2)第14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3)第4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4)第19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5)第6章 既生左,何生曾(2)第7章 既生左,何生曾(3)第18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4)第16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2)第2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2)第22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2)第14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3)第25章 曾国藩的执“迷”与觉悟(2)第22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2)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第19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5)第21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1)第21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1)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1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1)第15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1)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13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2)第6章 既生左,何生曾(2)第7章 既生左,何生曾(3)第16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2)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15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1)第6章 既生左,何生曾(2)第24章 曾国藩的执“迷”与觉悟(1)第21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1)第16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2)第22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2)第4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4)第12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1)第26章 曾国藩的执“迷”与觉悟(3)第15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1)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第5章 既生左,何生曾(1)第15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1)第19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5)第2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2)第21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1)第3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3)第27章 跋: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1)第6章 既生左,何生曾(2)第17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3)第27章 跋: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1)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16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2)第3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3)第2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2)第2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2)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第22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2)第19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5)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23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3)第5章 既生左,何生曾(1)第3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3)第13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2)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16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2)第10章 既生左,何生曾(6)第18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4)第3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3)第16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2)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12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1)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13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2)第10章 既生左,何生曾(6)第14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3)第15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1)第20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6)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第14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3)第23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3)第5章 既生左,何生曾(1)第25章 曾国藩的执“迷”与觉悟(2)第1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1)第2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2)第23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3)第20章 侧面 内清外浊、亦白亦黑的非典型圣人(6)第4章 正面 从“愤青”到“超人”(4)第14章 “中国式力量”是怎样炼成的(3)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