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亮丽且温柔

从人世间的最底层朝上走,脚步是一点儿也不能乱,心里更是一天天的清楚、理智。其实,打从孤儿期始,他就很清楚了,他知道每迈一步,自己是立足在什么地方,然后该怎么样地努力和坚定,朝着他要走的路向前去。就这样,崎岖和坎坷,哀乐和悲欢,这人生,风风雨雨,他足足走了八十年,到了今天。——他就是大家所敬重的萧乾先生。

知道萧乾先生有半个世纪了,初次见到他,是1988年8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五十二届国际笔会年会上。为了确定日期和开会地点,我翻看那年的日记,地点是在华克山庄(WalkerhillSheraton)。28日的日记上,我有如下的记载:

……下午六时笔会酒会,到会三百多人,代表五六十个国家。会场拥挤得很,但很热闹。我看见大陆代表萧乾、黄秋耘、柯灵等人。祖美和志恩在会场猎影,大家都要求跟萧乾合照,因为他是我国著名老一辈的名记者和作家……

汉城《京乡日报》特举办了一次会外会,邀请萧乾先生、许世旭先生和我三个人对谈,主题是“文学的分隔与统一”。我们三个人所代表的三个地区(大陆、台湾、南韩)情势有相似之处——海峡两岸和南北韩,各别都同文同种,但文学分隔四十年,此时此地有机会凑在一起谈谈(没有北韩),是可行的。三四十年来,封闭的海峡两岸到现阶段才有了日益密切的民间往来、文学活动,这情形对南北韩而言,看在他们眼里,当然是有冲击性的。而且这次的会谈,对国际笔会来说,也是颇富历史意义的创举。代表地主国的许世旭,我二十年前就认识他了,他当时留学台北,并得博士学位。我想这次的会谈,该是他“主催”的吧!

我们的对谈,该说是轻松而富感性。萧乾先生是蒙古人,我是台湾人,一个塞外一个海岛,怪咧,说起话来可都是京味儿!许世旭留学台湾,中国话呱呱叫,所以在这个会谈上,首先就毫无“分隔”地“统一”起来了,到头来,还不是殊途同归,无论语言与文学,我也因此和萧乾先生在短短的几天会期里,很快就成了熟人了。他以新著《断层扫描》见赠,扉页还特别注明“打圈儿的几篇是写北京东北城,二十年代”,而我也把带来的《家住书坊边——京味儿回忆录》回赠。书坊边指的是北京城南琉璃厂,那是文化中心和书店街,新旧书店都在这儿:商务、中华、北新、会文堂、翰文斋、荣宝斋、南纸店、贺莲青笔铺、清秘阁南纸店……等等,我打小儿“进京”和婚后都住在这一带,到了启蒙上学在师大附小,也是每天来回四趟经过这儿,不但书铺名记得不少,连写匾额的名人也记得些,张伯英、姚华、陆润庠、李文田、翁同龢、何绍基、张海若、傅增湘……等,到长大才渐渐知道这些书法家的来历。

年会结束,各返原居地后,萧乾先生和我,就有了联络,互寄著作。而且自这以后,台湾也出版了他的一些著作,我们纯文学出版社选了他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高希均先生主持的远见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我要采访人生》,联经出版社是《人生采访》,业强出版社是大陆李辉先生撰写的《萧乾传——浪迹人生》。去年一月,仍是高希均主持的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和萧乾患难恩爱相共的爱妻文洁若女士的重要著作《萧乾与文洁若》,上下卷两册。我是在《断层扫描》里萧乾先生画圈圈的几篇小说中,第一次拜读了这位记者出身写的小说,小说都是他的童年的悲惨的影子。跟着香港香江出版社的同宗老弟林振名,也把他出版的萧乾著《未带地图的旅人》送我,萧乾完整的回忆,写出了这苦命孩子的经历。至此才算是逐渐全面认识了萧乾先生。

且说洁若妹子。萧乾先生在《京城杂忆》中有这么一小段:

……如今晚儿,刨去前门楼子和德胜门楼,九城全拆光啦。提起北京,谁还用这个“城”字儿?我单单用这个字眼儿,是透着我顽固?还是想当个遗老?您要是这么想可就全拧啦。……

这使我想起我在拙著《家住书坊边——我的京味儿回忆录》自序,也提到说:

……我常笑对此地的亲友说,北平连城墙都没了,我回去看什么?正如吾友侯榕生(1990年故)十年前返大陆探亲,回来写的文章中有一句我记得最清楚,她说,我的城墙呢?短短五个字,我读了差点儿没哭出来。……

有趣的是洁若妹子于1990年1月第一次跟我通信,也提到北京生活,她说:

……我是您的《城南旧事》的忠实读者及影片观众,您的这一名著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在大陆上产生巨大影响。我祖父做过二十年县官,曾在南城的宣武门内上斜街和北城的挑条胡同购置一座四合院,我的三个姊姊是在上斜街出生并长大的,并在实验二小读过书。后来全家搬到北城了,但伯父一家人仍住在上斜街,所以我们每年必去几趟,对您在大作中所描绘的生活背景,十分熟悉。您说的“我的城墙没有了”这几个字,在我心中真是引起无限感怀!我常常想:为什么1949年萧乾非要回北京不可?城墙、运煤的骆驼队的魅力太大了。这是年轻一辈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对《城南旧事》备觉亲切。……

洁若妹子是英、日文翻译家,她自幼随双亲旅日,在日本读书,返国后大学毕业于清华大学,又在出版社工作,更重要的认识了比她大十七八岁的萧乾先生,我想最初一定是亦师亦友的交情,最后终于走上婚姻之路。在婚后数年生下两个孩子后,就碰上那个大风暴,本来是幸福美满的夫妻,却在这二十多年中成了患难夫妻,吃尽了被凌辱的苦头,萧乾几次求死不得,都是洁若抚平他的身心伤处,给他不知多少求生的鼓舞。她照顾他的多病的躯体,为他编书,整理文件,持家育儿,但是她也不忘自己的写作和翻译,她已经出版了五六本英、日文的译著,加上上述两人自剖式的传记。萧乾没有洁若是活不下去的,我一想起他们,眼前涌现的,不是一个大十七八岁的丈夫在照顾妻子,而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子,像姊姊般的拥搂着孱弱的弟弟。

洁若现在辛勤地翻译乔艾斯的《尤里西斯》,她的来信颇感动我,她说:

……1991至1992年,我准备把JamesJoyce的Ulysses译成中文,约七十万字,暂时不写东西了。我的《随笔集》已凑足二十万字,可望于明后年出版。自从在北京见过您(海音按:我于1990年5月到北京,下了飞机当晚就去拜望他俩)后,萧乾住了半个月的院,肾功能不大好,因为是唯一的肾,必须多加小心。目前他只写些短文。我能每天工作八至九小时,家务主要是打扫房间。这几年是最出活儿的几年,因为萧乾已年过八十,将来如果他需要我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照看,我个人的工作就要受影响。过去有四年,请过一二个佣人,据说现在请人,比那时又困难了。所以我连电影、电视、录像也舍不得看,真是分秒必争地做大宗工作。……

这封信我看了多次,每看到后来,总是两眼湿湿的,想着当年那个扎着两条辫子在北海划船的大姑娘,想着更早那个十二三岁就没了爹娘,得自己出去讨生活辛勤读书的小男孩,想着他们度过那风暴来临的十年,受尽凌辱,真个是“朔风劲且哀”。这一切,俱往矣!如今已是“今来花似雪”,今后贤夫妇要好好把握住这美好时光,在这二十世纪末,所映照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新的生命力是亮丽且温柔。

谨以此祝萧乾先生从事写作六十年纪念。

第94章 闲庭寂寂景萧条——母亲节写我的三位婆婆 (2)第67章 玫 瑰 (2)第14章 兰姨娘 (3)第35章 我的童玩第44章 台南“度小月”第72章 谢谢你,小姑娘第51章 台湾民俗杂辑 (2)第76章 生命的风铃——敬老四题 (1)第88章 念远方的沉樱第9章 我们看海去 (1)第24章 蓝布褂儿第24章 蓝布褂儿第56章 母亲的秘密第15章 驴打滚儿 (1)第69章 两粒芝麻第76章 生命的风铃——敬老四题 (1)第6章 惠安馆 (5)第9章 我们看海去 (1)第26章 陈谷子烂芝麻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亚第87章 略记吾师金秉英第69章 两粒芝麻第51章 台湾民俗杂辑 (2)第59章 迟开的杜鹃 (1)第3章 惠安馆 (2)第62章 金鲤鱼的百裥裙 (2)第40章 友 情第64章 雨第89章 “野女孩”和“严肃先生”第31章 一张地图第15章 驴打滚儿 (1)第16章 驴打滚儿 (2)第82章 谈老舍及其文体第83章 沈从文和他的作品第80章 略记梁实秋先生的几封信第86章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第44章 台南“度小月”第61章 金鲤鱼的百裥裙 (1)第75章 蟹壳黄 (2)第76章 生命的风铃——敬老四题 (1)第49章 爱与牵手第36章 家住书坊边 (1)第24章 蓝布褂儿第52章 未了的情缘——爱情的散步第13章 兰姨娘 (2)第64章 雨第18章 后 记第35章 我的童玩第78章 亲情·友情·爱情 ——读《济安日记》第67章 玫 瑰 (2)第15章 驴打滚儿 (1)第11章 我们看海去 (3)第30章 台上台下第60章 迟开的杜鹃 (2)第57章 小红鞋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63章 奔向光明第15章 驴打滚儿 (1)第31章 一张地图第53章 初 恋 (1)第52章 未了的情缘——爱情的散步第29章 卖冻儿第19章 英子对英子——东京小住札记第1章 城南旧事——冬阳·童年·骆驼队第3章 惠安馆 (2)第30章 台上台下第13章 兰姨娘 (2)第22章 换取灯儿的第3章 惠安馆 (2)第10章 我们看海去 (2)第11章 我们看海去 (3)第12章 兰姨娘 (1)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42章 台北温泉漫写第69章 两粒芝麻第81章 关于许地山第66章 玫 瑰 (1)第2章 惠安馆 (1)第92章 遥念胡蝶第7章 惠安馆 (6)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亚第51章 台湾民俗杂辑 (2)第81章 关于许地山第44章 台南“度小月”第88章 念远方的沉樱第69章 两粒芝麻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44章 台南“度小月”第19章 英子对英子——东京小住札记第45章 相思仔第4章 惠安馆 (3)第61章 金鲤鱼的百裥裙 (1)第17章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55章 一件旗袍第64章 雨第56章 母亲的秘密第25章 排队的小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