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夏国的教育

李渊从未想过,自己会和几个老农在一个桌上喝的酩酊大醉。

蔡老七也从未想过,自己家会招待皇帝和他的诸多妃子,皇子皇女吃住。

当然,喝大了的他,早就失去了思维能力,李渊诸多的妃子和儿女,都是他的儿媳们,找好几家邻居腾出了房间才住下来的。

次日一早,李渊是被村里郎朗的读书声吵醒的,蔡桥村有十三个组,每组都有五十户左右,合共六百多户人家,自然是有一所单独的小学的。

李渊的好几个皇子,一大早就跟着孩子们跑到学校去玩耍了,稍微洗漱了一番之后,李渊并没有往日醉酒了之后头痛欲裂的感觉,反而感觉神清气爽。

看来,这夏国的酒水虽然烈,却并不上头,是好东西,回头要让李德全多买一些回长安。

很快,李渊就在屋内看到了正在布置早餐的蔡老七一家,别看是在村里,早餐做的同样丰盛,不仅有大米加了虾蟹熬的粥,还有油炸的饺子,面窝,油条,蒸笼蒸的馒头,肉包子,花卷,甚至还煮了茶叶蛋,新鲜嫩玉米和红薯。

李渊都不需要问这里的村民们为什么会做这么多吃食,因为上个月广播电台在于秋的山庄里请到了裹儿到电台做节目,所以,早上的时候,大家终于可以不用连续听一个时辰的歌,还可以跟着广播里裹儿教的,学习做各种吃食。

此时广播里就真好播放着这个节目,而李渊即便坐在屋里,也能隐约的听到广播传来的声音,哪怕因为怕打扰孩子们学习,广播的声音已经调小了一些。

坐在桌子上开吃的李渊现在算是知道了高音喇叭的威力,有它在,很难有什么人能睡懒觉,也很难有人能拒绝广播里的内容,不过,随着课堂上的孩子们开始早读课了,高音喇叭也被村公所的值班的老汉给关掉了。

不一会,吃完早餐的李渊就在蔡老七的带领下,去村公所专门找了个好位置听收音机,而且很认真的听起了夏国今天的早间新闻。

他想不到,像这样的平常日子,居然会有七八个国家的国王,或者宰相一级的高官,在对夏国进行国事访问,其中,还包括东边强国高句丽的国王高建武,和刚刚完成了吐蕃高原一统的吐蕃赞普朗日论赞。

这两大王国的实力,可都是李唐根本不敢小瞧的,至于一年有近一半的时间都在夏国的突厥三汗,那就更加不用说了,他们现在更关心的,是突厥人在中原的生意做不做的起来,能为他们赚多少钱,武力上的竞争,早已转换为了财力上的竞争。

然之后,他又知道了许多绝对可以称之为大事情的消息,夏国银行平壤分行开始修建了,最多一年时间,高句丽就将是继李唐之后,全面接受夏国银行发行的货币的国家,其背后的意义,是夏国将逐渐控制住高句丽的商业,金融,甚至是财权。

此外,还有几大国与夏国达成了好几单三百万贯以上的经贸合作,其中有好多,甚至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命脉。

比如:高昌国的葡萄酒产业,棉花种植产业,棉制品加工产业,都将由夏国来主导的。

比如;吐蕃所有的药材和矿产资源都被夏国包圆了,今后,他们拉东西下高原,就能得到钱粮,乃至更多钱粮以外的东西,比如在高原上种植植物的技术。比如,如何开发煤炭,来解决高原上的百姓和牲畜过冬的问题。

还有一些更加大的动作,比如夏国今年下半年将派出陆军部队,去西突厥汗国和可萨汗国长期驻扎,帮助他们修建越冬场。

其背后的意义,是夏国已经开始把军事影响力延伸到中东去了。

还有执政联盟维和部队将在七月以前,进驻到所有成员国家,开始正式执行所有公约条例等等的消息。

这条消息背后的意义更大,一旦维和部队入驻,以后哪怕是李渊施行不罪而杀的昏聩举动,都会遭受维和部队的阻拦,执政联盟的谴责,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联盟制裁。

等到维和部队诸部扩大,各项条例的实施力度加强,连皇帝的君权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普通老百姓的人权则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可以说,夏国的军政体系,联合执政联盟体系,每天都在做很多的事情,夏国境内的一举一动,都将牵动整个天下,关键是,夏国每天都有很大的变化。

但是李唐,好吧!关中这两年由于李渊的强行推进,倒是有了些变化,但其它各个州道,除非是与夏国的产业有关的地方,基本都和几年,甚至几十年前没有什么两样。

早间新闻的最后,则是各种比赛的预告,参赛条例,获胜之后的奖励之类的,大多数项目,朝廷都有派人参加,不过,朝廷的队伍虽然抵达的了夏国,但是,好像忘记了李渊这个皇帝的存在,以裴寂为首的文武百官们,早就被李秀宁安排在了新开张的夏国迎宾馆居住,不允许去打扰李渊的微服私访。

让李渊想不到的是,夏国连庖厨之艺都有比赛,而且奖励还和其它大赛一样,相当丰厚。

他当然不知道,于秋举办这些大赛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在各种手工艺上技术上精益求精,将夏国所有的工艺,所有产品的品质全部提升上去。

不过听完这些新闻,李渊总算是知道,夏国的百姓们为什么都那么有见识,啥事都能说上几句,并且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了。

因为他们每天光是听几个小时的广播,就已经能够接触到很多信息,学习到很多知识了。

而人接触到的信息多了,见识广了,心自然也就大了,很多时候,都不需要于秋事事都为他们操心,他们自己都开始发展图强了。

像原本只专注于农业的武安县,今年在商业方面,也逐渐开始起步了,原本只知道劳作的百姓们,也开始想办法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了,开始把目光放长远,考量未来的事情了。

很多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则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了。

就比如新闻结束之后的一则广告就说了,‘刚来夏国怎么玩?夏之旅全程为您计划安排,让您吃到最美味的,买到最划算的,看到最美丽,玩到最尽兴的,住到最舒适,享受最实惠的。’

这就是一个原本在长安帮那些胡人做翻译,过路客做带路,找客栈等等事务的一个牙郎开的旅游公司,他是最早一批发现自己在夏国可以赚到比长安更多的钱,得到比在长安更高的社会地位,而选择来夏国打工的人。

现在,他早已经是夏国的国民,而他想要做产业,只需要拿户籍凭证,到商业部登记,申请工商营业执照,按照夏国的标准缴纳营业税,就能在夏国境内招工,开公司,做生意赚钱。

当他发现,劳工署的一则广告,能让数万户夏国的百姓们去劳工署登记聘请雇工的事情之后,顿时就想到了去广播电台给自己的公司打广告,发展壮大自己的生意的办法。

而现在,他的公司已经有近百号员工,每天都能服务几百上千的游客,每个月,至少有超过一千贯的盈利。

而且,他已经在谋划,开另外的一家公司了,职业介绍所在他看来,就飞的有搞头,因为这是他在牙行做的老本行,他只需要收集各个招工集团的招工信息,知道这些集团的工作性质,工薪福利,就能帮很多刚来夏国,东南西北都还分不清的外地人,甚至是外国人,找到合适他们的工作,收取一定的报酬。

甚至还有一些懂得多国语言的人,经营起了语言学习班,专门教那些突厥人,高句丽人,甚至一些西域胡人,夏国的语言,他们不仅能够向学员收取少量的学费,甚至还能得到商务部的拨款补贴。

类似的广告,李渊听了好几条才反应过来,原来广播电台这个东西,不仅能让百姓们接收到更多的信息,还能帮助于秋赚很多的钱,这一整天数十条广告播下来,广播电台至少要收入千贯以上。

而他正蔡老七等一干村民的讲解下,了解这广播里播出的信息内容的时候,就见自己的几个还未成年的皇子和皇女风一样的跑了过来。

“父皇,父皇,我们要在这里读书,我们要在这里读书……”

“怎么了这是?”李渊笑着摸着一干小家伙的脑袋道。

“这里读书夫子不打人,还跟大家一起做游戏,玩耍,比在长安读书好……”

“呃,你们夏国是这么教孩子的?”李渊有些纳闷的看向了蔡老七等人道。

“是啊!咱们村里的学校虽然没有什么很厉害的老师,但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按照夏王制定的标准来教的,孩子们学的很好。”蔡老七等人道。

“学的很好,可不代表教的东西是好的,你们带我过去看看吧!孩童们上学读书,怎么能够教些玩耍嬉戏的东西呢!”李渊收了笑容,从板凳上站了起来道。

他自问教导孩子方面做的不差,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都有着不错,甚至非常强的才能,连女儿李秀宁,也巾帼不让须眉,懂政治,能带兵。

要不是于秋整的科学技术完全不跟过往的教育不在一个套路上,李渊是不可能让李建成和李世民把儿子送到夏国来读书的。

很快,于秋就来到了由一个大墙院,和几条长排的砖瓦房屋组成的村小学,不过,还没有走进墙院内,看到学校里面的先生如何教孩子们呢,他就听到了墙院里面传来的一阵歌声。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有插着音响的留声机为孩子们伴奏,在欢快的旋律下,孩子们的歌声十分欢快,舞步也更加的欢快。

走到了学校门口,已经看到校园内操场上的孩子们的舞蹈的李渊眉头一皱,嘴里喃喃道,“呃,这个歌……”

当一首十分有道理的诗,被孩童们轻松的唱起来的时候,李渊突然明白了夏国这么教育孩子的好处。

这能很大的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样是教一首诗,如果是像李纲,陆德明那样拿着戒尺,板着脸教,孩子们会厌学,可是像这么教,孩子们会想学,自己的几个皇子就是这样,在长安时,他们何曾主动要求过去上课读书,不找各种理由不去上课,逃避读书,就已经是很好的情况了。

所以,走进了校园之后,李渊放慢了脚步,刚开始想要质问老师,训斥老师的想法没有了,而是很认真的观察起了老师在学校里做什么。

而越看,他越是觉得了不得,因为,他发现,这个小学里,真正有点学识的老师,只有一个,大多数人,只是勉强懂得识字写字的一些普通人,甚至是妇人,而她们之所以能教数百个孩子,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教学工具。

留声机,音响就不说了。

收音机,电影播放机全套设备,这个小学里居然都有一套。

除了语文课方面,老师敦促辅导的多一些之外,其它如数学,生物自然,思想品德,等等,都是老师和孩子们看着电影,听着收音机,一起学的。

在确定用这样的办法普及教育之后,于秋在电台专门设了一个教育频道,每天在统一的时间,教统一的内容。

而孩子们每天该上什么课,学的什么内容,全部由教育部的人按照于秋的意见提前制定好,基础知识方面,所有孩子学习的都是一个标准的版本,文体方面,由学校的老师慢慢教,等学好了几年的基础知识之后,再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去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

“原来,夏国是靠这样的手段,来推动全民教育的。”不知不觉的就在小学里看了一个上午的李渊有些感叹道。

此刻,他才真正的知道,科学技术的强大之处。

第两百八十五章 试航第十九章 兑换第八十六章 最好的自救第三百一十六章 走访慰问第两百二十九章 长安事发第三十二章 寡妇村的种田计划第三百一十八章 准备发动第一百三十九章 獒犬阻路第四百四十五章 夏国的比赛第三百四十章 让人一头汗的推测第四百三十二章 苇泽关一小震第十三章 进城前的准备第七十章 准备第一百四十六章 论钱第一百八十八章 四大越冬场第两百一十九章 出海计划第两百四十一章 一切向好第三百五十六章 对持劝降第四百二十九章 推动对外雇工第三十四十八章 意向确立第四十一章 蓄水养鱼第一百二十七章 以牙还牙第两百章 确定细则(骑猪虎爷万赏加更)第四百零三章 埋下一颗种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参观第十一章 烧山开塘第一百三十七章 山庄的日常第四百二十一章 火车带来的改变第四百二十章 新年新事务第两百零九章 新年新开局第三百四十六章 忽死人不偿命第一百九十四章 不做无用的炫耀第两百四十五章 洺州银行融资计划第三百七十二章 倭岛消息第十六章 吃货兵痞苏定方第一百六十三章 谁在隔岸观虎斗?第三百九十三章 没有选择的商量第四百三十三章 夏国就是一个糖罐子第三十六章 醋火第两百六十三章 于秋平时传授的知识第七十四章 物品奖励任务线开启第四百六十三章 谈判的进展第一百零七章 训犬第三十五章 李三娘拉犁第一百三十四章 灵鹫宫的学问第一百七十二章 收个师弟第十九章 兑换第五百一十章 不做蠢事情第三百二十九章 关市集镇第十六章 吃货兵痞苏定方第一百八十九章 为未来铺路第三百二十章 一对一千第三百二十三章 拿下田襄子第两百七十章 对倭国的态度第七十三章 救人从来都不简单第四百二十六章 长安和洺京的差别第两百零六章 新年的军事计划第二十三章 世家危害论第两百六十一章 形势分析第一百八十六章 忽悠圆谎第五百零六章 预防针第两百七十八章 立规矩第五百二十八章 百年大计第三百二十章 一对一千第一百八十九章 为未来铺路第一百三十九章 獒犬阻路第四百五十六章 外交谈判第四百九十九章 完美夺冠第三百五十七章 抢救第两百一十五章 挖坑小能手李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论钱第两百六十六章 人口政策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之大第三百八十二章 到岭南第九十二章 芙蓉香皂第五百零八章 真正的人才第五百三十二章 人才都得利用起来第五百二十章 被怀疑了第五百二十章 被怀疑了第一百八十五章 谈判的意向第三百九十二章 各有打算第十五章 火爆销售第三百八十九章 金氏父女的套路第三十五章 李三娘拉犁第五百一十章 不做蠢事情第两百七十二章 洺州的守护神第八十五章 营啸第三百九十章 采珠女第六十三章 养殖教学第九十四章 一言不合就推销第三百七十章 偷鸡窃取第四百六十四章 新州情况第三百四十一章 亮舰第两百六十七章 冯氏兄弟第三百五十五 抓捕第三百三十八章 掌控商业的步伐第三百五十四章 紧急行动第两百九十五章 借种第三百五十六章 对持劝降第三百一十章 照相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