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甘蔗(上)

时间一恍惚便过去了半年,算来张伟来到明朝已一年多了,头发早已留长,他到是还不习惯将头发绾起来,自已自看了《大明宫词》后便羡慕里面张易之的潇洒模样,便也有样学样,没事的时候便换掉青色直身,穿起白色长袍,又特意令人照记忆里在兵马俑坑里见到的古车马的样子打造了一辆,于是这镇北镇里里外外没事便能看到张伟披头散发,白衣飘飘的坐在一人坐的小马车里四处巡视,张伟本人感觉到是良好,直到有一次何斌委婉地对他说:“志华,我觉得你的个头不适合穿这么宽大的长袍……看起来,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飘逸啊…

…”

张伟受了打击之后,才依依不舍的扔掉长袍,不过乘坐马车巡视的习惯到是没改,不久之后何斌也觉得这种单人马车坐起来比轿子方便快捷的多,于是也打造了一辆,只是在陈设上比张伟更加奢华一些罢了。施琅看到两人如此做派很是不屑,有马骑便骑马,要么便坐轿,这马车岂不是画蛇添足?到是镇上来了几个身家颇富的商人,见张伟两人带头,不管喜不喜欢,也各自打造了一辆,于是在这镇北镇上,没事便能看到一辆先秦马车辚辚驶过,到是比原本明朝那笨重丑陋的骡车漂亮的多了。

因年后岛上粮食大熟,稻米、地瓜、土豆之类收了足有上百万斤,除了农家留着自用外,张伟等人皆贱价买了来,又修了几个超大的粮仓,将粮食储存起来,何斌又亲赴了几次福建,到是没有再用银子招募人来台,而是以提供农具,耕牛,免费粮食为饵,陆陆续续带了近五万人来台,因人口日多,又拆了原北港镇上的旧房,建起更坚固的瓦房,设东安、西定、宁南三镇,与镇北合称台北四镇,四周设两人高的木栅,设以箭楼警备,又设台北衙署,虽无名份,到也是井然有序。每镇皆设镇首,管理日常事物,因台北初定,诸人皆以垦植为主,平日里到也没有什么纷扰。左右不过是张家丢鸡,李家失牛,镇首下自设捕盗官一职,因而这台北算不上是三代之治,到也算是升平之世了。

至于朱元璋设的保甲制度,张伟到是坚决不要,虽然不是老子小国寡民的信徒,但张伟也坚信,政府越小,事情越少,政府越大,事情越繁。政府对民众干涉越多,说明这个政府越**,反之,让民众在需要以外感受不到政府的存在,反而是件好事。

这一日眼见试种的甘蔗大熟,张伟约了何斌、陈永华一起去蔗田查看,商议如何榨汗取糖。那陈永华半年多来诸事不理,虽从未恶语相向,但也不为张伟出一谋,划一策,平时只是看书下棋,钓鱼闲逛,至于其父陈鼎,见了张伟便冷脸相向,做出守节妇人不屈权贵的模样,张伟也是无奈,只悄悄派人送了些银两到厦门陈家,报了平安后又取了回信回来,如此这般数次,陈鼎也很不好意思,见了张伟也肯略略点头了。他到是与陈永华不同,虽然不理张伟,但因台北设立官学,令八岁以上孩童尽皆免费入学,陈鼎虽不肯参与教学,到是与张伟聘请来的几位老夫子相交甚好,平时来往时议论,对张伟不收赋税,扶助贫苦农民屯田耕作激赏的很,但至其它如跨海贸易,操炼G4的方法颇有微词,特别是老先生携子搬出张府,在街边一幢小房内安身后,每日清晨听那些“鸡丝卫士”呼号而过,扰人清梦,陈老先生便是不爽的紧。

却说张伟与何斌各坐一乘马车,那陈永华却没有马车,张何二人又无法载他,只得自已骑了一头健骡,慢腾腾向东安镇外的蔗田而来。一出东安镇外数里,便是绵延数千亩的蔗田,虽说是试种,但在人力与田地足够的台北,种上几千亩蔗田却又如何?

这甘蔗生长需气候温热,雨水充足,台湾地处热带,一年四季皆是炎热非常,冬季时气温也比内地春天稍热,雨水又多,正适合这甘蔗生长,放眼望去,数千亩的蔗田丰茂异常,一阵微风掠过,数米高的甘蔗随风而舞,沙沙做响,比之在内地种植,不但枝干高大,筋骨也甚是饱满。

陈永华向张何二人笑道:“两位,这蔗田里摇的可都是银两,小弟先敬贺了。”

何斌也笑道:“志华这着棋算是下对了,这台湾之地当真是甘蔗生长的宝地,适才我劈了一根略尝了一下,汁多味甜,根茎饱满,当真是上品。若是榨出白糖来,一出口便是几倍的利。”

张伟谦逊道:“此事不过是小弟一时蒙对了,算不上什么。复甫兄方是大才,只可惜不肯相助,唉!”

陈永华淡然一笑,说道:“志华兄,不是小弟不肯相助,实在是家父严令小子不可胡来,只盼有朝一日志华兄放我们回乡,小弟还要进京赴考呢。”

张伟暗想:“看来若想得到这些儒生相助,非得有个名份不可。不过愿意招安海匪的熊文灿还要过两年才来福建做巡抚,现在可没有办法。况且,一旦招安,做了明朝的官儿,将来再反叛,总归会落个骂名,这事情到真是为难的紧。”

当下不便再劝,三人沿着蔗田转了一圈,商议好制糖办法,又定下十万亩左右的新值蔗田范围,由张伟何斌牵头,凑股募人耕种,所收甘蔗,皆归公有。

第63章 倭乱(一)第5章 初会(上)第4章 火拼(上)第73章 南洋(四)第5章 初会(上)第63章 倭乱(三)第71章 定鼎(一)第2章 获救第14章 情动(上)第31章 立威(中)第8章 宴客(上)第55章 偷袭(十二)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7章 激战(一)第49章 镇倭(二)第26章 乱局(上)第62章 江南(八)第61章 伐明(八)第56章 返台(二)第七十 间决战七第61章 伐明(十六)第72章 法度(一)第22章 新竹(上)第32章 坚船第59章 爪哇(二)第68章 灭明(一)第28章 保甲(下)第69章 相峙(四)第6章 结交(上)第47章 辽东(一)第21章 招兵(下)第60章 鼎革五第4章 火拼(下)第71章 定鼎(五)第69章 相峙(一)第73章 南洋(十二)第20章 会议(上)第20章 会议(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12章 安身(下)第59章 爪哇(八)第40章 出兵(下)第65章 治平(十一)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5章 治平(十二)第45章 设县(上)第28章 保甲(中)第16章 绑架(下)第47章 辽东(三)第68章 灭明(一)第62章 江南(六)第58章 吕宋(五)第4章 火拼(上)第73章 南洋(二)第47章 辽东(三)第60章 鼎革二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6章 北伐(十二)第59章 爪哇(三)第44章 定台(上)第67章 激战(六)第64章 关宁(五)第42章 围城(下)第60章 鼎革一第64章 关宁(十)第59章 爪哇(五)第66章 北伐(十一)第47章 辽东(一)第62章 江南(五)第3章 出海第36章 崇祯(下)第73章 南洋(七)第5章 初会(上)第11章 北港(上)第2章 获救第71章 定鼎(四)第19章 甘蔗(上)第70章 决战(十四)第69章 相峙(七)第70章 决战(十一)第41章 大员(下)第46章 制约(上)第29章 官学(中)第56章 返台(四)第70章 决战(九)第59章 爪哇(八)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9章 相峙(一)第3章 出海第48章 灭郑(八)第65章 治平(二)第31章 立威(下)第54章 反间(三)第51章 骑射(一)第59章 爪哇(六)第60章 鼎革(十一)第62章 江南(五)第12章 安身(下)第59章 爪哇(六)第24章 论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