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摄政王亲征

“臣教子无方,臣有罪!”

67岁的祖大寿“扑通”跪倒在地,老泪纵横,连连叩首。

“龙生九子尚且不同,王爷岂可因祖可法降贼迁怒祖大寿?”关键时候替祖大寿说话的是内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宁完我。

说起来祖大寿当年降清同太宗皇帝对其无比赏识有关系外,也因了宁完我同已在去年病逝的鲍承先之功。

当初祖大寿于大凌河城、于锦州城两次降清,说降的便是宁完我同鲍承先。另外一个功臣石廷柱已在山东阵亡殉国。

宁完我此时不单纯是替祖大寿说话,更是想以此提醒摄政王祖大寿的重要性。

且不说祖大寿是汉军正黄旗的固山额真,也就是汉军正黄旗主,且随英亲王南征的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就是如今汉军八旗三分之一的高级将领都是祖大寿的旧部,如张存仁、韩大勋、张洪谟、方献可等。

兵力上,祖大寿旧部及原辽东明军占了汉军八旗的三分之二,余下三分之一是尚可喜同耿仲明部。

而祖大寿长子祖泽润现在招抚南方总督洪承畴麾下率军死守沧州,次子祖泽溥领军随豫亲王讨伐流窜在京东的顺贼,因此若因一个从子祖可法降顺便迁怒祖大寿,甚至治罪于他,必会引发汉军八旗的大地震。

便是当年祖大寿的那些旧将不反,他两个在外带兵的儿子反了,也会让本就岌岌可危的局面变得更加危险。

洪承畴在沧州可是苦苦支撑,山东顺军将那沧州围得水泄不通,被围二十天来,城中死伤惨重,已近断粮。

随着河南全境的沦陷,顺军东西两路大举攻进北直,太宗年间大清第一谋士宁完我不得不承认一点,那就是当初摄政王多尔衮用兵确是过于激进冒险。

如今大贼李自成是死了,可又有原淮贼首领陆文宗继任李自成之位,聚拢凝聚贼兵,于大清最薄弱之处将八旗将士一刀两断,使得清军失去席卷天下之势,一下从占尽优势的攻方变成了处处不利的守方,局面变化之快比之当初的贼顺入北京还要严重。

“大势”不在,那汉军八旗及新降的绿营官兵自是心存观望,此人之常情,非人力可及,非意念可阻。

眼下京师左近兵马除了两万余真满外,其余三万人马都是汉军及少量绿营,真要因为祖大寿闹出汉军与大清决裂,大清恐怕连关外都去不得了。

多尔衮也知道祖可法降顺这事不能怪祖大寿,之所以如此失态,全是因为河南那帮狗贼降顺之举导致陕西顺贼一下就杀进了北直隶,而他摄政王现在根本没有兵马抵御从保定入寇的顺贼。

一个多月前,流窜在京师左近的顺贼在前明将领高杰的带领下攻破了通州城,随后屠城,致死军民三万余人。

此消息震动京师,可就在多铎大军回返之时,攻破通州的高杰贼军又弃通州东进永平一带,甚至还有一部贼军冲破山海关东进宁远、锦州,如他们之前在北直所做所为一般,所过之处尸堆如山,从关外迁进关内安置在永平四府的汉民百姓不是随贼军起事,就是被贼军屠戮。

高温之下,尸体难以处置,导致京东地区横生瘟疫,迁安、卢龙二县部分地区人不及近,就臭不可闻。

而那贼军自身也被瘟疫所染,被迫一部出关东进,一部则西进昌平在怀来、保安等地活动,从活动迹象上来看,就如同围着北京城画了一个大圈,狡猾至极,始终不与清军主力对战。

为了将这支困扰京畿重地的顺贼骑兵绞杀,多尔衮不得不令多铎部抽真满汉军分别追击,结果多铎部兵力刚出,南方洪承畴急报山东淮贼从临清、清州、济南三府分别北进。

此淮贼首领据闻是原贼首陆文宗侄子,与先前北寇高杰部贼兵不同,此股贼兵北上之后遇城攻城,遇水搭桥,设官安抚,收拢难民,军令严明,俨然就是一支北伐大军。

因北直绿营大多被高杰贼兵所破,洪承畴、张存仁、祖泽润、卢兴祖等无兵可御,只得死守重要城池,期以一座座坚城迟滞山东淮贼进军速度,为北京方面争取时间。

相较流窜的高杰部破坏严重,从山东北上的淮贼不断攻占城池才是对清廷最大的威胁,因为随着一座座城池的丢失,北京将彻底沦为孤城。

为此,多尔衮不得不纠集真满汉军南下,可是这边刚刚作了部署,那边河南却来急报,顺军东西两路共同北寇,若清军集重兵于一路,则另一路保不住。若分兵同御两路,则兵力分散,根本无法与拥兵众多的顺贼相抗。

唯今只有盼那河南巡抚罗绣锦等人能为朝廷分忧,堵住西路顺军。不曾想,罗绣锦、刘芳名、祖可法等人竟是降了贼,以致黄河以北府州县尽数沦陷,西路顺贼从彰德没有任何阻拦杀进保定。

驻防保定的明安达礼部虽有蒙古八旗兵五千余人,但前番罗绣锦报称西路顺贼有步骑十数万人,区区五千余人又哪里挡得住!

真是噩耗频传,搅得多尔衮胸中难平,恨意难消。

闻讯赶来的正黄旗内大臣冷僧机给多尔衮带来了另一个坏消息,郑亲王济尔哈朗同饶余郡王阿巴泰进宫去了。

“我这两位好哥哥想干什么?削我的权,还是要大清退出关内?”多尔衮微哼一声,根本不用派人去打听他就能猜到济尔哈朗同阿巴泰安的什么心思。

“王爷,千万不可出关啊!”

兵部侍郎金之俊是前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在崇祯朝官至兵部右侍郎,降清之后仍为原官。

此人于一众降官中颇有本事见地,上书请求召京畿附近的巡按及监司以下的官员前来为大清效力,并最先上书多尔衮指出山东同河南的重要性,认为可以不必一兵一卒就能招抚二省。

事态本如金之俊所料,派往山东的总督王鳌永同巡抚方大猷就靠大量空白委任状抚来鲁地,可谁也不曾想南方的淮扬义军去从徐州北上,不但将山东夺了过去,还阵斩了肃王豪格同恭顺王孔有德,使得鲁地转眼成了贼据之地,且淮贼以山东为基极力骚扰北直,烧杀抢掠,让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北直糜烂一片,钱粮难筹,人丁难征。

然而不管怎么样,北京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金之俊一针见血指出若放弃北京出关,于大清绝对是灭顶之灾。

但若不放弃北京,又如何解此顺贼东西两路并进的困局?

“御驾亲征!”

金之俊建议的“御驾”不是才九岁的小皇帝福临,而是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

“集中京畿所有将士,寻贼之主力决战。”

正白旗内大臣苏克萨哈支持了汉官金之俊的意见,甚至搬出当年明朝大举攻打建州,太祖以“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策略破敌的历史。

第二百六十五章 别追,自己人!第一千零一章 明室优待法案第四百八十五章 光着膀子打北京第十一章 北边来的兵第二百零五章屠龙少年终成龙第四百八十二章 封王第五百五十一章 莫丢山东人的脸第二百七十五章 赌品好,放手用第七百三十五章 朕都打了,你能昨滴?第三百二十章 满洲威风,令人神往第六百四十五章 顺太祖?顺世宗?第二百零七章第一百三十九章 陆爷英明第五百五十一章 莫丢山东人的脸第九十六章 烂透了第四十三章 痛打落水狗第二百四十四章 小淮海战役第二百九十二章 逍遥自在的大柱子第七百零一章 捐输第六百八十九章 忍辱负重好太后第三百三十九章 天命在我!第六百九十二章 大顺两亲王第六百九十七章 十大提督第三百一十八章 谁跟圣公走?第五百九十五章 摄政王要造反第四百四十五章 谁让你是反贼第三百九十九章 一团浆糊的南都第五百六十六章 有银子好说话第二百五十三章 陆式皮球前进战术第一百八十五章 新朝要用新人第三百二十三章 总督大人的好事第一百六十八章 好有种的姑娘第一百五十五章 永昌皇帝,大气!第七百五十五章 江南乱事,非王者不能平!第五百一十二章 杀光鞑虏再凯旋第一章 大明要亡了第二百八十九章 咱想招降翻山鹞第十六章 有兵就是爷 没兵屁不是第二百八十九章 咱想招降翻山鹞第七百五十三章 江南大联保第六百九十二章 大顺两亲王第七百三十七章 数万西军齐解甲第四百七十五章 满洲大败,指日可待第五百一十一章 誓师东征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顺监国的无情第二百三十七章 我说崇祯没死就没死第八十一章 大顺皇帝万万岁第四百零九章 让他们害怕第五百零七章 比陆四还强的人第二百六十九章 你们能不能听咱的话第一百四十一章 千军万马抓白袍第五百一十章 不争名,只争利第一百九十一章 总兵多保重第六百七十三章 陆亲开道,闲人勿近第一百八十二章 陆四的指示第一百九十七章 圣贤子弟第六百五十二章 关东大兵要亡了第五百九十章 汉人,信不得第四百七十二章 龙,龙,龙!第七百七十一章 一统天下势已成第一百零四章 难兄难弟 就地取粮第二百六十九章 你们能不能听咱的话第二百三十章 淮安之变第九百三十二章 皇后娘娘喜礼第一百一十二章 都司,给弟兄们留点种子吧第八百零七章 知根知底的国公第六百九十九章 姜骧反正 山西光复第九百五十四章 道观无人矣?!第三百零五章 满洲大兵,仁义之师第六百九十八章 北地第一军事集团第六十一章 不好,我全要!第四百三十八章 都督,要哪个?第五百六十一章 陆四天王的三板斧第九百九十八章 好汉阿济格第三百九十五章 舅舅称帝了?!第一百零五章 你们都不行第五十二章 淮安保卫战第九百四十五章 但愿宇内平第七百一十八章 最后的满洲第四百五十九章 退路第七百七十五章 那伪后不错第二百九十八章 本侯只吃鱼肚第一百二十七章 破城之后,皆来过我大刀!第五百三十章 破北京,封亲王第四百四十五章 谁让你是反贼第八十七章 任重而道远第二百八十五章 没事,我再问问潞王第六百五十七章 务实为民陆闯王第一百六十六章 千金万金,有数就行第三百零四章 淮军第六镇第五百八十一章 李虎子是杀人王第六百八十三章 临清要来陆亲公第二十五章 时势如何造英雄第七百六十八章 动手之后不纳降第五百六十九章 武英殿中称皇帝第四十六章 淮军的诞生第七百六十八章 动手之后不纳降第三十八章 红日第三十九章 攻陷桃花坞第六百一十一章 名不正,言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