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断贼之势

宁完我也倾向摄政王亲征,吸取去年山东两役教训,集中京畿清军与顺贼主力决战,胜算至少有七成。

毕竟,眼下京畿一带真满洲八旗将士有两万余人,汉军、蒙军近两万,集中在一起使用完全可以打败十万以上的敌人。

虽说摄政王进入北京之后的用兵方针出了大失误,但对于摄政王的领兵征战能力,宁完我是半点也不担心的。

要知道当年摄政王为“奉命大将军”南征明朝时,不过带了三万人马就能掠山西,破山东,杀明宣大总督卢象升以下文武380余人,往返扫荡数千里,陷城36座,招降6座,克敌17阵,俘虏26万。

如今集中真满汉军五万将士讨顺贼主力,顺贼无论东西哪一路,都不可能支撑得住。非如此集中兵力作战,仍如从前一般处处守卫,使己方可用之兵力过于分散,局面就根本无法挽回。

当年明朝的教训还不深刻么!

大清两个王爷的教训,这还没过一年呢!

不过冷僧机不同意,因为如果要集中主力与顺贼对决,意味将有大片城池和土地被放弃。

也就是说京畿主力一旦开到保定去,莫说正在围攻沧州的山东顺军,就是那流窜京西的高杰部贼兵都有可能往北京城跑,到时候京城有险,摄政王这大军是回救还是不回救。

回救的话,那顺贼西路军紧后脚的也到北京城了。不回救的话,北京要丢了,摄政王在保定就是把顺贼打败又能如何?

说一千道一万,眼下大清在京畿可用兵力实在太少,根本没有办法集中兵马对敌,除非英亲王大军回返。

因此,冷僧机认为还是应该收缩兵力,将主力屯驻于京畿一带,以守为上策,坚持到英亲王大军北返。

金之俊摇头道:“顺贼既敢大张旗鼓渡河北上,恐怕早已于河南布防,英王大军短期内怕是难以北返。”

“当下关键是要断顺贼之势,不使其兵临城下,否则根基动摇,纵是这京中百官都不足信矣。”

宁完我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朝跪在那作诚惶诚恐状的祖大寿投去意味深长的一眼。

多尔衮将这一幕看在眼里,正如宁完我所言,绝不能让顺贼杀到北京城下,那样一来,谁敢保证这北京城不会有降官内应开门,逼得他这大清摄政王也往煤山吊上一吊?

亲征!

哪怕东路顺军就此向天津、北京进逼,多尔衮也要亲征。

他没有别的选择,他是决不可能放弃北京退出关内的。

速战速决,挟大胜之势回师北京,北方可定。

宫中两位太后的谕令很快就传到了多尔衮这里,在京的满汉王公大臣皆听到了宫中传来的钟鼓声。

前往宫中前,多尔衮命人立即将在怀柔追击顺贼高杰的豫亲王多铎召回。

哲哲同布木布泰两位太后都来到了乾清宫,就座于皇帝宝座东侧,却没有垂帘,殿下的百官都能目睹二位太后尊容。

大清入关不过两年,各项礼制都尚欠缺,很多制度虽表面承沿明制,但内在多以盛京时规矩为主。

小皇帝福临坐上宝座之后,眼前是跪了一殿的王公大臣,左侧是顶戴花翎脑后拖着辫子,清一色满洲衣饰;右侧却是前明官员服饰的汉族官员。

当初多尔衮入北京后为安抚明朝官绅,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但此举却遭到汉族官绅的极力反对,京畿左近烽烟四起,处处都是抗拒剃发的起义。

无奈,多尔衮遂停止剃发易服,要投诚清室的官员仍着前明衣冠,这就导致朝会时大殿分为满汉两班,衣冠分明。

可在满汉两班中间又有十数人明明是剃发穿满洲官员服饰,却不令入满班,又不令入汉班的。

为首者就是内院学士孙之獬,也就是那个极力鼓动清廷重新推行剃发令的前明降官。

满汉分班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大清到底是满人的江山,还是汉人的江山。

顺义县去年底有一桩案子在京中曾引发百官讨论。

是两个秀才闲来无事就大清朝廷到底是满人朝廷还是汉人朝廷争执起来,继而闹到县衙。

其中那个主动剃发穿了满人衣冠的秀才说大清不仅是满人的朝廷,也是汉人的朝廷,结果被刑部判定意图谋反定了斩首。

那个不肯剃发说大清是满人朝廷,不是汉人朝廷的秀才刑部判语是“姑念尚晓大义,杖责三十,夺秀才功名发还其家叫县中监看。”

这判语虽说是刑部定的,但案子因为涉及国体,摄政王多尔衮肯定是看过案卷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这案子也是多尔衮钦定给百官看的。

大清,是满人的江山,绝不是汉人的江山。

各部尚书,满主汉次,也表明了多尔衮的态度。

要不是战事不利,担心此间强推剃发易服会引发治下统治的崩塌,多尔衮早已强推了。

“使汉入满,而不使满入汉,国家之根本在于满人,而非汉人。”

朝鲜方面对于宗主国“九王”的这句批语记录详细,以此证明大清乃异族政权,而非中国政权。

多尔衮进殿时,气氛并不是如苏克萨哈、冷僧机等人以为的剑拔弩张,郑亲王济尔哈朗他们立即发难,而是很平和。

或者说是沉默。

打破沉默的是哲哲太后,她是圣母太后的姑母,虽礼部未上尊号,但于满洲族人眼中是高于圣母太后的存在,因此于国家大事,自当由哲哲这位“国主福晋”先问询。

“敌人打到家门口来了,本宫不问朝政,但这么大的事,本宫得问问你们这些王爷、贝勒、大臣们,咱大清还能不能在这关内站住脚?是打还是走,大伙都说说吧。”

47岁的哲哲虽是蒙古女人,可指甲上也套着满州姑子特别喜欢的套甲,长长的,尖尖的。

说起来,哲哲年轻时也是蒙古女人中难得一出的美人儿,论美貌甚至还在侄女布木布泰之上,因为保养得体,看着与实际年纪不符,就像三十多岁的妇人般。

布木布泰见姑母并没有先问多尔衮的意思,心下有些不满,也为多尔衮担忧起来,怕郑亲王济尔哈朗他们会同当年在盛京逼宫的两黄旗那帮人一样,和多尔衮在这大殿上闹的不可开交。

第九百九十九章 灭明者,明军也第三百四十四章 弘光天子我来赐第五百一十六章 我大顺可查你十八代第二百四十九章 常宁郡主第一百四十三章 鬼面重甲第六百五十二章 关东大兵要亡了第九百五十五章 唇亡齿寒第四十五章 以陆四为首的造反集团第一百八十二章 陆四的指示第四百六十六章 辽王可投明主第三十九章 攻陷桃花坞第七百四十章 兄弟二人俱封王第六十三章 淮军,万胜!第七百五十九章 千年下来,积蓄甚多第五百零三章 李瞎子家当归女婿了?第六百七十四章 老太爷,您老要当太上皇咧!第五百章 平西王的惊诧第四百三十章 要出事第五百零二章 闯王千岁!第五十六章 宁死不降贼第七百一十一章 兵临城下第四百一十三章 冰与火第八百章 李定国归顺第八章 挑动运河天下反?第一百三十七章 一把油菜花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清真是敞亮第八百零二章 孙二爷平贼第七百六十八章 动手之后不纳降第八百二十六章 历代太祖,哪个不是如此!第一百六十章 陆家子,为天子第四百七十八章 闯王归天 披麻戴孝第三百一十二章 世间从无圣人第六十七章 红白纸第六百一十五章 修罗八里铺第七百六十四章 大师会挨刀否?第五十二章 淮安保卫战第四百五十四章 智顺王的心思第五百三十章 破北京,封亲王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清真是敞亮第七百二十二章 江南大奴变第八百一十六章 四贼第二百七十九章 东线无战事第五十章 淮字能灭清!第七百四十六章 我是不是跟曹操一样?第五十五章 下淮安 不封刀第二百五十二章 淮军头上的刀第五百零二章 闯王千岁!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西军抗清第五百六十四章 满洲终结者第三百零六章 汉军旗的福地第三百五十八章 济南会战第三百一十五章 拆,卖第七十五章 拖家带口造什么反第二百三十章 淮安之变第八十六章 下扬州第二百七十三章 我们要勤王了第二百七十六章 不走就打你第三百一十三章 孔家无道,佃农起事第四百零三章 你们要给我找个舅妈?第三十一章 杀官兵 讨公道第七百三十五章 朕都打了,你能昨滴?第五百六十五章 中国有人,不可轻侮第四百零三章 你们要给我找个舅妈?第五百七十五章 晚降者皆戮第五百六十五章 中国有人,不可轻侮第二百零八章黄闯子的兵不好打第三十二章 桃花坞 刘家庄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顺淮扬节度使第三百四十八章 最好的教育第四百八十章 想要北归先得有粮第八十四章 淮安大会第七百四十九章 监国御令第七百四十一章 张献忠身死第六十六章 淮军,平乱第八百一十九章 谁敢称天子!第九百二十九章 史阁部请饷第六百四十九章 国之根基第十章 最后的救赎第四百四十一章 怕为后起之秀所代第四百五十章 顺淮一家,共赴国难第五百五十六章 若能孕,两国可交好第一百二十五章 老部院,我们冤啊!第七百四十一章 定北将军 杨皇后第五百五十七章 大战爆发第三百八十六章 我有功!第七百五十八章 统统灭杀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清的公主第四百七十八章 侯爷真天子第七百五十三章 江南大联保第一百二十八章 淮军,中国之兵也第五百八十三章 陆四天王以怂夺天下第二百零四章外甥李延宗第五百八十八章 汉官,国之根基也第七十七章 老叔太残忍第三百九十三章 降还是不降!第七百三十五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第九百九十一章 平川(下)第二百七十四章 侯爷的蛋,众望所归第二百六十一章 淮贼讲话有道理第四百五十三章 既寿永昌 大印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