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刘伯温遗奏

第839章 刘伯温遗奏

朱肃却已经没有心思,去顾及这些故旧与门生了。距刘伯温逝去,还尚未过头七,老者的棺椁仍摆于堂中,堂上除了棺椁之外,一面普普通通的摆在香炉前的灵牌,吸引了朱肃全部的注意。

他推开杨士奇等人,越众而入,愣愣的端详着那牌位上的名字。

堂中原本惊讶的诸人看着他的动作,也俱都安静了下来,随后渐渐的,有嘤嘤的哭泣声传出。

白烛高烧照灵堂,悲声低唤泪沾裳。

纸钱灰起香烟绕,回首当年似梦长。

“今日乃国之乐事,殿下合该入朝天子,与民同乐,骤临此地,于礼不合。”一道沧桑的声音传来,朱肃轻轻转头,这才发现,宋濂竟也在这灵堂之中。他形容枯槁,目下两行泪痕,却已无有泪水盈出。百官之中,他与刘伯温最是相善,二人高山流水,不下伯牙子期之交。

今日故友先逝,宋濂老泪纵横,肝肠寸断,要不是学生们见势不妙,给这位老先生急急寻来了一把椅子,恐怕这位老夫子,就要当堂随故友而去了。

而此时朱肃见到的,便是一位满面悲戚、气若游丝,却仍旧撑起身子,试图纠正他失礼行径的先生。率军凯旋、与民同乐乃是国礼,悼念先人却是私礼,且朱肃乃是藩王,是君,刘伯温虽年长,却是臣属,以君送臣,这是礼法所不容的。

纵然这“私礼”是为了他的故友,宋濂也是绝不容许朱肃这位藩王学生,做出有失大体的事情来的。

“先生怎么……怎么成了这般模样?”朱肃赶紧上前,扶住了想要撑起身子的宋濂,看着这位苍老的老夫子,心中悲戚之感更浓。安慰道:“先生宽心,凯旋与朝天子诸礼,已经完毕了。我是请了父皇之命,方才出宫前来……”

“再者,伯温先生国之肱骨,今我大明失一国士,还不能让我区区一藩王送行么。”

“……,唉。”宋濂面色变幻,最终,还是深叹了一口气,不再深究。随后,一身重孝、满面悲戚的刘伯温长子刘琏来到朱肃身边,长长作了一揖,恳切道:“蒙周王殿下来为家父送行,实在是,臣,臣……”

或是想起了亡父昔日的音容笑貌,刘琏话未说完,便泣不成声。

朱肃亦是面露悲戚,将刘琏扶起:“贤兄节哀……逝者已矣,先生寿终正寝,乃是喜丧,其若在天有灵,想也不会希望看见贤兄你如此伤心欲绝的。”

“是,是……”刘琏抹着泪,只连连点头。

凭心而论,刘伯温的寿命,其实已经被延长了许多了。历史上的刘伯温,虽长于谋国,却是拙于谋身。因早年在议立宰相之时得罪了胡惟庸,洪武八年,胡惟庸趁着受命携御医为刘伯温看病的机会,在方剂之中动了手脚,使得刘伯温身上本该是无伤大雅的风寒之症,渐渐变成沉疴,直至无药可医。

就连刘琏这位刘伯温的长子,也于洪武十二年为胡惟庸党人所胁迫,堕井而死。

然而如今,却因为他朱肃的缘故,使得老朱提前动了废相的念头,胡惟庸也早早的死于老朱之手。胡惟庸还没来得及暗害刘伯温一家,也使得刘伯温的寿命得以延续。如今已是洪武二十年初,这般算来,刘伯温其实已经多活了十余年。确实能算是喜丧了。

刘琏举起衣襟,拭了拭眼角的泪痕,而后对朱肃道:“确实,家父临去前,得闻殿下肃清南海诸盗之讯,虽不良于行,却也喜的大笑三声,随后盍然而逝,嘴角犹存笑意……这是喜丧,臣确实不该如此悲戚,教殿下见笑了。” 随后,他转过身,吩咐了幼弟刘璟几句,不多时,刘璟从后边,珍而重之的拿上来一份由绢布所包着的奏疏,交到了刘琏的手上。

刘琏道:“这是家父的遗奏,家父临终之前,呕心沥血,嘱咐臣待他去后,万要将此奏疏,呈与陛下。”

“既然殿下到此,还请殿下稍候,便将家父遗奏转呈陛下吧。”

“也算是,先了了家父一桩遗愿。”

朱肃看着那个说是奏疏,其实厚厚一迭、几乎像是书册一般的遗奏,心中也觉郑重。刘伯温临去之前,竟还耗费心力,为大明写下了这煌煌万言……这般心意,不容朱肃不觉得动容。

“本王知晓了。”朱肃珍而重之的将这遗奏放入怀中。“此折必是先生金玉之言,本王必珍而重之。”

“谢过殿下。”刘琏行礼道。

虽有诸多监生学子为刘伯温守灵,然朱肃贵为藩王,以臣拜君是定然不能的。是以朱肃向故人之棺椁致意一番之后,便离开了刘府。

……

“诚意伯臣刘基谨奏:为言明我大明民生经济,及开疆拓土事疏。”

“臣尝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今上驱逐虏寇,拓土开疆,立此亘古无有之功业……”

谨身殿,御案之上,老朱正全神贯注,端详着这本刘伯温逝世前披肝沥胆写下的遗奏奏疏。良久,他方放下此疏,倚靠在龙椅上长长吐出一口浊气,然后挥挥手对朱标、朱肃道:“老大,老五,刘老倌儿的这篇奏疏……你们也来看看罢。”

朱标、朱肃二人垂首称是,而后朱标上前,取了这奏疏与朱肃同看。

“你们对这奏疏……如何看?”老朱问道。

朱肃一目十行,已将这本刘伯温的遗奏看了个大概,这一篇奏疏洋洋洒洒数万言,却并无多少无用之辞,论及其中之意,仅有一个中心思想:大明,立国已二十余年,拓张不断,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朱肃的开疆拓土思想,究其根本,就是用未来百年之后的事煽动老朱:要有居安思危之思,大明如今虽然看上去四海升平,然而底子仍不够厚,应当趁着现下大明方才立国,尚属强盛之时,四面出击,将周边各国的资源土地,全都想方设法囊括在自己的手里。

第35章 杠第321章 登岸第658章 百密一疏第818章 孤山之上第993章 安南有请第292章 华夏一心,一统宇内第1058章 胡季犛的豪赌第14章 朱老四和徐妙云第715章 前所未见的战术第187章 风雨欲来第402章 仗义执言茹太素第475章 一块肉饵,舆论封锁不攻自破第1010章 此人是我生死大敌!第490章 老农民朱元璋第671章 朱棣论战第519章 天赐良机第14章 朱老四和徐妙云第1094章 舞弊案第215章 神医戴思恭第777章 放手一搏第813章 傅普信第633章 哈密王第869章 欲加之罪第43章 变革之始第999章 抵达安南第1044章 安南事变第345章 华夏子民才有饭吃第1046章 坑安南第215章 神医戴思恭第757章 中亚后事第586章 船队出发第736章 有的苏丹还活着,但他已经死了第278章 盘门袭城第560章 突袭元都第230章 殿中奏对(下)第251章 审问(上)第650章 亲王相迎第411章 宋濂:我悟了!第76章 字辈第79章 毛骧!第279章 夜间袭城第63章 劝诫朱樉第498章 倭国 高丽,两面为难第762章 事有蹊跷第244章 被忽略的茹太素第1007章 范淮是谁第1037章 为后人戒第1073章 大军攻城第990章 合围第621章 华夏神与土著神(中)第761章 法不容情第509章 倭王,汝欲反乎?第334章 好犬果然听话第862章 众叛亲离第1101章 改变从教育开始第122章 徐达来访第102章 酒会论道第226章 本王掐指一算第975章 明军来了第413章 明哲保身刘伯温第309章 筑成京观第1034章 老朱病倒第777章 放手一搏第27章 礼不可废第445章 殿下可知未来诸事否?第535章 世修降表衍圣公第317章 姚广孝的嘱咐第824章 坐困孤山第801章 再送大礼第672章 西征亦力把里第401章 越权擅为之罪第993章 安南有请第64章 真仙第283章 四面合围第68章 悲剧的朱文正第131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第798章 大出血第56章 小公爷来访第256章 商议备倭第301章 大明的狗培养计划第98章 论高丽将乱与安南之隙第979章 进退两难第934章 朱标的目标第1034章 老朱病倒第351章 明军主帅的脑子莫非是傻的?第1055章 怂恿黎利第1057章 威吓第373章 强敌仍伺第977章 武器优势第784章 贸易制裁第478章 溃于蚁穴第288章 张定边劫牢第1035章 忌惮第1032章 掀起大案第937章 文艺之重第329章 定辽卫指挥使叶旺第149章 财源广进第781章 顺藤摸瓜第955章 阿鲁台第762章 事有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