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回 发行渠道

“大人见笑了,草民不过是想着朝廷的政策、诸位大人的思虑、还有圣人的教化,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渠道,为更多人所知晓,免得民间蜚短流长,再被居心叵测的小人利用,将好好一件事说坏了,”李彦笑了笑,趁机给报纸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这样的包装,对于贾之凤、卢观象这等儒生应该很有作用。

果然,贾、卢二人相视一笑,贾之凤抚掌赞道:“说得好,说得好啊,三娃你日后要多刊登之言,让宵小无所遁形,此所谓亲,远小人也,愿与三娃你共勉。”

李彦会意地点了点头:“草民一定谨记大人教诲,亲,而远小人。”

“是共勉,共勉,哈哈”贾之凤笑着摆了摆手,虽然以他正四品按察副使、兵备道的身份,远远高过李彦这个不入流的锦衣卫小旗。只不过李彦毕竟考过童生,又弄出《华夏商报》这样一份引天下士林关注、朝廷重视的报纸。在贾之凤看来,李彦也是读人,并且是有影响的读人,读人之间,总是好说话些,何况大家在屯田这件事情上,还有共同的立场。

酒宴上,贾之凤表现得很随和,气氛也就很融洽,话题也是围绕着《华夏商报》与屯垦这件事,在李彦看来,贾之凤与卢观象多少有些生意气,但确实是想做些事情,不管是不是为了个人的政绩或名声,这件事总应该是有益的。

《华夏商报》为了刊登那些文章,李彦确实了解了不少屯垦的情况,事实上不管是地主也好,佃农也罢,对屯垦都是心存疑虑。

这种疑虑,一方面来自安于现状,担忧风险的保守心态。此外也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

朝廷组织屯垦,通常会招募流民垦种,不过要收重税,但流民担心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种不了几年就会荒芜,而税赋依旧,这在过去的垦荒过程中很常见。因为荒地的品质通常都比较差,所以不是实在没有法。他们也不愿意接受官屯。

中小地主,一般地佃农、自耕农则担心朝廷组织水田屯垦以后,会以水田产量更高为由,趁机提高赋税;他们并不了解,也不相信水田的产量会高过旱地,特别是在北方。他们还担心如果要修水利。就要承担很多额外的劳役。

而对于大地主来说,他们不差钱,与租佃的收入相比,他们更在乎自己家族名下的田地数量,他们担心朝廷会借屯垦。收走他们的田地,特别是那些抛荒的田地,哪怕是出钱买,他们也不愿意。在很多人看来,土地甚至要比黄金更加能够体现财富。

此外还有一部分持反对意见地人比较特殊,那就是依赖漕运的商人,他们担心屯垦水田,会与运河争水,要知道南运河每年都会有一段枯水期。

实际上朝廷争议地关键也就是两个问题。田从何来。水从何来。前者涉及到大地主。后者涉及大商人。所以吵来吵去都没有结论。

虽然徐光启采纳《华夏商报》提出地做法。以鼓励民间自主垦田为主。并组织小范围地军屯。出来效果后逐步推广。依然是困难重重。

在贾之凤与卢观象看来。这些人都是因私利而废大义。他们希望李彦地《华夏商报》。立场要更鲜明一点。要承担起激浊扬清地重任。

李彦也希望推动屯垦地进行。但他并不愿过深地卷入朝廷地政治斗争。便笑着谦让道:“学生才疏学浅。怕是力有未逮。不若由两位大人写些文章。在报章上刊出。好让那些冥顽不灵者。能受到教育?”

贾之凤与卢观象相视一笑。文名闻于天下。正是读人所追求地。

两人都是不约而同地从身上取出一叠纸。递给李彦:“这是几篇关于屯田地奏疏。还有其它地一些文章。三娃你看看。若是需要。都可以刊登。”

两人说这话的时候,都显得非常客气。

“两位大人地文章,一定非常精彩,学生想那些报纸的读者,定然会愿意看到,”李彦手下稿纸,微微笑道。

贾之凤与卢观象谦虚了几声,贾之凤端起酒杯,笑着对李彦说道:“那就拜托三娃了,听说华夏工场能生产一种风力水车?本官觉得,若是要组织屯垦,定然大量需要。”

“贾大人说得是,下官看过河间府的水车,与华夏工场的水车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卢观象也端起酒杯,笑着附和。

李彦心中一喜,觉得这两个地方官都是妙人,为了几篇文章,不但不要稿费,还许给他好处,连忙端起酒杯,笑着向两人介绍风神甲型风车的特点、效率,以及华夏工场的制造能力,并做出保证,只要是屯田需要,华夏工场一定保证供应,而且这个价格,也会比较优惠。

风神水车是木作坊眼下唯一创收的业务,他们更多的是按照李彦的设计,做一些稀奇古怪地东西,或者对现有的车床、印刷工具、风车等进行试制改进,耗费很大。

李彦眼下比较稳定的收入只有弹锁,以及彦熙楼、彦吉酒坊的分红,其中彦熙楼的生意一直很不错,但即便如此,也经不住李彦的折腾,郑已一再警告,李家现在的银钱很紧张,特别是水车制卖的收入还要用来购买田地。

“必须要想办法赚更多的钱啊”李彦想着自己也弄出了不少地新东西,却没有什么钱,还要不断花钱,不禁有些郁闷。

弹锁地产量包括市场都是有限的,蔬菜地生产周期太长,风力水车只有温让买了几台,至于其它的轴承、木工锯床只是在内部使用,尺具只能是官营,至于钢笔,用的人非常少,铅笔倒是好些。但制造太麻烦,李彦不想在这上面耗费太多的人力。

《华夏商报》的销售量虽然不断攀升,但是投入也在增加,依然入不敷出。

李彦也希望借着这股热潮,搭建《华夏商报》的销售行渠道,并尽可能地提高销量,他抽调人手组成行科。并由李小为负责。

李小为头脑灵活,经常将自己折腾出地一些奇怪东西推销给别人。虽然李彦觉得他在明创造方面的才华更可贵些,只是手上没人,让他负责行,也算是向综合型人才的方向展。

《华夏商报》扩大到十六版,最终定价为一分银一份,一分银差不多能买到一升多的米。对于李彦来说,这是赔本赚吆喝;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价格却有些贵,也只有有钱的士绅、商人、官吏才能买得起。

根据这个特点,李彦放弃街头叫卖的做法。而是通过各地的铺进行代售,每份给银一厘,李彦交给李小为地任务,就是尽量找到更多愿意代售的铺。

一厘地抽成非常微薄,一城一地的销量也很有限,但胜在每天都有,还能够通过报纸笼络客户,总有些铺愿意代卖。

所谓代卖,也即是说一份报纸在一个月内卖不出去的话。华夏报社将回购,这也降低了铺的风险,因为报纸的时效性很强,短期内卖不出去,就会砸在手里。

华夏报社保证回购,并且是送货上门,但也要求铺预付报款,通常是提前一个月一付,这就可以缓解李彦手头的资金压力。

而在网点地选择上。李彦希望尽快覆盖北直隶各府县。并尽量向山东、南直隶扩展,在这两个省份。寻找省级的代理商。

在北直隶的府县,《华夏商报》将经由驿站进行传送,通常来说,驿站送邸报,每五日一送,一个月要一两银,《华夏商报》每天都要送,并且送往多个府县,这对天津驿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生意,双方最终谈妥,《华夏商报》经由天津驿送到各府县,起初是每月三十两银,并视日后送达城数的增加,再行增加。

眼下《华夏商报》只在十几个府州县中有代售,差不多每个点要付出二两银一个月地递送费,每个点的销量也有限,基本上都是要亏本。不过,李彦并不在乎这些,只要报纸的销售量能上去,影响力足够,就有机会扭亏为盈。

在成立行科的同时,李彦也开始着手完善采编环节,由包有才负责采风科,可谓人尽其才,充分挥他“包打听”的特长,并配备一些能写东西的帮手,到街头巷尾、酒楼茶肆捕捉新闻。

此外就是石柱负责编撰科,他们的任务是筛选来稿,以及采风科的稿件,或者是根据采风科提供的信息撰写稿件,或是撰写一些报纸需要地文章。

李彦以前的手下认识字的不多,能够写出文章的也只有石柱等寥寥数人,采风和撰稿的人选只能对外招募,便在《华夏商报》上登了一则广告,效果竟然好得出奇。

《华夏商报》上的招募启事布以后,很快有许多读人前应募,甚至有人拒绝领取薪酬,他们认为在报社做事,就像是编纂史一样,异常荣耀。

这些人中,有落魄的秀才,希望通过《华夏商报》弥补科举失败的遗憾,但更多的却是正走在科举路上地年轻生,他们希望通过《华夏商报》这个平台,闯出才名,为以后地科举铺平道路。

他们中的一些年轻生,显得特别心高气傲,在他们看来,现在地《华夏商报》还不够档次,他们是必定要登上更大舞台的,虽然每三年一次的会试,整个北直隶能够考中进士的,也不过区区数人,而他们还只是童生、生员而已。

文无第一,这些人的选拔、筛选也是个问题,李彦掌握一个原则,在才华相近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年龄较大,更落魄些的,他可不想弄一群不好驾驭的愣头青。

通过包有才的打探到的消息,李彦从报名者中选了几个人,而对于那些落选者。也很客气请他们“赐稿”,称为“特约撰稿人”,并声称这是要比编辑更高级的身份。

“少爷,外面有几个声称是举人想要见你,”家丁递上来几份精美的拜帖,李彦拿在手上看了看,举人已经算是士绅一族。有机会就可以直接做官了,连忙让家丁家人请进来。

“几位公前来。李某不曾远迎,恕罪则个”李彦将三个身穿华服,手摇折扇地年轻生让进厅中,拱手说道。

“哼”最前面的蓝衫生冷哼一声,径自走到案几旁坐下,更偏过脸去。看也不看李彦。

“三娃客气了,是吾等来得唐突,”穿着白袍的生拱了拱手,微微笑道:“在下崔宁青,对三娃是仰慕已久。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崔兄见笑了,里面请,”李彦拱了拱手,在这次招募中,他特意关注过天津一些豪族的情况,这个崔宁青就是崔家人,虽然不是长房,却也隔得不远。加上又考上了举人,在家族中颇受重视。

崔宁青,字临远,蓝衫生高道远,字吉生,还有一位梁可山,字民亮,都是乙卯年举人,三人曾经报名应募《华夏商报》的编撰。都被李彦给否决了。

“李三娃。明人不说暗话,吾等今日前来。便是要讨个公道,你说,为何我等不能做那编撰?”李彦刚刚吩咐上茶,高道远就冷哼一声,大声斥道。

李彦淡淡扫了对面三人一眼,高道远脸庞通红,几有怒冲冠之势,明显是脾气暴躁之人。

崔宁青微微皱了皱眉头,脸上又很快浮起笑容,歉意地朝李彦笑了笑,显得很有世家弟的气度。

梁可山脸上有些尴尬,哈哈笑了两声:“本来啊,由谁来做编撰,不该吾等过问,就是有些奇怪,若说制艺文章,吾等自谓并不后于人,故而特来请教,哈哈特来请教”

“请教什么”高道远冷哼道:“不过是嫉贤妒能罢了,看那《华夏商报》的一些文章,文辞简陋粗糙,实在是有伤大雅,有辱斯文。”

“吾等也是觉得,这报纸既然要刊行天下,还是要细致些,三娃你说呢?”梁可山笑了笑,打着哈哈道。

梁可山也是梁氏近支,他们本以为应募这个编撰十拿九稳,毕竟举人也不好考,比举人更高一级地进士都去做官了,自然数他们最好。

他们觉得自己应募就是给李彦面,毕竟在这之前,李彦还不过是个声名不显的卫学学生,也就是个童生而已,离着举人还有十万八千里。

他们又不像浸淫官场多年地贾之凤、卢观象那般老于世故,能够看到《华夏商报》的影响力与地位,充其量觉得这是个成名的好机会,并不觉得李彦有什么了不起,只要他们做了编撰,同样可以出名。

没想到李彦根本不给他们机会,如果说最后选中的人水平更好也就算了,偏偏最后选上的那几个人,无论家世还是功名,都不能与他们相比,也没什么才名,不过就是几个“识字份”罢了,他们便觉得受了侮辱,一起结伴前来,要讨个公道。

注意到崔宁青也在注视自己,李彦不禁微微一笑,端起茶杯放在手上,拿着杯盖划了划水面:“诸位说得是,只不过《华夏商报》就是一份小报,容不下各位大才啊”

“是你容不下?”高道远冷声哼道:“是你知道自己水平不够,担心吾等遮了你的风头?”

“这《华夏商报》,可不是你一个人地事情。”

梁可山在旁边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劝道:“是啊,三娃,这是吾等读人的事情,吾等可不该有私心,何况,你还是报社的社长嘛”

李彦好笑地看了他们一眼,这《华夏商报》不是他的,反而成他们的了?他倒是真地无法容忍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

“呵呵,”李彦放下茶杯,微微一笑:“不敢当,李某一个军户,哪里敢作三位大才的社长?”

“你什么意思?”高道远一巴掌扑在桌面上,白色的茶杯轻轻一跳,茶水洒得满桌都是。

梁可山的脸色也难看起来,阴声笑道:“三娃,吾等不介意你作社长,赚了的钱也归你,甚至也不要一分报酬,吾等只是要为读人做些事情,你就有气度些。”

崔宁青低头喝着茶水,事情的展再度出乎他们所料,他们本以为亲自上门,李彦怎么着也会客气些,然后请他们作编撰,没想到对方油盐不进。

他们倒不是一定要做《华夏商报》的编撰,崔宁青曾经想过自己做一份新的报纸,也未必就差了,只是不愿意麻烦,可李彦一点都不松口,便也有些生气。

所以他只是坐在一旁,看着高道远与梁可山对李彦步步紧逼,在他看来,李彦终究是要就范地。

崔宁青知道李彦有锦衣卫的后台,不过士林的事情,可不是锦衣卫能插手的。

李彦也是渐渐火起,这几个生也太狂妄了点,要是说得客气点,看在他们确实有水平的份上,李彦或许会考虑一下,可现在就这么嚣张,那以后还得了?

李彦笑着摇了摇头,索性把话挑明了:“抱歉,李某是报纸的总编撰,不知道诸位能不能容忍在下指手画脚呢?甚至是修改你们的文章?”

“凭什么?”高道远大声喝问:“你有什么水平来对吾等指手画脚?”

李彦双手一摊,微微笑道:“这不就是了,你们既然不能接受,那何必一定要加入?”

梁可山皱了皱眉头,觉得李彦也太不知好歹了,就他那生员都不是的水平,还要对他们指手画脚?

梁可山的容忍已经差不多到了极限,冷笑数声,就要作。

“少爷,贾大人来了”外面地家丁突然从院门处跑了进来。

“贾大人?快快有请”李彦正要想法摆脱这三个聒噪地生,听说贾之凤来了,连忙起身迎了出去,崔宁青等人扔在一旁。

梁可山的脸色更加难看,不屑地撇了撇嘴:“贾大人?估计是什么里正之类地,真是个土鳖。”

外面响起李彦的声音:“贾大人,未曾远迎,恕罪恕罪”

“不罪不罪,本官不过是顺道来看看,哈哈”

崔宁青听到这个声音,脸色顿时一变:“贾大人?”

“你认识?”梁可山向外面看了一眼:“是哪个贾大人?”

崔宁青已经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看到李彦和一个穿着儒衫的中年人携手向前厅走来,连忙身一矮,上前行礼:“学生崔宁青,见过贾大人。”

第32回 流言蜚语第6回 后 台第7回 寡 妇第176回 铜墙铁壁第235回 言论第208回 兵锋第66回 效率第一第93回 天津东林第214回 问罪第22回 银钱第233回 宪政第219回 弄权第185回 政府债券第2401回 内监第40回 狭路相逢第85回 是男是女第31回 训练家丁第189回 创办书院第149回 敌退我进第215回 职守第113回 兵战游戏第75回 满城飞纸第151回 扩军备战第47回 拜访徐光启第158回 海上贸易第157回 战后调整第114回 移宫争执第78回 妙计退婚第107回 布匹分级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142回 兵临城下第237回 建设第147回 难以置信第49集 针锋相对第130回 大兴土木第227回 身死第165回 冬季无战事第101回 机器展会第13回 番薯第104回 欲练兵第98回 单车少年第115回 魏进忠!李进忠!第226回 匕现第23回 尾行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254回 粮荒第66回 效率第一第40回 狭路相逢第146回 大获全胜第44回 大杀四方第79回 酒楼遭遇第213回 交锋第176回 铜墙铁壁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147回 难以置信第253回 变局第91回 名动天下第11回 换 田第13回 番薯第177回 鏖兵大虫河第235回 言论第157回 战后调整第63回 天启来信第245回 屯垦第70回 展销大会第64回 简易温室第203回 强硬对决第199回 大军鏖战第59回 宝锁问世第226回 匕现第235回 言论第40回 狭路相逢第166回 辽东军情第23回 尾行第207回 对策第66回 效率第一第101回 机器展会第26回 买人第168回 广宁溃败第91回 名动天下第129回 东林非党第85回 是男是女第41回 献策酿酒第47回 拜访徐光启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27回 退缩第249回 私宴第114回 移宫争执第163回 登莱练兵第249回 私宴第75回 满城飞纸第257回 举子第44回 大杀四方第167回 东江计划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170回 江畔激战第235回 言论第185回 政府债券第246回 盟友第40回 狭路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