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点的延伸,《华夏商报》的单期行量已经达到四千多份,其中北京城就有一千多份,相对应的是北直隶几十个府县,也有一个城十几份的。PaoShu8
网点的增加,意味着送费用的提高,仅仅是这个环节,华夏社每个月都要拿出一百两的真金白银,而北直隶地区销售的四千份报纸,总计不过一千两左右,还要被铺抽去一成,每个月的亏损都在一百两左右,这还不算印刷坊不断折腾新工具的投
“东家,其实报纸完全可以提高价格,”李小为为了报纸的行,在外面奔波了一个多月,刚回到天津就被李彦叫过来议事。他对《华夏商报》的销售情况了如指掌,不仅华夏社亏钱,铺一份抽一厘,好一点的一个月也就赚几钱银子,微薄得很,要不是能靠着这个笼络那些主顾,铺也是不愿意做。
就算是拿了大头的天津驿站,几十个府县城送下来,也是没什么赚头,好在他们用的是公家的系统,银子却可以自己留下一些。
“而且……”李小为抬头看了李彦一眼,嬉笑着说道:“呵呵,其实咱这个报纸还是挺出名,有许多人想在上面登自己的文章,甚至还愿意出钱……”
“这些不要考虑,”李彦摇了摇头,正色道:“记着,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要因小失大,有些原则是不能丢的,对自己、对良心,都是好事。”
“谨遵东家教诲。”李小为连忙站了起来,笑着说道:“呵呵,小的也就是随便说说。”
李彦伸手示意他坐下,对李小为还有包有才说道:“钱的事情不用担心,只要报纸地销量上去,就能赚钱,现在还是量少了,你们想想看,哪个府县识字的人没有几百上千?”
“识字的人是不少。可一升米一份报纸,呵呵,买得起的人不多,”李小为嬉笑道。
“是啊。有很多人想看咱们的报纸,但买不起,有的地方甚至用读报来招揽生意,”包有才也道。
“只要报纸的销量上去,价格就可以下降,”李彦道,报纸的展方向应该是廉价。PaoShu8但他还需要观察,不能一开始就将价格定得太低,他亏不起,也未必合适。
“可价格不降。买地人就少。”李小为呵呵笑道:“再说。这价格还要下降地话。咱可就亏了。卖得越多。亏得就越多啊”
包有才也道:“据说南直、京城都出了许多类似地小报。不过那价格可都比咱们地贵。”
看上去。价格和销量就是“鸡生蛋、蛋生鸡”地问题。必须要想出办法打破平衡。只不过价格似乎已经到了极限。这个平衡便僵持在那里。
“所以。今天叫你们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李彦放下茶杯。自信地笑了笑:“只要这件事做好了。咱们从报纸上得到地收入就会增加很多。就可以下调售价。然后卖出更多地报纸。然后赚更多地钱。”
包有才与李小为相互看了一眼。都不知道李彦如何从报纸上得到更多地收入。
“少爷。泰昌号地崔掌柜前来拜访。”门外地家丁通报道。
“泰昌号?”李彦略一琢磨,不禁抚掌笑道:“看。不用咱们去跑,这生意就上门了。”
包有才与李小为还是不太明白,崔家的人官做得大,生意也做得好,泰昌号经营南北器具,与报纸应该没什么关系?
“三娃真是天纵奇才,先有弹子锁,再有风力水车,让老夫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啊”泰昌号地掌柜崔如安四五十岁的模样,须花白,声音却很洪亮。
“哪里,且末之技,让崔掌柜见笑了,”李彦谦虚了一下,不急不躁,微微笑着,等对方道明来意。
崔如安先是将李彦恭维了一番,似乎是无意提到了《华夏商报》:“听说,《华夏商报》公开征稿,老夫这篇文章,乃是内侄所撰,三娃看看,能否刊登?”
崔家擅做官,每一代都有进士举人,崔如安所言的内侄,怕是身份不低,这篇文章也写得精彩,很是将泰昌号夸赞了一番,深得软文的精髓。
李彦看了不禁微微一笑:“写得精彩,李某是自愧不如啊”
崔如安不由笑了笑:“起贤乃癸丑年进士,如今在行人司作行人,这文章是一定要好的。”
“呵呵,确实精彩,”李彦笑着恭维了两句:“既然是崔掌柜亲自送来,又是崔行人的手笔,那就安排在明天的那期报纸上。”
李彦拿过一份报纸,展开到末页的位置,指着上面有关彦熙楼的文章:“就这里,我给崔掌柜安排三天。”
崔如安眼睛一亮,看着李彦试探道:“这里似乎每期都是关于彦熙楼地文章?”
李彦点了点头:“然也,他们是花了钱的。”
崔如安愣了愣:“花钱便可以登?老夫怎么听说,《华夏商报》刊载的文章,不问人情,只管好坏?”
崔如安在商场中沉浮多年,早习惯了蝇蝇苟苟之事,但毕竟崔氏诗传家,观念相对传统些,也把《华夏商报》看作文人的置办,听到李彦直接说到钱,不禁有些意外。
“崔掌柜,你看这些版面上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李彦翻着报纸给崔如安解释不同版面地内容设置:“这一版呢,就叫广而告之,名品名店展示,所谓在商言商,这个广而告之版呢,就是要收费的。”
李小为在旁边听了直呆,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夸赞李彦一声:不就是要收钱么,居然说出那么多名堂,不过,听上去似乎真的很有道理。
崔如安也听得明白,不由爽朗地大声笑道:“如此甚好,不知这版面一天收费几何,泰昌号也要连续刊登一个月。”
李彦摇了摇头,微微笑道:“李某说了,这个版面免费赠送三天,三天以后,华夏社将在彦熙楼召开届广告大会,以招标拍卖的方式敲定广告位。”
送走崔如安,李彦立即安排《华夏商报》的版面进行调整,在扩大纸幅的基础上,使用对折式多张的形式,除了单面印刷,其它已经与现代报纸差不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增加版面的情况下,避免连折式地不便之处。
之所以单面印刷,是因为报纸使用地皮纸较薄,而使用的墨又是水性地,容易渗透,这是印刷坊正在竭力解决的问题,最新铸造的金属活字同样需要粘性更强的油墨。
改版以后,《华夏商报》扩展到四张对折八版,由于版面要比原来出两倍更多,相当于原来的十六版,空间还要更大些。
改版在技术上的准备工作一直都在进行,改版后更适合刊登小篇幅的文章,并且每个版面可以划分出更多版块,而这些版块就可以用来印刷插图,以及广告。
相比较插页广告来说,分散在不同版面的广告无疑更容易吸引到目光,而且也不会引起多少反感,改版后肯定会造成阅读上的不习惯,不过也是暂时的,应该很快能适应。
改版并辟出广告位以后,李彦先在这些位置上登出一些宣传《华夏商报》的广告词,除了“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之类的功能性广告,还有“华夏商报、知识生活”之类的文化类广告词。
除了报纸本身的广告,另外还有大篇幅的有关于《华夏商报》届广告招商大会的“广告”和“新闻”,而为了避免被指责有“铜臭”的嫌疑,美其名曰:品位生活、名品名店。
晚明人对于物质生活相当讲究,对于这样的口号也能接受,并且持欢迎的态度,
对于李彦来说,虽然赚钱很重要,但眼下维护《华夏商报》的声誉也很重要,所以对广告客户的选择,也不仅只是出价的多少。
除了报纸上面的广告,对那些有名气有实力的商家,华夏社也是专门了请柬,邀请他们参加十天后的招商大会。
将时间定在十天而不是三天以后,是考虑到山东、淮扬一带的商人,这也是郑所给出的最后期限,李家现在的流水,也只能支撑十天左右,过这个时限,不仅华夏社、印刷坊要停下来,就是锁具坊也要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