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回 单车少年

洪井胡同的宅院内,朱由校骑着木铁结构的“三轮车”,在空地上转着圆圈,通红的小脸上布满了细密的汗水,气喘吁吁,却不肯丝毫停息。PaoShu8{

“三娃,这个脚踏车真好,有了这个,就可以载上由检、徽妍,不用担心他们哭鼻子了,”朱由校玩了半天,才终于停下来,跑到李彦对面坐下,笑呵呵地说道。

“这个夸父一号才是实验型,还不完善,”李彦笑着说道。

朱由校玩的这台三轮车,脚蹬的曲柄与前轮是直接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脚蹬转一圈,轮子才转一圈,有些像建议的童车;并且车轮是木头做成的,防震也不好,唯一有价值的只是用了铁制的滚柱轴承。

自从上次跑去天津,朱由校封闭的“童心”被撬开一道缝隙,在宫里也没法做木匠活,就想着要出来,不过骆养性也去了天津,便无法可想,这次不仅骆养性回来了,李彦也来了北京,自然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出来,也亏得骆养性有办法,近来宫里又比较紧张,才将他又带了出来。

“哎,可惜不能留下来一起做活,”朱由校无奈地摇了摇头,随即又兴奋地掏出一册薄本:“三娃,这是你给的那些题目,都做好了。”

李彦一直觉得朱由校沉湎于木工活不是好事,就在平时的信件来往中给他灌输数理概念,指出要想做出精巧器械,必须懂得数学、形学与物学,并将华夏技校的一些基础籍寄给他。嘱他好好用

朱由校也确实用心,据说常常为一道形学题目折腾整日整夜,甚至动手做出实物来求解。不过让李彦失望的是,这小子在这方面的天赋相当之差,有时候很简单地数学题都做不出。

不过对于物理,朱由校接受得倒是很快,这也是因为李彦编写的基础物理以定性为主,较少涉及具体的计算。

在另外一些方面,朱由校也体现出很强的天赋。譬如,木工活计,又比如玩拼图。

李彦之前就曾经将一些拼图送给朱由校,据他回信说都是很容易就完成了。PaoShu8不过他还是乐此不疲,总是打乱了一遍又一遍地重玩,这让李彦很是担心,不知道会不会早就一个未来的“拼图皇帝”。

虽然朱由校地拼图玩得很好。不过他还不是玩得最好地。至少二丫就要比他厉害很多。特别是两个人玩从来没有玩过地新拼图。都是二丫完成地度更快。

华夏工场出产地拼图从去年冬天开始。就成为许多达官贵人。名媛淑丽之中流行地游戏。这当然少不了《华夏商报》地宣传。

华夏工场生产地拼图一共有两大类。除了这种拿在手上。通过移动十六个方块。最终还原原来图案地。还有一种是将完整地方块。切割成许多不同地小块。游戏者通过拼接完成整个图形。

这两种拼图流行以后。也有很多人试图模仿。不过一则李彦重视品牌。二则华夏工场地产品图案设计通常由李彦策划。二丫绘制。往往要比别人地来得新奇有趣。难以复制。

而在生产环节。已经开始普及木工机床地华夏工场。更具有天然地优势。

当然。拼图作为刚刚流行起来地产品。市场空间还很大。眼下地竞争还不是很激烈。

随着李彦来到北京,夏熙也下定决心将彦熙楼开到京城,在正阳门大街盘下一处店面,正在装修。月底便要开业。

进入北京以后。要打响华夏的招牌,李彦选的还是华夏社。除了《华夏商报》在京城的士绅官宦读人中具有一定的地位而外,金属活字及印刷工艺所带来的印刷效率的提升,产能需要释放。

对李彦来说,虽然他不指望从报纸上赚到什么钱,不过以印刷为核心的产业既然有能力扩张,他是绝对不会放过地,起码可以有更多的钱投入技改。

李彦决定扩大华夏社的经营项目,除了《华夏商报》及拼图,利用强大的印刷能力,印授各种图。

由于《华夏商报》的关系,华夏社与京城的很多铺都有联系,经过粗略地统计现,图市场上最流行的包括通俗文艺作品,也就是所谓的小说、戏曲,如《水浒传》、《西厢记》等。

还有通俗实用读物,即通、农、尺牍、旅行指南等,如《陶朱公致富奇》、《客商一览醒迷》等,尤以商人用为最多,想来是商业达,商人也有钱购买的缘故。

当然,在北京的图市场中,最好卖,最为紧俏的,还是时文选本,这里的时文说的八股文,往往搜集以前中式的科举应试文字,加以选择乃至评点,再印刷出版,其中又以点评者地名气最为重要,若是名人点选,往往好卖,而这个点选者也有特别地名号,叫“操选政”。

通常来说,明代的图市场上还没有版权地说法,不过行规是不能一模一样地抄袭,还有就是印售新近的作品,也需要征得著者的同意。

活字印刷强在时效性,以及少量印刷的成本,与雕版相比,雕版在印刷经典籍以后,可以长期存留,随时加印,成本未必更高,印刷质量也更好。

李彦要用活字印刷,就必须充分挥活字的优势,而避免印刷质量上的劣势,所以李彦在分析比较后决定,华夏社不印籍,仍然印与报纸类似的,定期行的,这次是期刊。

在期刊的选择上,李彦计划出一本通俗文艺类的,也就是小说戏曲期刊;一本时文选本类的,都是一月一册。

两本期刊,一本叫《华夏小说与戏曲》,既然是通俗文艺,这个名字也确实通俗,时文选本的刊名也很通俗,《华夏文学》。

李彦原本想将《华夏文学》叫作“十日谈”一类的,他对这本时文杂志抱有更大的期望,因为所谓的时文,所谓的制艺和策论,涉及到的往往是治国的理论和方略,如果利用得好了,这其实就是一本政经类期刊,未尝不会讽喻时政。

正是因为如此,李彦想了想还是决定至少从包装上弱化其政治特征,让它看上去只是一本“文学”期刊,而实质上能走多远,就要看政治环境了,李彦的原则是能做的事情就要去做,他不怕死,反正已经死过一次,但也绝对不会去找死。

《华夏商报》提前刊登了两本期刊的征稿启事,而且将这两本期刊包装成《华夏商报》的副刊,立刻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与《华夏商报》的用稿不同,期刊的用稿会给付稿酬,华夏社也声称,在著者保证他们独家用稿权的情况下,未来《华夏商报》也会考虑给付稿酬,同期有一篇文章就此进行讨论,正式提出版权的说法。

版权属于一种全新的提法,虽然在有些领域,譬如商聘请一些生撰写小说稿,然后给钱,或者商会直接购买小说稿,这都可以称为稿酬,但提到版权的还不多。

就算是商提供的稿酬,也是相当微薄,除非是很有名气的名作家,譬如冯梦龙、李渔之流,当然前者喜欢自己的自己印,后者也基本是朝这个方向展。

依靠《华夏商报》的影响力,以及京城的文化底蕴,华夏社很快收到很多来访者和来稿,加上李彦亲自写的一些文章,《华夏小说与戏曲》先付印,并通过《华夏商报》的行渠道,推向各地。

相较于其它的小说印本,《华夏小说与戏曲》的特点在于类型丰富,基本上包括从一两句话的幽默笑话开始,到小小说、短篇,再到中长篇连载,各种篇幅都有。

其中又以连载最为新颖,并引起很大的轰动,轰动的原因自然不是因为连载只有一部分,而是这则据说是长篇小说的内容,似乎有讽刺读人的意思。

这篇小说的内容,其实是李彦参考《儒林外史》,自编自写的一则长篇,名也叫《儒林外史》,有些内容甚至还会有些雷同。

李彦并不是想讽刺什么,小说中的有些事甚至多是包有才曾经听说过的,他只想通过这篇小说,来提醒大家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读了儒家的就够了?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是不是儒家都说到了,而且说对了?

而在随后面世的《华夏文学》创刊号中,李彦谈到自己的创作初衷,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支持实学,并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实学的作用,投身到实学之中,以实学“强我大明”

第133回 准备出征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177回 鏖兵大虫河第25回 家仆第239回 辩论第10回 问 罪第150回 产业升级第1回 骗子第133回 准备出征第94章 华容道第195回 后方筹谋第205回 回京第219回 弄权第215回 职守第256回 节后第109回 纺织机器第255回 屠刀第98回 单车少年第1回 骗子第99回 京城发展第196回 营造舆论第260回 新内阁第58回 等分制尺第261回 我有一个梦想序章选择第148回 战守之策第15回 装腔作势第149回 敌退我进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63回 登莱练兵第155回 夜间挖城第187回 辽海战区第214回 问罪第260回 新内阁第31回 训练家丁第82回 谁更霸道第222回 民主第260回 新内阁第160回 是非功过第90章 报纸发行第212回 相迎第16回 才子第18回 论兵第117回 杀伤策第146回 大获全胜第59回 宝锁问世第33回 天价番薯第73回 创业想法第2402回 格物院第33回 天价番薯第210回 针对第206回 计议第96回 招商大会第45回 负天下人第156回 攻取复州第179回 小胜一场第39章 满城风雨第36回 风雨欲来第70回 展销大会第212回 相迎第184回 发行纸钞第14回 去青楼第145回 血色战场第239回 辩论第169回 诱敌出城第107回 布匹分级第226回 匕现第212回 相迎第92回 发行渠道第57回 测量工具第228回 见驾第176回 铜墙铁壁第234回 舆论第220回 激荡第162回 出访登莱第70回 展销大会第222回 民主第54回 三日制锁第87回 水车用途第66回 效率第一第79回 酒楼遭遇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57回 战后调整第159回 东江攻略第164回 旅顺造船第59回 宝锁问世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237回 建设第89回 办报可行性第3回 大官第97回 进军京城第43回 长枪直刺第255回 屠刀第191回 两大问题第121回 欲往辽东第124回 连跳三级第116回 一将无能第164回 旅顺造船第52回 按律当绞第47回 拜访徐光启